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教育投资分析

时间:2022-07-14 05:12:55

政府教育投资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从教育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必然产生供给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参与提供,并且由政府参与教育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教育;公共产品;公共提供;投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18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1 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塞缪尔森在2004年出版的《经济学》(第17版)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给他人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他人的参与和分享。可见,公共产品有两个明显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种产品一经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增加社会总成本的提供,即增加新的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该产品并不会排除其他任何人不付代价地消费该产品。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社会治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纯公共产品的数量极少,大多数商品或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或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即二者有其一,这两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一方面,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竞争性,但在技术上可实现排他,且排他的成本非常低,甚至为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之后,其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生产力,可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某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另一方面,当对教育的消费不超过一定规模时,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且教育层次越低,这种性质就越强。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作为保障学龄儿童实施的无偿普及制度。即作为一项制度,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平等享有的权利,既不能将其分为若干部分分给某些人,也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方法来安排。因此,其效用不可分割,其消费不可排他,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2 教育的公共提供

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公共产品不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因为市场难以或不能具有排他性,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这便会出现理性的产品供给者从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考虑,不愿再提供该产品。如果该产品的每个市场供给者都这样做的话,该产品便得不到资金支持,也就谈不到供给充足了。由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是缺乏效率的,其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政府税收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融资方式,才能获得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完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任务。

对于义务教育来说,虽然说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会对其未来的个人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效益,它不但可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充足的人力资本储备,还会从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中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义务教育存在的这些诸多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真正担负起提供义务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完成义务教育的充足供给。而对于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教育供给,由于接受教育者本人从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对更大一些,在国家财力有限而接受该层次教育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不应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教育全过程,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应承担一定的学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来完成该阶段的教育投入。

3 政府教育投资经济效应

3.1 政府教育投资回报率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教育投资其实是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投资而言,其投资回报率要高得多。因此,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总投资中,教育投资所占的份额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常就越高。当然,政府教育投资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否则会造成资源的社会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3.2 政府教育投资可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分阶段的。在经济发展的早起阶段,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依靠增加教育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面少之又少。当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也就是进入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作用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也就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达到了一定高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最大。

3.3 政府教育投资可降低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往往会引致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而制度则可减少交易费用。通过教育来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扩展了制度选择的空间。一方面,教育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哲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传播和积累对于新制度的创造和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对于人们扩大交际半径,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可进一步扩大制度选择的集合。政府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主体,可向社会普遍提供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提高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达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3]张显吉.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8).

[4]刘芳.政府部门人力资本理论初探[J].财贸经济,2006(2).

上一篇: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 下一篇:大连地区大学生创业观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