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A股“花式”减持

时间:2022-07-14 06:37:04

产业资本A股“花式”减持

A股行情的火爆,使产业资本减持套现的冲动也明显澎湃起来。

春节后复盘至3月16日(计14个交易日),两市共有277家上市公司遭遇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中的法人股,以及公司高管三类主要产业资本代表的减持,套现额约175亿元。而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公告股东减持累计套现的额度已经超过1000亿元。

如此量级在“疯牛”行情中的减持,并且是由掌握信息与成本优势的产业资本主导,无疑隐含着产业格局的变化与投资逻辑的分歧。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资本通过一、二级市场联动,手段多样的“精准狠”减持已引发市场诸多质疑。

“疯牛”下的减持节拍 “产业资本减持等风险,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会打断市场向上的趋势”。

A股“产业代表”减持的频率和幅度,伴随着A股指数的节节上涨,不断创下近年新高。

仅以3月13日一天为例,就有包括金马股份(000980.SZ)、嘉应制药(002198.SZ)、杉杉股份(600884.SH)等在内的13家上市公司了重要股东减持公告。

此前几天,A股增持、减持公告栏也都是“减持”占绝对优势。

作为此轮“疯牛”行情的代表,曾经高歌猛进的券商股首当其冲。今年以来,已有8家券商股被重要股东减持,包括中信证券(600030.SH)、长江证券(000783.SZ)等,其中中信证券减仓参考市值高达115.6亿元。

其后,TMT、医药、零售行业成为主要减持板块。由于京东方(000725.SZ)、掌趣科技(300315.SZ)等被大手笔减持,仅TMT板块减持资金规模就接近40亿元。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自股改以来,市场持续低迷,大小非难有减持机会,A股最近持续的涨幅,诱发减持潮出现。其减持有多重因素考虑,一是资金需求紧张行业,二是认为公司股价已经高估,最后也存在退出重组的可能性。”

另外,《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通过统计梳理发现,产业资本的“减持”始终循着A股走势节拍而行。

去年7月底,A股大反弹拉开帷幕,产业资本的减持热情也随之升温。当年9月单月重要股东净减持额达325.78亿元,与前三个月净减持额总和相当。

经过稍许调整,A股市场11、12月以罕见涨幅成为全球主要股市领跑者。此时,产业资本的态度开始呈现两级分化,一方面减持创下历史新规模,合计减持454.27 亿元;同时二级市场增持也环比巨增,173家公司获得490.56亿元规模的增持,其中尤以银行板块为重。

随着跨年度调整行情的到来,产业资本的态度重又走向“一边倒”。今年1月,产业资本上演历史第二大规模的减持,累计减持419亿元,其中深市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为主要减持对象。

“从今年的限售股解禁的压力走势上看,3月份解禁规模为全年的最高峰,预计3月份净减持迹象将增加。” 东莞证券策略研究员潘绍昌介绍。

备受质疑的精准套现

产业资本的减持也得到了部分机构的响应和配合。

博时基金经理曾鹏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经过了去年估值修复,但目前企业盈利的修复仍较慢。我最近在减仓兑现阶段性收益。”

“实际上产业资本与普通投资人心理一致,经过多轮上涨逢高减持可以理解。”平安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晓鸣表示,对于产业资本的减持不必过度担心。

然而,除了百亿量级减持规模外,产业资本“精准狠”的减持手法和减持时点,已经招来大量质疑。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被否案例频频出现,审核有趋严态势。但是,每当重组失败公告之际,深套其中的小股东就会发现,重要股东早已逃之夭夭。

金刚玻璃(300093.SZ)即是一例。公司股价自去年7月公布重组预案后持续上扬,今年3月8日,金刚玻璃公告因被立案稽组审核暂停。公告前4天,公司大股东南玻集团已减持27.23万股,另一股东从去年9月开始已清空所持的201.4万股。

同另一些产业资本的减持直接触碰了监管“红线”。孚日股份(002083.SZ)、新乡化纤(000949.SZ)等均因部分公司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在窗口期减持受到监管层关注。

“产业资本利用一级市场优势,联动二级市场减持,难逃坐庄嫌疑。”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产业资本持股筹码集中,同时拥有公司经营决策权,相比更易操纵股价走势。

谁来接盘?

产业资本凶猛减持背后,谁在扮演“接盘侠”角色?

“市场必然存在定价分歧,牛市之下,散户与机构乐于接盘。”杨德龙认为。

不断蜂拥入市的新资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据北京某券商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提供的一份入市增量资金说明显示,春节后14个交易日(截至3月16日),融资融券新进资金超过2000亿元,银证转账约3000亿元。

而从另一个维度理解,资金大举涌入恰恰反过来成为产业资本顺利减持的推手。

金刚玻璃在公告复牌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一度跌停,但随后即逆势上扬,截至3月16日,股价已经再创新高;江泉实业(600212.SH)重组彻底失败,主营陷入停产困境,但公司股价依然量价齐升,上演“触底反弹”。

另一边厢,机构也在为产业资本减持“买单”。今年初,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川化股份(000155.SZ)披露控股股东的减持计划,截至目前,控股股东已连续十次减持川化股份,其中至少七成以上为机构所接盘。

这也意味着一、二级市场对相关个股的股价表现分歧逐渐拉大,二级市场机构和散户仍有足够的入市冲动为产业资本的减持背书。

但部分谨慎的投资人已经开始谈论泡沫一旦破裂的风险。一位前高盛投资人士认为:“产业资本减持等风险,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会打断市场向上的趋势”。

一旦反转,由于市场增量资金存在较高的杠杆比例,“买单”成本也将成为部分投资人不能承受之重。

上一篇:人民币贬值将延续 下一篇:美地方政府对华招商引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