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财政状况问题及制度创新研究

时间:2022-07-14 04:41:19

民族地区财政状况问题及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财政体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由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性决定的。民族地区财政制度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还存在政策、制度、意识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应从多个方面完善、创新民族地方财政制度。

关键词:民族地区 财政 创新

引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发展问题。但是,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文章将阐述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民族和平共处,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构良好的民族和谐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财政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双重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脱节和不一致的方面。因此,要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提高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支持的效率,目前民族地区财政运行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族自治地方没有用足用好财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不要结合地方特点制定财政单行条例以及必要的变通和补充规定。财政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专为调整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关系的地方性民族法规之一,使民族自治地方有关财政自治的有关规定措施化。5个民族自治区至今没有一个完成自治条例的制定。

(二)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民族自治地方财力薄弱,中央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发展水平较低,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较差。中央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的力度,争取将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转移到西部民族地区。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模糊

分税制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但在事权方面只对各自的职责范围确立了一个大框架,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事权划分不合理,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造成一部分财政支出不合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不明确,甚至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与事权相对的财权也呈现出极不对应的态势,具体表现在:财权逐渐上移,财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财政。

(四)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财政自治权以及创新的意识不强、效率低

有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自治机关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轻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如有关财政自治的条款均流于一般化,模仿的程度高,自我创造的程度低,不能反映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情况。对财政自治权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也常可归因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有关机关保护个人利益,从而置民族自治地方利益于不顾。另外,向中央争取专项资金时,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过长,中间费用以及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各层次扣除,很可能还有挪用,实际上有的转移支付最后到真正要用的项目的流失非常严重。

(五)国家政策“一刀切”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均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使过去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失去作用。

(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

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政体制以来,税收返还作为一种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西部地区基数低,则其得到的税收返还数额就少,税收返还反而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此外,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补助作为转移支付的一个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预算科目,重点不突出,透明度不高。

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制度创新

(一)、逐步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在保障民族地区的财政自治权的前提下,制定《民族自治地区转移支付暂行条例》,逐步建立以因素法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下,继续完善分税制。首先可以考虑修改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税收分成比例。其次,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实行“存量不动,调整增量”的政策。同时可以考虑赋予民族地区税收管理权限。

(三)、调整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财政分配关系是财权与事权关系的统一结合体,事权合理界定、明确分工是完善中央与民族地区财政分配关系的核心。在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之间划分事权、分割财权,要切实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使之区别于一般地区。尽量使得民族地区得以实现与其他地区享受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四)、建立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保持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资源所在地合理的资源收益权。二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

(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在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地区倾斜的力度,将西部民族地区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再度下调;提高再投资退税比例。

(六)、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首先,建立财政支出效果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财政支出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可按照经济效益、社会事业发展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类标准来安排。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完善操作规程在监督方面,要规范化、法制化并强化权威性。另一方面,建立民族地区民众参与的绩效评价机制。健全民众参与机制,着力推进评价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宗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王迎春.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2).

[3]张序.民族地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西南金融,2009(4).

[4],[5]王胜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思考[J].思想战线,2006.

上一篇:浅谈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新建高校档案管理的几点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