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时间:2022-07-14 03:16:39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高等教育质量观尚处于一个混沌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多元的发展的整体质量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37-01

高等教育的发展按其总体规模依次分为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三个阶段,21世纪上半叶,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关键时期,质量观的转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顺利转变的前提条件之一。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也是体现高等教育竞争能力的核心问题,但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应当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单一的“内适质量”,即只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进入大众化时代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既要有学术标准、社会需求标准,又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

一、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教育

什么是高等教育,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有定论。但较为趋同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专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高等教育:(l)作为一种社会关系,高等教育的实质体现为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团体或组织,高等教育的人员与社会其他类别人员之间所发生关系并相互作用的过程,高等教育发生作用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对象和教育利益主体社会化的过程;(2)所谓的“高等”体现为它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所进行的;(3)所谓的“专业教育”是与完全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相对应的;(4)为一种教育活动,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正是有了前期教育所奠定的“双基”,才使得“高等”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专业教育发展所应有的基础和潜力。这样看来,作为社会关系之一种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对象社会化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质量观

在一定程度上质量观就是质量的系统化,是人们对质量认识的概括和升华。广义的质量观包括“质量的定义”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等方面;狭义的质量观特指对于质量本身的认识。

(三)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所持的态度、意向、情感等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价值等认识的深化,也包括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学校声誉、科研实力等评价的升华。也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观通常指高等教育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被社会所认可的程度。

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首先要确立新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满足消费者对高等教育个性化需求的观点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仍然是:高等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所谓“多层面”,“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高等教育,分辨横向层面的不同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发展的要害问题。”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是按照高度统一的质量规格进行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同步化是其显著特征。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是按照以多样性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来进行的,弹性化、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是其显著特征。大众高等教育的宗旨就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顾客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

(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的质量观点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必然结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即由多种类型、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高等院校构成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二是高等院校内部的多样化。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院校既要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以适应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界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十一哥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对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它们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另外,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不存在适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统一的“国际质量标准”和“全国统一标准”。

三、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观的整体发展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观点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质量”,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身是发展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从符合规定性的质量观阶段逐步走向符合需要性的质量观阶段,再到符合创新性的质量观阶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只要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教育质量就是高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固守精英教育的质量观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三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有利于并且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高等价于质量问题,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性质量观

“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在当今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只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对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等,都是质量评价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我们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一方面,不是从单一层面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去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整体现状,也需要作现实性的整体考量。

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应该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整体性的质量观,而不是单一的质量观。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上一篇:对学生名著阅读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基于交往式教学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