研究生班级组织结构、特性及其治理

时间:2022-07-15 12:44:45

研究生班级组织结构、特性及其治理

[摘要]依据“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从组织功能、行为、效率、目标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生班级的组织特性的内涵本质,提出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研究生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目标基础上,从社会认知和路径依赖、放松管制和赋权班级、组织文化建设和引入社会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的治理逻辑框架。

[关键词]研究生 班级 组织 治理

[作者简介]戴雪飞(1979- ),男,安徽芜湖人,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班级建设与作用发挥的实效性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YJS026)和2006年度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6S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43-02

班级是研究生学习、生活和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小环境的优劣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学术科研和作风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是满足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目前,研究生班级建制有横向、纵向和综合等多种形式,不同班级建制的优劣不一样。但是,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建制,研究生班级建设要同时考虑学生由于科研交流产生的同专业(纵向)聚集性和由于同年之谊产生的共成长(横向)潜意识。目前研究生班级建设面临了一些问题:班级成员结构复杂;班级离散程度高,成员集体意识弱;班级成员交流有限且形式单一;班级干部队伍缺乏激情,投入不够;高校对研究生班级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探索研究生班级建设,发挥班级作用的真正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生班级组织特性

1.“纵向”班级模式有明显的导师个性特质。以学科组、实验室(或教研组、课题组)组建的“纵向”班级,其根本是以导师为“核心”,导师就是隐性的“班主任”,这类班级就是“隐性”班级。这类班级具有明显的导师个性特色,容易形成鲜明、稳定的组织氛围,学生情感归属对象明确,归属感强。在这种班级中,由于有导师的带动、引导,群体意识培养容易,能够促使不同年级、不同结构研究生健康、交叉影响,促进个体不断调整自身的需要、动机、行为,朝着以适应“导师”个性特色的班级组织氛围方向发展,从而做到“组织”中人。由于导师的个人特质限制,研究生个性化不能伸展、发挥,即研究生只能适应这个“组织群体”,不能改变“组织特性”,所以这类班级的组织特性变化小。

2.横向班级模式有柔性的自由度。横向模式一般按入学年份组建,是后置、植入式的,行政设置模式,这类班级就是“显性”班级。虽然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带动、引导,但主要还是决定于班干部的个人能力、魅力和热心,以及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如果班干部和班级成员都活跃、热心参与,班级组织氛围就浓郁,否则就冷淡。所以,这类班级组织氛围和情感归属的“核心”稳定性较差,动态变化也大。然而,由于是同届同学,他们在年龄、爱好、志向、知识各方面大多比较接近,属于类“同质结构”,群体意识培养不具有明显的“导师”个性特色,容易通过有益的集体活动交流思想,增强自信,满足自尊。组织氛围伸展度大,班级成员个性可以随性发挥,但又由于班级情感归属、个人利益等目标难以一致,班级的发展、管理又容易松散。

二、研究生班级组织功能、目标和效率的解释

1.从组织功能上看,规模化下研究生班级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2012年我国在读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72万人,结构从单一学术型到学术型、应用型并重的转变,形成了一定规模下的精英教育格局。在规模化背景下,当前的研究生导师和教育模式却越来越难以适应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导师的异质性。过去导师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一教育模式,而现在变成一对多的批量式教育。在我国逐步淡化导师职称、资历,突出科研能力、科研经费等要素变化下,讲师、副教授等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导师规模、结构变化大,导师的异质性也越来越明显。导师在学术能力、科研水平上有差异,而且导师的学术科研理想、学术价值取向以及道德品质、人生经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从统一、标准化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的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2012年硕士生中学术型、专业型比例分别为69.1%和30.9%,博士生为98%和2%。随着结构的变化,以往单一学术型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转变。

2.从组织行为上看,研究生班级创造了一个合适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研究成果表明,组织的氛围和文化能够激励组织中的成员发展和增进他们的情感归属感。良好的组织氛围能够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活跃、温馨和团结的组织氛围不仅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影响他们进取动机,而且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网中,也可以实现学术知识、学术思想的无保留共享,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力。研究生班级本质上属于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的“硬”约束力不足,但可以实现组织文化的“软”约束力。因此,研究生班级为研究生的发展和需求创造了一个合适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

