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02 10:25:2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 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率较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也使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想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农业整体薄弱、落后的局面,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都是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开始向集约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入认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场所扩大是外延扩大,而生产效率提高为内涵扩大。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即从依靠要素投入量开始向依靠技术进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只重视数量和速度,对质量和效益较为忽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有效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涉农制度,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投放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城市资金,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以此来有效保证农业资金的充足性,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合理利用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现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借此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将其进行机械粉碎用作土壤肥料,这样不仅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提高农作物资源利用率,既落实了低碳经济时代下资源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不有效打破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将工作重心放在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同时还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园,以此来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农业科学的创新,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农民

机械化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方面,农业科学和技术包含更加广阔的方面,比如种植方法、农用化肥的施用方法、适当的应用新品种的种子、肥料的作用必须与其成本相当等。现代的农业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确定后再做出生产的最优决策,才能改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贸易方式,进而改变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则有助于科技更广泛、正确的应用。

三、结语

农业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对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也使农业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及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的增长转变,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探析[J].经济师,2011(8).

[2]宋桥生,娄光新,李宝喜,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9).

[3]杨雄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科技管理,2015(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0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北汝河上游,气候资源丰富,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汝阳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

(三)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县外、省外、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四)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

(二)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4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2年11月,互联网+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并且迅速得到了普及,成为继云平台和大数据之后的又一个热点,其不仅在信息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及时转变,以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的主要内涵,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结合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新的领域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态。互联网+应该算是知识和技术创新背景下,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形态,是互联网思维深入实践的成果,其能够对移动互联网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使得互联网的创新技术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推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的背后,代表的是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链接,而且并非简单的叠加,可以通过创设全新的业态,营造出一种1+1>2的效果,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2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主要是将农业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转型,这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不仅效率底下,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层面,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科技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有27%-35%,想要在越发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向技术型、集约型的转变;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的都是“优先发展城镇”,使得农村地区成为了城镇发展的牺牲品,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最近几年,虽然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差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从这个层面考虑,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2015年,互联网+行动正式将农业纳入其中,政府部门不仅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例如,在2015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应该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商贸、金融、物流等企业参与到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中,对农产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创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表明,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智慧气象,提升对于农业生产的管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3.1发展高效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追求高效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于农业功能的开发,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对农业门类进行拓展,对农业分工进行细化,通过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引导和发展,可以发挥出土地资源的规模、集约优势,对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进行优化,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效益得到更好的凸显。3.2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可以说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农业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其不仅包括了精细化的智慧生产,还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经营以及精准化服务。在管理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信息的高度整合,将其更好的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也可以利用云端网络技术,实现对于农资信息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追本溯源,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经营方,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在经营方面,可以构建相应的农业电商平台,大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直销模式,提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平台,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在服务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将传统的家庭经营转化为定制服务,使得农业可以从标准化产业化模式转化为差异化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增值效益。3.3发展精细农业。从概念层面分析,精细农业是指在面对大田作物生产时,运用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通过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找出小田的差异,结合区别化的农作方式,促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我国想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精细农业,需要从发达国家汲取成功经验,将GPS、GIS和RS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配合智能化农业机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政策和技术的完善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贪功冒进的现象,保证基础的牢固性,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方式转变思路与途径

难点

农业产业层面单一

农业结构多样化指数反映农业内部农、林、牧、渔、服的综合结构状况和多种经营水平,2010年大农业生产总值(现价)19.17亿元,农业指数占65.95%、林业指数占0.97%、牧业指数占26.52%、渔业指数占0.88%、农业服务业占5.68%,上述指数计算得知,精确多样化指数为5.6%,所占比例较低,表明农业发展层面较为单一,加之种植业比重过高,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低,为种养业转化及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增加了难度。

农业有效价链泛力

2010年师国家和兵团级重点农加龙企8家,团级127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30.75亿元,加工率94%。从表层看,企业数量多,加工率较高,实际上产品大都廉价初级、附加值小。这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还体现在龙企规模实力,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弱。产业链短、产加销脱节,综合协调弱。团与龙企、团与农工、龙企与农工间的利益机制尚未建立,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和有效价值链显得非常乏力。

农业内部结构偏差大

2010年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分别占农业比重为52.4 %、27.2 %和 13.6%。在产量和价格相对变化的情况下,应当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颇大,但较为突出的是在种植业内部,表现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果蔬园艺业绝大部分以内销为主”的单一低效益化局面,农业内部结构现状处于不利地位。

