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2-07-29 11:42:18

《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173—01

陆机在《文赋》的序言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这一段话清楚地表明其创作《文赋》的动机和目的,其主要在于探索才士创作之“用心”及“论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围绕“意称物,文逮意”的中心论点,对作家创作的过程做了生动的描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其描述的是作家创作动机的产生;而“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则是说作家创作的构思过程;直到“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沉辞浮藻,联翩而来”,算是作到“意”能“称物”了,这才进入“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阶段。“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易难”,说明选义考辞工作的复杂和曲折。“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又指出立意和选辞之间有先后从属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所谓选义考辞,正是为了作到“文”能“逮意”,即达到文意正确的反映外界事物,文辞完美的表达立意的效果。 中国历史上,把创作过程和方法及创作形式和技巧等诸概念引入文学批评者,陆机谓第一人。其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功绩,也因此不可磨灭。但其不太在意文学的思想内容,片面地放谈表现文章的方法技巧。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又说:“陆赋巧而碎乱”,实则中肯地指出了陆机观点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陆机的观点导致了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陆机的《文赋》比前人更明白地说明了文学是感情活动的结果。只是,由于社会的压抑,作家缺乏对抗的意识,文学中感情往往只是表现为无奈甚至是空泛的低沉,很少有激烈、紧张、丰满的内涵。而文学作为修辞艺术的一面,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建安文学追求华丽的倾向被发展到极端。语言明显地趋向书面化,雕琢刻画的功夫更深了。建安诗歌中出现的对偶现象,这时也高度发展起来。使用偶句的普遍性,一首诗中偶句所占的比率,以及对仗的工整程度,都远远超过建安诗歌。《神思》篇主要说创作的构思,承《文赋》而来,但也有精彩的新解。如文中细致描述了创作活动中“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现象,从而探讨了从形象思维到语言表现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审美创构中,陆机要求主体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则将这种过程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象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象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滥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在审美创构中,陆机要求主体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则将这种过程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上一篇:转变观念 生为本 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 下一篇:标签理论在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