3.从组织效率上看,研究生班级的设置容易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攻读研究生的目的多元化,研究生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主要精力还是在专业学术上,然而研究生却需要更多深入个人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帮助和指导,包括职业、爱情、事业等方面,导师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多样需求,所以,班级为满足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方面提供了平台。从资源配置上看,无论导师、管理人员如何配置都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全部需求,因此,班级可以在研究生需求和资源整合方面实现一个均衡。另外,班级是入学后根据客观条件构建的一个组织,可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在班级这个组织中开展任何管理性工作,都可以实现在不减少某个同学福利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增进其他同学的福利,比较容易达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从组织效率上看,设置研究生班级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管理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管理增效。

4.从组织目标上看,研究生班级因不同的聚集“核心”而目标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市场经济意识已深入人心,尤其在互联网的开放下,大学生读研的动机千差万别,大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内部动机作用力越来越突出,而外部动机对大学生的满足感在逐步降低。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了就业而选择读研的外部诱因减弱,性格、爱好、志向、知识、能力等内部动机在促使大学生读研的诱因变强,同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差异性大,因此围绕个体学习动机、成就动机聚集的“核心”,在后置式、行政化的“横向”班级中难以形成一个一致性的组织目标。但是,围绕导师的学术共享、交流、情感维系等“核心”聚集的“纵向”班级却容易形成比较明确的组织目标,即以科学研究为重点的学习方式下,“纵向”班级在构建科研学术团队,形成知识共享、学术进步等方面组织目标的作用发挥更大。

三、研究生班级治理

研究生社会化程度较高,人格特点有明显的独立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合作性,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本文认为,研究生班级的治理从几个方面进行:

1.让隐性(或纵向)班级显性化,行政(或横向)班级规范化,强化研究生对班级的社会认知和路径依赖。当前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从大学生直升上来,对班级和同学的认知度较强,对班级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因此继续以班级来组织、团结研究生,能够继续强化研究生对班级的社会认知和路径依赖。但是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导师为中心,分散度较高,如果研究生班级的设置单一以某种方式进行,难以实现全面覆盖,笔者认为研究生班级要做到“纵横交错”的建制格局,也就是“让隐性(或纵向)班级显性化,行政(或横向)班级规范化”,同时设置、备案。由于围绕“导师”的“隐性”(或“纵向”)班级实际上又客观存在,所以与其让“隐性”(或“纵向”)班级沉于水,不如让其浮于面。可以根据导师的学生规模,实现一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学生组成班级,让学术、品德较高的导师为“班主任”,通过将“隐性(或纵向)”班级显性化可以提高导师的责任心。此外,“行政”班级的设置也要规范,一般人数在20~30人左右,学科也要尽可能相近,最好能与党支部设置趋同。

2.放松管制,赋权班级,增强研究生班级组织氛围和激励效应。研究生班级的管理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所以原则是:放松管制,但注重引导,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导研究生班级向主流方向发展。通过“赋权给班级”来实现研究生班级的凝聚、协调和激励功能。赋权可以实现对班级成员的心理授权,显示了对研究生的信任,淡化了导师、管理者与研究生的传统“上下”垂直关系,提高了研究生的“尊重需要”,强化了研究生的“归属需要”,进而对研究生产生内生激励作用。

3.以班级组织文化建设为凝聚点,增进人文关怀的渗透力。研究生班级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于研究生班级的非正式组织特性较强,所以利用组织文化作为着力点是研究生班级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从组织文化角度建设研究生班级,主要内容是为了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纵向”班级是围绕“导师”核心建立起来的,所以“纵向”班级在构建科研学术团队,形成知识共享、学术进步、情感归属等方面比较容易构成组织文化。由于“横向”班级同学在年龄、学识、经历等上相近,价值观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从组织文化方面建设研究生班级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4.引入社会资源,加快研究生社会化。研究生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加速研究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无论对他们的社会贡献、还是心理调整都是有益的。但我国研究生绝大部分只是在校内导师的单一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科研,不否认导师也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但是研究生的就业领域已从以前单一的科研领域,转变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创业等各个行业发展,校内导师力量难以适应研究生全面社会化的指导工作。所以,引入企事业、行业、协会等资源,让有一定专长的人通过校外导师、人生导师等形式纳入教师队伍,形成校内、外组合的教师资源。既可以避免导师的单一性,又可以使学生提前直接面对现实世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加快社会化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晓梅.规模化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5).

[2]丁文勤.关于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科学化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

[3]贾挚,于国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研究生班级建设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林美珍.组织氛围对员工情感性归属感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

[5]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6]周琼,王静.研究生班级纵横结合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

上一篇: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爱读、多读、自觉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