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生为本 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7-14 09:45:06

转变观念 生为本 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203—02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照《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地方都不符合要求。需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善,使我们的语文真正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兴趣 正确价值观 阅读教学

语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根据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对照国家教育部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

在中学各个重要学科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很淡化,觉得学不学语文,考试差距不大,没有英语、数学差距大,所以对于语文教学不重视。老师责任心淡漠,钻研精神不强,抱书打滚、吃老本现象严重存在;语文教学没有从实际出发,把语文教学简单化、程式化,没有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只是简单的作为了一种“背诵教育”,“这个要考,所以要背牢”相信是很多老师都在课堂上说过的。这样做的最明显的体现在考试中学生的基础题做的不错而阅读题做得相当之差,这就是因为老师在语文教育时没有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首先应该改变老师对语文的教学态度,让老师、学生对这门学科真正重视起来。

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吸引学生充分的注意和参与到课堂中去,则任何后续的教学操作都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会被学生丢掉,语文的人文性也不能被学生真正领悟。兴趣的培养是有一些具体方法可循的。

1、增加语文学习的娱乐性。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进行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可以进行娱乐的活动是很多的,如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联句等,这些活动都能寓教于乐。

2、注意讲课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借此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充分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解答的教课思路。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不断赋予学习以新意。中学生正处于不断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新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也很容易对一些东西失去兴趣。如果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总是那样单调、呆板,就容易使人感到乏味,也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失去兴趣。有的教师让学生抄写生字、生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以为这样就可以记得更老固;学生却越写越厌烦,最后导致把作业当成负担。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调节,使之相互穿插,富于变化,有新意,这样就容易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

二、正确引导,渗透正确价值观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已为人们所认识,语文教学任务包含着正确价值观培养的任务是由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但是在各种纷繁复杂,错误思想的侵蚀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影响。比如在《背影》一课中,有的学生对父爱视而不见,反而说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学了鲁迅的《故乡》,竟然夸奖杨二嫂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这就完全和课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

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也无法将学生隔离起来,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

1、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即重过程,重自主探求,重合作学习,培养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合作精神。

2、要注重学生思维或反思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提高思辨能力、推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写成长日记,天天把握其思想脉络及变化,达到有针对性地教育。

3、要开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活动。如语文教学中围绕课文主题讨论会;学生看新闻联播;校外的参观、调查;对大自然的考察和探索。听广播、看电视、进宽网用榜样的形象和力量来感化、启迪学生的心智,催其奋进,健康成长。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失时机地选择语文教学中正确适当的价值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途径,为我们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培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开垦一块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提高阅读水平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文本中,教师不是纯粹的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但我们经常在语文课上看到,要么教师缺乏对阅读的引导 ,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读,要么就是害怕学生不能领会,对相关内容深入分析,大量扩展。而学生很多时候为了读书而读书,应付了事,对所读的内容并没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下方法进行改善。

1.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要结合阅读的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不能“以讲代读”,也不能为节约课堂时间就包办学生的阅读。

2.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程目标首次对阅读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是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大胆质疑,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的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单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课外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为了检验、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在班中可以利用黑板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水平。学生利用黑板报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和阅读过的名篇佳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水平,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大体系中,达到阅读水平的目的。

当代教育学指出: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有潜能的、发展的、完整的生命体。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语文教育教学论坛》

上一篇:一个后进生的进步足迹 下一篇:《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