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7-13 11:09:46

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88-01

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学习方法的创新。因此,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实施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研究课题。地理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需要。由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升,地理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地理转移到学地理上来了,因此以往只强调地理教学方法的倾向正在逐渐被扭转,而地理学习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地理学习方法具有自身特点与内容。它是学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任务而采取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差异性以及人地相关性,同时包含着认知心理过程、地理思维方式、探究问题策略、具体学习措施等丰富内容。

地理学习方法应是自主的、灵活的、开放的、民主的。在实施地理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应吸取方法领域及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精髓,加以改进创造,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笔者仅从三方面阐述中学生地理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感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是学生对各种地理信息的接受与识别。感觉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光、声、色、形、量等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如果对地理事物感觉到的个别特征越丰富,那么对它的整体感知就越完整。在创新学习中,知觉不应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而是将各种感觉进行有机综合,使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

对地理事物的感知有多种途径,可以通过有关地理的文字、音响、图像、实物、景观等等。人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理事物,它们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鉴赏性,因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利用图像“冲击”感的效果来实施地理学习是完全可行的途径。同时,地理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学科,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动觉来进行地理学习的内容与活动比比皆是,小到动手制作乒乓球地球仪,大到外出旅行考察,生动活泼的地理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测试,得出的结果是动觉的学习,即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占37%;视觉的学习,即通过图片等来学习占29%;听觉的学习,即通过声音、音乐等来学习占34%。可见感知学习法的重要。如以动觉为主导型增强感知的有动手制作型、观察观测型、视听阅读型、游戏娱乐型、参观调查型、实验操作性、规划设计型、竞赛演讲型、论文撰写型、旅游探险型等。例如,动手制作型,这类活动主要是以制成某一种有关地理的实物为标志的。包括地理标本的采制,如岩石、矿物、土壤等标本;地理模型的塑造,如地形模型;地图的绘制,如学校平面图;地理教具的制作,如幻灯片、投影片以及多媒体学件制作;地理摄影等。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地理理解能力主要包含对地理概念、特征、成因、规律的理解。因地理内容的分类不同,所以培养理解能力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地理概念是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地理事物的依据,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细胞”。可以说,地理概念的理解是地理原理性知识学习的基本前提,即先对地理概念中的“地理术语”、“地理名词”、“地理名称(地名)”等基本单元进行领会,然后发展到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的学习。如学习我国矿产资源特征,首先就要有“地质条件”、“贫矿”、“富矿”、“伴生矿”等名词概念的基础;要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要掌握煤、石油的地理分布规律,就必须先弄懂“沉积盆地”、“湖盆”、“大陆架”等概念。可见,离开了这些基础概念,上述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

地理特征与地理概念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能为地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提供认知“台阶”,如理解了我国水资源特征的内容,自然也就会形成“中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在某种情况下,两者很难分清你我,有的地理特征其本身就可视为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地理特征的内涵,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在比较中概括地理特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地理特征,运用地理特征解释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

地理成因是地理原理范畴的核心知识。任何地理事象的分布与成因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成因的探讨往往有助于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成因的知识点,从成因入手能收到较好效果,引导学生从抽象到形象,从复杂到分解,化深为浅,从易到难,坚持探讨必有收获。一旦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了地理事象的本质,实现一次深化和飞跃,他们的知识就基本完整了,就能从较高层次理解知识点,而且再也不用抽象死记硬背。加强对地理成因的理解,有利于改变地理学习只见“地”不讲“理”的状况,有利于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以及通过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联想、想像,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和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思维系统,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想像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独特性、灵感的活跃性。例如灵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包括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其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如“农村中推广沼气有哪些好处”,“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有哪些地理差异”等这一类问题,都是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追寻答案的。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善于联想的学生,其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比较强。纵向的联想是以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为思维轨迹的,即从地理事物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与未来。如在学习“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时,就可以采取这种“纵向”的联想方法。横向的联想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如巴塔哥尼亚高原为荒漠带,而与其同纬度的太平洋沿岸,却为温带混交林和温带阔叶林带,各自的气候分别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造成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

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如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学习地理的能力应是多种学习能力的综合,因此,在地理课程改革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以此提高学中的地理综合素质。⑤①

上一篇:浅谈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下一篇:如何合理利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