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语言学之“汉语”

时间:2022-07-04 10:30:05

浅析社会语言学之“汉语”

摘 要:自从地球上开始出现人类,语言就在人类的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一个民族的语言正是这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底蕴积累的精华。自从人类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之后,对语言的研究就开始成为热点话题。在我国,汉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也历经了数代的发展才最终沉淀下来。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1-01

语言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之一,并犹如空气一般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语言出现之始,人类就开始从各方面和各个角度讨论和探究语言的现象和奥秘。在对语言的研究和讨论中,社会语言学则是专门研究社会和语言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不同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以及其影响。在众多语言中,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题民族,因此对汉语的研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一、汉语的源头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法,可以将方言分为十大类,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和平话。吴语最初是形成于无锡、苏州一带,最后才渐渐扩散到浙东一带地区。大量的北方移民为逃避战乱,不得已南下之后与吴语区的原住居民相融合,这才逐渐形成现代吴语。赣语和客家话的主要区域则在江西、闽东附近,北方来的客家人起初居住在赣语区,后来向闽、粤地区迁移,在元明时期形成客家方言。粤语分布区域主要在古时期的南越地区。宋代因辽金的侵袭,大量汉人南下至广东避难。正是由于这些逃难之人带来的北方方言奠定了粤语的基础。闽语则指福建泉州一带通行的语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南方方言是在当地土著语言的基础上与外来的北方语言糅合而最终形成的。

二、汉语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

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社会和语言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汉语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这个背景。要了解汉语的发展变化就必须考虑到社会变迁这个因素。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它不仅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还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社会变迁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语言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汉语亦是同样。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了种族间的分分合合,汉语也曾受到过别种语言的冲击和和洗礼。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民族主宰国家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大力推行本族语言,汉语的地位也因此而受到冲击。在偏远地区,汉语的发展也慢慢融合了当地民族的语言特色,并吸取了当地语言的精华,因此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汉语。在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支持白话文,反对用文言。全社会也都以用白话文交流写作为热潮,更为白话文在全国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如今,大陆地区为方便各区人民更顺畅地交流,大力推行普通话。普通话与各地区的原方言也在长期地交流使用中渐渐糅合。一些方言也进入普通话中,推及到全国。现代汉语的发展除了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得益于当达的高科技的影响。进入21世纪,因特网以空前迅猛的势头发展普及,很多网络流行语也被大众所喜爱并迅速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它们个性诙谐,尤其符合广大年轻群体的要求,在新时期也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汉语在未来的发展

在本世纪,全球间的合作联系相比以前大为加强,而作为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根据使用情况来看,汉语已经成为全球语言中少数的几种世界性语言之一,其在未来的发展主要分为中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区。

在中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共同语,即普通话。普通话现已与各地区的本土方言越来越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而普通话流传到不同的地区之后,会与当地的土著语言产生一定程度的结合,当地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语音会渐渐融合到普通话中,这就使得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千差万别。

在海外华人区,汉语的发展可谓是千差万别。在某些使用者是华侨或者海外华人的地区,汉语史其第一语言,在某些非华人的地区,汉语则是其第二甚至第三语言。作为第一批移民海外的华人来说,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及眷恋,他们对汉语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因此他们自身可以说得流利的汉语,对子女学习汉语的要求也甚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代移民对汉语的感情已经远远不及其父母,或者其祖父母。尽管海外对汉语的看法不一,汉语在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一,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持续上升的情况,"汉语热"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长久地持续下去。

作为本民族语言的汉语,具有几千年深厚文化的底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之一,虽然其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仍然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将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使全人类共享这一发展硕果。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下一篇:实验电影的“非主流”对表现我国主流文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