思路与途径

思路

市场主导原则。当前垦区农业经济呈现出与工业经济以及各种经济形态交错与混合的局面,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根本性区别,农业结构优势显而易见,但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较薄弱。当今,“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农业需求升级,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商品农业,特别是集约型畜牧业和设施园艺业,与其大田作物相比,内在标准更加严格,规格和品种多样,农业经济市场拓展,要以城乡互融互动的手段,创意农业新商品和新价值转化为市场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科技推动原则。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式,要涵盖多层次产业链的整合及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市场利益的驱动,计划性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生产,科技推动要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形成彼此良性互助的产业价值体系。根据科技对接的要求,须建立师农技服务网络,达到师、团、连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助推器的作用,准确及时地为农牧职工提供适用的科技及信息,实现高新型农业的有效推动。

产业角度原则。从产业的角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跳出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从多层次产业体系中寻找最佳结合点。目前“新田园经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品牌农业”“新产业复合体”等,是农业产业方向的路径选择。可从常规农业的生产向种子的研发、向种源农业的延伸,改变农业发展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转化为新的产业优势;向第三产业领域延伸,通过一产和第三产的融合,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推动团场经济发展的资本。在农业特色经济创意方面,突破农业景观资源、区域品牌和系列衍生产业研发、生长、产品的加工。让农业产业经济多功能性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途径

推演示范园区作用

实施产业示范园区带动战略。目前66团、70团、73团在高起点、高标准、新特色的示范园区探索上,初步形成了“一区一业”、“一园一品”格局。涉农行政部门要围绕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与产业基地相关的国内外种植的最优质的新品种、最先进的繁育方法、最科学的载培模式引入园区,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适应技术创新,模式化栽培、生防等先进适应技术推演示范,聚集农业科技在示范园区有效作用。

向农业优势载体转移

构建农业优势载体,应顺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生产要素数量结构的变动,逐步由对土地依赖度高的产品向对土地依赖度较弱的畜牧业、设施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转变,十二五期间,四师种植、畜牧、果蔬园艺业比重由2010年的56∶29∶15,到2015年调为48.9∶31.6∶19.5,从产业内结构看,土地依赖度较弱的畜牧和果蔬园艺业比重调大。具有区位及产业优势的团场,产业布局选择应有所倾向。79团应重点向乳品业转移;61团向果品、树上干杏、苹果汁加工产业转移。目前河谷水稻加工废弃的副产品米糠达4万余吨,66团、68团应在米糠油、谷维素、脂肪酸、毛糠腊等米糠深加工上着手,延伸大米加工的产业链,减少环境污染,创新农业优势载体与工业互动循环的发展点。

建设农业前置体系

按照“担当生产链的组织者、管理链的实施者、价值链的整合者”的思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制定完善师农业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规范,从源头提升种养准入门槛;二是探索部级重点龙企“伊力特”如何发挥带动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市场抵御能力差的症结。三是建立师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梳理内容守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农林牧渔业技术规程,通过创建三电合一的现代信息载体,将科技、供求和市场信息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职工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体系。

农业结构面向高级化

在大农口生产总产值中,2010农业部门所创总产值19.17亿元,占师主导经济份额。再造农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探索农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在原良种繁育和新品种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方面,突破水稻、棉花、甜菜、制种玉米组合、脱毒马铃薯等作物品种更新;在畜禽水产精准养殖方面,突破设施养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功能;在现代农业工程方面,突破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和装备化的示范转化;在设施农业方面,突破高标准、高起点新建果园和蔬菜大棚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示范和转化;农业产业链与其他产业融合方面,突破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于一体的城镇化农业发展;

突破口

彰显三大产业新价值。粮:以60万亩优质粮基地为依托,以优质稻和制种玉米为主攻方向,以追求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为目标,彰显垦区优质粮基地产业;棉:以62团、63团、64团、67团白色产业为依托,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河谷新的农业战略支点;糖:以发展15万亩优质甜菜基地为依托,为绿化糖业发展创造农业园区“工业化”的巨大空间。同时加大三大产业起关键作用的产前种苗培育,产中技术示范,产后规模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建设,拓展垦区农业新的整体价值。

挖潜设施农业新空间。运用伊犁河谷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是提升种植业比较利益的新途径,尤其当前东菜西出及城镇化市场的需求,62团、66团、70团应率先依托城郊优势,在多棚合一、冷暖错季、四位一体等设施大棚上示范引领,加快“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建设龙头,形成规模,发挥产业化作用。师在拓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有效服务,综合塑造重点设施蔬菜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历史脉络、农业品牌、地理标志,建立大型农贸市场,配套提升加工深度和扩大产品线,把垦区建成伊犁的蔬菜基地核心区,充分发挥设施高效农业的新空间。

