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将重估A股市场价值

时间:2022-03-27 03:34:22

产业资本将重估A股市场价值

减持而未解禁的“大小非”背后的产业资本正借助全流通的契机返回证券市场,与金融资本一道重构证券市场的合理价值中枢。

产业资产重估和市场价值重构与中长线主力控盘将是未来牛股的基本内涵。七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出现大幅回落被市场视为流动性收紧的重要信号。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超过7万亿元,大盘指数也上涨了60%。前期股价的所有涨幅都与信贷有关,价值还是之后再论吧。

对于中线投资者而言,应顺应市场且保持一定的接触。接触重点是资金趋势、价格趋势、筹码聚散程度等。

三季度“微调”加快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步伐,靠趋势或利用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而获取收益的投资态度出现了退缩。但这些最多算是短线投资范畴,因为A+H指数还处于三年来的底部区域。

从宏观经济指数与大盘指数看,学院派经济者中宽松政策是一派,关注泡沫和流动性泛滥则是另一派。央行只能先饿一顿,把惨状给“预防泡沫”的经济学家们看。之后,央行就能获得发票的权力。但这都需要时间来过渡,这也是所谓面和水的效应关系。作为中线,即使没有国庆,大盘指数上的调整也不会造成癫狂式下趺。股市调整仍属交易范畴,而非系统外因所致。但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对市场的预测能力,一切要顺市场而为。

就近期走势,不妨关注宏观趋势或基本面上的变化。目前为止,八月底“大小非”刚好解禁一半。已解禁未减持,即仍控制在上市公司大股东手中的可随时变现的筹码是2081.7亿股,占全市场筹码的20%还要多。在同比解禁的股数下,8月减持的股数至少要比7月多两倍。这刚好和基金机构的操作逻辑相反,八月份是基金机构半年来抛售最多的一个月份。由此可见,“大小非”已成为市场价值投资者的香饽饽,而基金则是趋势推动者。那些业绩优良、回报稳定、进入门槛高的绩优股,减持量很少。由此想象,占据国家经济重要地位的国有大公司,国家愿意放弃控股权吗?

“大小非”减持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产业资本借助股改已开始重返市场了。全流通后,产业资本将在市场直接面对自己的股价,产业资本将与市场原有金融资本进行博弈,所以产业资本将直接参与并导致市场价值重构。掌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市场的绝对核心命题。数据模型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解禁和未解禁基本掌握“大非”和“小非”在不同估值下的抛出概率数据。就市场成本而论,这将有利于对未来顶部和底部的判断。

曾经一度被放大的减持悲观效应,在2009年的8月却被市场价值投资者所认同。正因为投资目标和目的的不同,才使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法出现差异(博弈),而投资者的偏好也在它的立足点上不同。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大小非”的动态。

从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两年半多的时间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增长。投资者暂时不用担心9月的宏观流动性。“微调”之说不了了之,且完全被市场有效化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是健康的,但还需要资金压力上的缓解,小心通胀上的反弹及不良信息过度放大等因素。预计宏观经济趋势将会引导市场进入一个“筑底”过程。

股市有时候是领先于基本面的,但有时候也会落后于基本面,两者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如果现在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就会发现,减持而未解禁的“大小非”背后的产业资本正借助全流通的契机返回证券市场,与金融资本―道重构证券市场的合理价值中枢。“大小非”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他们在“筑底”过程中又在提前收敛价值筹码,等待充分博弈的全流通时代。当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进入更高层次的价值投资时代,才能真正迈入“股权文化”时代。经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充分博弈,那时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一个基础更为坚实的市场。

而关于目前操作技巧问题,只需要密切关注资金的动向,实时动态监控。作为短线监测数据值得参考的有大盘大单流向,大盘聚散值,盈亏比例值等。当监测“触发到明显的平均成本压力”时,很有可能被误解。监测所说的都是对策和应变,是“一旦反弹到那里会遇到集中抛压”,可能由于资金不济,还没走到原设想的位置就回落了。

就波段而言,短线正常回落不影响这些依据。作为波段底部形成的充分条件――资金,目前仍不具备,做底还需要反复。要把眼光放远,短线操作原则显然和前期做反弹不同。缓慢增仓是为了踏准节奏。即便构筑波段底部,最安全的做法也是把握启动机会。买涨不卖跌是因为目标很明确,奔着能起一个波段而去的,这叫顺势而为。

上一篇:一位价值投资信徒的A股实践观 下一篇:寻找最好的买入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