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先决定哪里不能建

时间:2022-07-14 10:21:28

城市规划,先决定哪里不能建

大拆大建被视为最有效率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很多城市居民“望不见山、看不见水、找不到乡愁”,自然在城市中渐行渐远。

为避免城镇化误入歧途,高层和学者已在反思如何纠正过去错误的规划思维和发展方式。北大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理论令人注目。这一理论基于尊重自然的思想,将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庆、浙江台州等地正在进行“反规划”实践。

用“反规划”纠偏

“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一直是人们对理想城市生活环境的追求。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市设计,到中国“师法自然”的城市经营理念;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到沙罩宁的有机疏散城市;从奥姆斯特德的城市公园体系,到中国的山水城市概念,都试图将这一美好愿望化作眼前的现实。

但是,纵观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给人一种印象,好像建设城市就必然破坏自然环境。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正在变得千城一面、枯燥乏味。主因就是城市建设一味追求经济总量和繁荣形象,忽略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发展,不尊重城市的传统格局和自然风光。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是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机。

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归因于此。为了避免城镇化误入歧途,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顶层设计者已致力纠正过去种种错误的规划和发展方式,下一步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

早在10年前,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副院长李迪华等,就提出了与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相对立的“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也可以被称作“逆规划”或“负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对优先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城市快速扩张的一种应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就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俞孔坚说,如果把城市、环境用“图”、“底”来比喻,那么,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而“反规划”理论则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

俞教授的“反规划”理论已在多个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运用。

台州的“心海绿脉”

浙江台州,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筑不断地、不加选择地侵占土地,湿地和水系统被破坏和污染,生物栖息地在迅速消失。结果,洪灾、旱灾和疾病威胁着居民的财产和健康,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逐渐被侵吞,地方景观特色不在,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丧失。

为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台州建设规划局采用了俞孔坚教授的“反规划”理论。

根据《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暨开放系统的“反规划”方案》,台州将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景观安全格局、游憩景观安全格局。台州市规划局总师办吴姓主任举例说,椒江两岸已被不少工厂和建筑物占领,但按照“反规划”思路来看,椒江在台州城区中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应以一条生活线出现。因此,方案已明确控制到哪一段沿江区域、具体多少米之内不得造建筑物,“已经建成的,得陆续搬离原址。”

简而言之,台州的规划不是决定在城市里要建多少绿地及多少高楼,而是决定哪里不能建,如何保住既有的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环境。按照这个规划,台州市的农民田照种,鱼照养,城市生态将会是一个“世外桃源”。

2005年7月11日,台州市的“反规划”方案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俞孔坚教授说,这是国内第一次在规划方面获得的国际大奖,其规格相当于娱乐界的奥斯卡奖。

“反规划”方案实施后,居民有了更多的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陈光富老人的家位于台州市椒江市区洪家街道,当本刊记者提起市里规划的生态系统保护范围之一的“心海绿脉”绿色廊道时,正在住家旁边菜地里采摘青菜的老人,指着前面的一片楼房说,村里很多人家的地都被征用了,他家的地在绿色廊道里面,被保留了下来。和周围的一幢幢高楼相比,他的家显得与众不同,鸡犬相闻,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别看那些高楼大厦有多好,我几个住在高楼里面的亲戚都羡慕我们家,周末就喜欢到我们家玩。”老人得意地说。

在老人住家的周围,绿油油的青菜一直延伸到了远处的一座小山脚下。“这就是‘心海绿脉’,除了我们村里的田地,远处还有山,有河,再远就是大海了。”陈光富今年69岁,种了一辈子的地,和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当他听说自己的地被划到了“心海绿脉”里面,不会被征用时,着实高兴了一阵。“不到地里干活,我还真不适应。现在好了,不怕没地种了。”

成渝“反规划”亮点

传统的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用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仅仅是被动的点缀,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系统,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得不到根本保障。因此,规划好、设计好、保护好非建设用地才是关键。“反规划”方案中,先规划生态、再规划用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被置于优先地位。

成都锦江区的三圣花乡是近年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成功的案例,成功之处可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就在吸引乡村旅游的载体打造上因地制宜,如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 ,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 ,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用“反规划”理论来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可以发现,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之图,再在上面画出几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

在重庆市近年的都市区总体规划中,也将“反规划”方法运用其中。即先划定需要严格保护的空间和资源,再确定城市拓展的空间。通过分析都市区自然要素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进行9方面综合评价,将市区土地划分为三大类:适宜城市建设区、不适宜城市建设区、禁止城市建设区。“反规划”同时还保护乡郊地区,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划分为郊野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田区,建立了四个层次的生态空间结构。

上一篇:重点分析中西医结合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农村物理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