创新特色种植新业态。创新特色种植业,首先要改变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小,销售零散的局面。一是61团、78团优质果品基地,创意拓展和品牌整合,提升出口创汇力度;二是拓展部级66团薰衣草、69团香料、70团冰葡萄特色产业基地新空间,创意产业链的价值高端实现新发展;三是以66团、68团米业为龙头,进行品牌的整合,创新米业经济新品质。四是昭苏垦区4团扩大马铃薯特色种植规模,为四师创建新的产业基地有机衔接。师在引动特色种植产业上,逐步引领产销市场,扩展营销网络,及时行情市场信息资料,奖励表彰典型,推动产销良性互动,助其特色种植业成为体现农业价值的新产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6

关键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作为资源富集而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如何审时度势,积极、全面、扎实地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促进“三农”发展。近年来,吕梁市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吕梁特色的“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和谐共赢”的新路子。

一、成效与特点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总人口360万,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1.8%。吕梁是农业大区,全市农业人口293.2万,占总人口的80%。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目前仍有7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市。吕梁是资源富区,地下蕴藏着煤、铁、铝等40多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储量1538亿吨,煤矿总产能10380万吨/年,铁矿资源储量15亿吨,占全省的30%。铝土矿储量12亿吨,占全省的60%。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1户,并有1/3进入全省大型企业行列。

如何扬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之长,补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之短,统筹工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不懈探索、着力破解的重大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立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鼓励资源型企业(包括煤、焦、铁、铝等资源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投资或转产现代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良好起步。

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可以有效弥补农户、财政、信贷投入农业不足的问题,破解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能够推动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体投资规模增大。山西铭信禽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孝义市铭信煤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焦油深加工为主的煤化工企业,2006年企业开始转型,经过认真考察调研,确立了发展鸭业养殖事业思路。二是开发层次不断提高。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由长期从事煤矿经营的民营企业家袁锦伟创办。总投资1.02亿元。公司生产线的设计工艺、配方技术均由中国科学院食品工程专家提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转化核桃原料4万吨,生产核桃系列产品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三是一体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成了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周年化、全天侯生产优质食用菌。可直接带动周边2000农户共同致富。四是带动农户能力增强。柳林华安母枣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大型煤炭开采企业,斥资5亿元建起了柳林华安母枣科技公司。项目设计为世界最新专利产品,建成后可带动全县60万户枣农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型企业实现转产。根据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精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其次是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的非农用地,凡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只要选址合理,均依法及时进行调整;指标不足的,申请追加,均由国土资源部门调剂解决。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财力逐年增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了良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将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连续出台了《关于捆绑涉农项目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关于资源型企业帮扶建设新农村的决定》和《关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3个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重点向能给农民带来直接收益的产业项目倾斜。

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两园”经济开发。就是引导企业资本向农村流动,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两大类园区,带动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柳林联盛集团,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的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总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园区农户通过合作社联合,采取土地流转拥有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突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工贸商游协调发展”特色,统筹策划园区内联盛新镇、旧村改造、酒工业园区、8万亩核桃林、肉牛育肥等项目,正在形成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新农村。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兴市”战略,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当前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更为迫切,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一是投资农业企业周期长、风险大,致使许多企业不愿意问津农业。由于农业生产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使得一些工商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农业领域。二是投资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基础条件较差,投资环境欠佳。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制度还不规范,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开发过程中土地流转环节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建立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的长效机制。

一要帮助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处理好土地流转等政策,使工商企业有地可用。

二要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创造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企业的平台。

三要组织农产品展销和招商引资,开展农业项目推介与服务。

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新品种引进、销售服务、农技推广、信息交流等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7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然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数多,如何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增加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才是实现农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广西桂林为例,分析了广西桂林农业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对策,希望可以促进桂林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受到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因此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慢。随着我国工业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广西桂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以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以现代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在市场和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与工业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特点。2016年前3个季度桂林市农民纯收入达到了11453.33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0.5%,农林牧渔业增值达到了352.32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3.8%。前3个季度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37.359万hm2,总产量达到了112万t,同比增长1.64万t;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13.61万hm2,总产量月为286万t,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189万hm2,全市大力推进淘汰退化、老化、低产的水果品种,大力推广特迟、特早、高产的水果品种,不断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全市水果挂果面积增加1万hm2,并形成了每个县有1~2个主导果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成效,目前全市三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区有9个,三星级以上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有16个,三星以上农家乐90多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2016年农业总收入预计突破30亿元。

以生猪为代表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牛、羊规模养殖场50个,预计全市年底肉类生产总值达到55.38万t,水产品产量达到12.44万t。林业总产值达457.17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保持稳定发展,前3个季度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30.32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8千hm2,完成12座病险水库加固。全市饮水净化工程示范项目44个,共投资346万元为4345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2 桂林农业现代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水稻种植的利润不断下降。农业抗灾害能力较弱,农业种植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土地综合利用率比较低,全市中低产田耕地面积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低,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失,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

