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思维支架

时间:2022-07-14 08:11:16

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思维支架

“电磁感应”是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第五节内容,它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章教学的又一难点.这节内容学生很容易把它与“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混淆.我们在校本物理教研活动中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课前研讨,基本形成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基于电磁感应现象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宜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例题讲解——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等这样的流程和方式,这样做便于教师驾驭课堂和减少各种失误,同时可以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达成教学目标.另一种则坚决认为:“电磁感应现象”是初中物理教材中一节典型的含有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探究题材,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都不应当让学生错失这样一次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以上讨论,表面上看是针对本节教学设计的两种不同思考,本质上却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交锋——应试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摆正了教学理念,讨论的结果毫无悬念,因为无疑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但由于讨论本身所暴露出来的我们教师头脑中依然存在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下面是笔者基于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本真,针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中“电磁感应”教学设计的一些设想和思考.

1 吃透课程标准,让探究交流成为主线

现代教学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在目标要求明确之后,该采取何种学习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新课标指出,既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又要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最终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以这两种方式为活动主线.首先,在自主实验探究方面,除了教材上原来安排的“微型电风扇实验”探究以外,可在此基础之上添一个手摇电动机实验(用玩具电动机,将其装个手柄,两端接两个电线,接到小灯泡上,快速摇动手柄,小灯泡会发亮的.让学生惊叹电动机变成发电机的奇妙),并将这两个实验全部都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此举,一方面是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经历和不同体验,更重要的是实验比重的增加,保障了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物质条件进行自主探究.其次,无论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实验之后我们都专门安排了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相互之间及时分享自身探究的一些思考、经过、发现及其乐趣,同时通过充分讨论,相互质疑、自我反思等集中集体的智慧,把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速和完善知识的建构.

2 放手课堂探究,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为主体服务的.无论是在自主探究过程还是讨论交流环节,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以外,作为教者切记不能越俎代庖,相反地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将原本就该属于学生的课堂真正还给学他们.笔者曾看到一位老师设计的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探究课,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教者在学生实验前出示了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见表1).

表格不仅列出了相关实验内容,而且依照知识间内在联系按顺序进行排列.笔者认为,这样做或许很实在,也比较“高效”,既有实验的探索的内容,也有学生的课堂活动,课堂也可能比较活跃,但学生的一切活动却都在老师的撑控下,每个步骤和环节学生都按教师设计的程序进行,没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只有不断地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其实,这是一种异化了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驯服了的探究式学习!其实质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将知识和方法一并灌输给学生.

与其如此,倒不如彻底放手把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还给学生,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来扮演科学家的角色,亲自体验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开展探究过程,自己分析探究结论以及分享、交流探究结果、感受、体会.让学生在自主摸索中收获一个个结论,感受一份份惊喜.通过真正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样即使走了弯路,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体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 遵循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

大脑对语言、文字和图象的信息处理时,其中对图象的接收和处理最为直接,这一功能是靠右脑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理解能力不够,思维速度较慢,记忆容量不多,是因为不能将语言、文字等符号很好地与图象发生联系.教学中,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如果我们把有些问题以图像 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常见的课堂是:实验中学生把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学生会无意识地随意运动,对实验器材的感知度很难从立体空间进行全面而有序的思考和分析,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实际教学中,结论的得出往往并不能如事先预想的那样水到渠成,而是教师最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的,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

实验时,要让通电导体棒要向不同方向作切割运动,教师如果把实验线路图1变换成如图2的图象进行呈现.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图象对直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方位的感知上,让思维从无序到有序,加深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提供积极的思维情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其形成过程,中考命题的改革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与课改同行,用我们的行动来打造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真正感悟到学习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学生从心里发出同一个声音: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其实很有趣!

上一篇:教案《一、杠杆》评析(苏科版) 下一篇:建立高效课堂 引领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