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内源式发展

时间:2022-09-19 10:27:34

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内源式发展

【摘要】内源式发展模式是少数名族地区极具意义的发展模式之一。在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或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怎样才能具有可行性,这是本文打算突破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少数名族地区;内源式发展

内源式发展模式是指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在行政发展进程中将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同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内源式发展模式以韩国等国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行政发展的主要动因来自于政府内部的生存需要。所以内源式发展带动了少数名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内源式发展的来源和意义

所谓内源式发展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1977-1982年中期规划》中提出,这种发展方式的中心就是要以人为核心进行由内向外的发展。而内源式发展的研究目在于研究

符合不同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与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它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系统、参与这种发展的动机和方式。这个概念也成为思想和行动的领导者。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作用于经济领域,而应该是在多个领域全方位来实现发展,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发展形势。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应该立足少数名族地区的实际发展状态,结合其经济、文化、政治和自然自然的具体情况,在尊重其文化同一的前提下,发挥少数民族的创造力,自主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少数名族地区人民的愿望和其自身的发展,其最大的目的就是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区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内源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少数名族地区的内源式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立足保护文化多样性,立足发展主题能力提升的发展。

二、内源式发展的现实依据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简单的外源发展战略根本不能满足该地区的发展,不能真正走出各个方面的贫困,只会让它与中西部差距加大。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只能走内源式发展战略,强调发展源头的内在性,发展的道路也应该注意多样性。探索少数民族的内源式发展道路是根据当地的民情来决定的。

(一)资源没合理利用

少数名族地区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一直没有好好利用和开发,所有在取得利益方面是有所局限的,经济发展就较为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也较为缓慢。在好的资源但是没有采取好的措施进行加工处理带动经济发展。相反有的地方资源比较贫乏,但是勇于创新,会找到一条适合本身发展的方法: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其他地方资源或者去区域外开放资源就能改变现状,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二)地区人民缺少积极性

少数名族地区发展中的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我们都知道发展是以人为本,人必须是发展的主体。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注意,应该激发当地人民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中来。在以往的地区人民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导致了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不能协调共进发展,发展步调难以同步,导致发展资源一边倾斜,同时也使得地区人民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阻碍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速度。

三、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全面深入探究少数民族的内源式发展能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内源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的模式,在全面的发展下,内源式发展对少数民族的作用逐渐显现。

(一)坚持思想和制定的改革

积极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动起来,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来注入思想动力,在制度的改革下,政府需要给予足够的扶持。坚持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些思路,寻求更多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与思想,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好的策略,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根据内源式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坚持向内挖掘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因,并将其放大和深化。以为的寻求外部的资助和扶持并不是内源式发展的要义。另外,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终动力,人在少数民族发展中有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借助国家政策,当地人民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发展培养政策,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给人才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并且为其打造一条能够深造和发展的道路。

(二)尊重传统文化

内源发展的首要含义就是尊重文化的同一性。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特点,民族的文化才是其精神的本源。内源式发展要求尊重地方的习惯和风俗,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制定制度或实施项目。在实施内源式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多利用和保护当地文化,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生活的统一性。只有将内源式发展落实到文化发展上,从而使两者产生共鸣,才能让内源式发展永具生命,给少数民族带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外源发展和内源发展

内源发展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改变其发展环境,适应并促进公平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强调少数民族的内源式发展并不是否定外援式发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不应该把外源式发展对立起来。要把两者相结合,内源为外源提高基础,外源为内源提供条件,只有先把外源式发展重视起来,才能根据外源发展的情况为内源式发展灵活变化,要吸取新内容,探索新方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外源发展必须内源式发展提供条件。根据经济发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飞越。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内源式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种发展模式从根源上激活了期发展的动力,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内源式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少数民族的又好又快发展。内源式发展有助于区域性协调发展,解决民族问题,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内源式发展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蔡小菊,向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模式的特殊内涵[J].大舞台,2010

[2]卜文虎,陈惠菊.少数民族农村内源式发展的经验和反思――以云南省丽江市海村民族生态旅游为个案[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

[3]潘泽江.资源资本化:构筑特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内源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上一篇:新疆伊犁州直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 下一篇:天全县喇叭河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