2.2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目前桂林的畜牧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产业转型升级比较困难,产业化程度低,畜牧业深加工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比较少。随着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养殖场面临搬迁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和扩建新的养殖场,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养殖市场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政府对养殖政策制度力度不够,养殖场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养殖业的规划化发展,很多养殖户无法通过银行正规渠道贷款,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这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随着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企业用地紧缺问题逐渐凸显,而养殖场建设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养殖场的发展。

2.3 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首先桂林的r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合理,严重老化、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逐渐衰减,缺乏对水利建设长期投入的机制,大部分县市区的水利工程存在抓大漏小等问题,很多农田水利设施的末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了农田水利的最后临门一脚。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很多水利设施配套不完整,中小河流治理难、病险水库加固项目多,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4 扶贫工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式

桂林每一个县市区的扶贫标准不一样,影响县区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此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补助标准差距大,部分群众不理解,影响搬迁工作的开展,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工作的开展。

2.5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每一个县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不同,一些县区的资金使用率比较滞后,县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各级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有待提高。

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3.1 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增强服务意识,为农业和农业生产提供科技知识、市场等相关信息,并因地制宜,结合每一个县区的具体情况,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产权保护,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变革,规范农村经济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领域各个要素的资源效用。

3.2 加大农村经济人力投入

目前,各个县区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严重影响了全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各个县区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因此流失了很多优质的师源。而一个地方教育程度越低,经济水平相对来说也越低,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科技、农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要兼顾专业性和实用性,激发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丰富农村地区的精神生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3.3 整合农业各项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化水平

全市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但是农村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因此将各县区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将分散的农业经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成立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市场和销售,而农户负责生产,解决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激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4 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加快培养一批与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桂林核心的农产品品牌并发展龙头企业。比如桂林三宝的桂林牌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获得国家优质酒银质奖章。桂林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发展这些企业,培育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并深入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鼓励发展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由民间农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覆盖面。最后,以规模经营为导向,培养家庭农场主。

3.5 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桂林也要紧紧抓住时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首先利用电商平台,将桂林特色农村品在网上进行售卖。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这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常常出现农产品低价伤农的现象。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商贸和物流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金融,为农户解决融资难问题,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并且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方便,农户只要通过手机、电脑几分钟就能完成借贷、融资,大大缩短了农户借款的时间,可以缓解农户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4 结语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并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带动农业生产,其次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发挥地域优势,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增收。

参考文献

[1]王耕耘,宋立国,王晓东,等.巴彦县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大调整[J].新农村(黑龙江),2016(9):46.

[2]宋银丽.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5(12):19.

[3]乔延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我省现代化大农业[J].活力,2015(1):16-17.

[4]王宏.抓投入调结构转方式建设“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5):23-24.

[5]童雨标,何刚国.衢州市衢江区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2):7-8.

[6]贾改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文信息,2016(3):79.

[7]马晓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J].新经济,2016(17):31.

[8]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农家顾问,2015(17):7.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篇8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逐渐迈向了新时代。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更快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增长。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技术的必要性

1.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将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看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上涨。但是,一直维持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目前局势的要求,最终必然会阻碍农业发展进程,在“三农”问题上难以得到突破性进展。所以,我国经济要想保持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农业发展向深层次推进。

2.帮助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能够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帮助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开创更多的精品品牌,打开市场,为农民创收。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推广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较少,缺少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因为人手不足且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大大降低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这些工作人员自身对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耽误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使许多本应该及时传达到的最新技术,不能在第一时间下达基层农村中为广大农民所用。

2.推广对象的素质偏低。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在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较弱。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往往会放弃他们认为难以操作的新方法而沿用旧方法。这为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1.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由当地政府出资,对这些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帮助他们扩展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推广工作认识更充分,对工作更认真、更投入。

除了开设培训班,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为技术推广团队增加新鲜的血液。通过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扶,带动整个团队的素质水平提升。

2.从实际情况出发。

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到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要求。农民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科学技术。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要注意随时结合客观实际,在推广工作开展前先对该地区的农民进行一个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改进自身的技术不足,研发出该地区广大农民所需要的农业技术。

在探索研发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参考农民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不断改进技术中不成熟的部分,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既操作简便又能够创造实际效益的农业技术。

3.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制的投资力度。

国家政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能够适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每年统一发放技术推广经费,为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实实在在为广大农民创收的农业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免除了科研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工作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府部门除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之外,还应该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那些偏远闭塞的山村修建公路,进一步完善那里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基层农业的技术推广能够顺利进行。

上一篇: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民间借款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