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时间:2022-08-30 03:03:02

转变观念,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要审视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审视是为了更好发展。研究职业教育新观念,按照高职教育特点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教育实效。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能力 教学实效

一、高职教育现况

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迅猛发展,数量逐年剧增。从数量上看,高职教育足以撑起高等教育的半边天,并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理论方面不如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存在很大错位,高职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毕业,但寻找工作岗位遇到困难,而很多企业到处寻找合适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要缩短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距离,促进职业更新与教学改革协调发展,搭建企业与学院共同发展的桥梁。

二、高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原因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体能动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规律缺失,学习方法匮乏,实践动手能力差。这些现状严重阻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正常发展。

高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只知道学科体系,没有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教师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不善于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课程案例匮乏、实训项目极少;几乎完全受课本内容和顺序的局限,不会补充实例。二是内容―过程并非一体化。缺少对于实践项目背景和解决问题的线索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少单项训练、综合实训。三是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只看到学生的缺陷。四是对知识缺少三维组合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往往只有知识一项。只教书,不育人。

三、改变高职教育现状的措施

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将成熟的技术或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是这类人才的根本需要。只有明确特定的培养目标,才能确定课程的专业地位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确定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编写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高职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把握一定的尺度,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强化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在于打破学科体系,采用“能力目标”的教育模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第一,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第二,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第三,要分析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所构成,这些单项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组成,而这些能力要素是应该知道的知识点、应该会的知识点;第四,要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调整组合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2. 要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设置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按照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置,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灵活配合。

3.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什么形式,它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又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

当然,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先学习再工作,高职院校要以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条件,以完善现代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为保障,将工学结合深度引入到入学专业教育、理实一体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执业资格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遵循学生职业认知过程、职业成长历程,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习的工作过程与适应未来的学习过程,实现“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风貌,使学生在经历一次次不同的具有学习性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快乐地、有成就地跟着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工作。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完成工作时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4.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重视教学生系统的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兴趣的培养较为忽视,这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以重视,不仅要学会做事,而且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具体情况。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忽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展,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教学活动,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或者“拿学生去配书”或者“拿书本来配学生”,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多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干;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多思考;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多说;解放学生的空间,拓展他们的生活领域,多接触自然和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空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5.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的。倘若脱离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闭门造车,向社会输送的也是无用之才。所以,必须面向社会办教育,将整个社会均视做实施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诸多鲜活的东西、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社会即学校”说明“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要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学校必须予以改造,依照社会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将社会中的内容挑选后移入校园,充实学校的教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必须使学校与社会间产生“互济”作用,促进教育发挥更大的力量。

学校与社会是唯物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另外,要避免学校的教学改革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使高职院校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的助推力。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后备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四、结语

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不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授职业知识,对职业进行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高职教育课程应该突出“能力本位”,教师应结合社会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刘清涛.谈高职教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刘春霞.转变观念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4]韦莉莉.以行动为导向学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前沿,2010,5.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