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时间:2022-09-18 10:33:14

浅谈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文章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挖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

高职高专教育目前从规模上看。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国家对高等教育给予高度重视,颁布了《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给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起步较晚等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生人数增速极其迅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与此相比,社会需求增长缓慢,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校园建设安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在社会上存在“用人高消费”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生、研究生,甚至不如中职生。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历教育。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出于生存的压力,许多高职毕业生从事的是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普通工作岗位,或者与没有学历的打工者处在一个职业群体中。工作待遇低于高职教育期盼,用非所学。

二、商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企业因素

企业的改制导致国有企业人员大量富余,吸纳高职毕业生能力下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新兴行业涌现,产业就业的“挤出效应”明显。中小企业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其自身的生存状况及其内部管理模式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有的中小企业在经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没有确定自己的经营理念容易被竞争挤出局。中小企业的这种状况,也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变数。从管理模式上来看,当前本文系省部级课题: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C08C30)的研究成果大量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的大量岗位由企业及其家族成员,或关系亲密的人占据,这对高职就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成本核算考虑以及隐性的文化因素和价值因素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侧重于内部人才的选拔,这样可以降低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一些企业把提高招聘条件,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美化公司的手段。相对而言,社会对普通大学生有更多的认同感。而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影响还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门槛。

2、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生源现状和毕业生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高职毕业生也不例外,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追求高收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以报酬的多少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错过很多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初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攀比心理的影响明显。就业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能力、性格、机遇的不同。在择业目标、就业选择上就会有明显差异。极易引起攀比心理。同时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过程中失去就业的机会。高职毕业生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动手自立能力差;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外一个方面是很多就业岗位虚席以待。其中一个方面是很多高职院校盲目上热门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另外一个原因是专业设置滞后,高职学生要三年后才能推向社会。专业设置本身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叠现象。在重叠专业上,高职学生的知识广博性、深度性、复合性、系统性都是无法与普通本科的学生相比。

4、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首先,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统分统包过渡到大学生的自主择业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配备有就业指导队伍,但是人员的配备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其次,就业指导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缺少对具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面缺少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体验较少。

5、高职教育出现低移化

离职学生有相当多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素质偏低。而由中职对口升上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好,而文化基础一样薄弱。高职与中职是同类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高职与中职在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相似处,为兼顾高等性,甚至出现高职学生技能不如中职学生的现象。为适应市场需要,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培养,这些机构主要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开设很少的文化课,学习时间灵活,这种学校出来的学生技能上明显强于高职学生。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及培训机构之间的高职教育,陷入了理论水平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两难境地,出现了高职教育低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高职学生就业低移。

三、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

1、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建立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建立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员配备上,按照毕业生的人数配备相应的指导就业的专职人员。在经费的使用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通过考核奖励与经费的发放挂钩。第三,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政策水平,而且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告知学生,对学生的疑惑和迷茫能够进行耐心的解答和疏导。第四,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大一就开始,贯穿于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在接受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就业指导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准确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第五。变群体性指导为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类型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一对一互动。第六,变授课形式的职业指导课为“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就业指导,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培养自主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如:实习、实 训、社会实践、举行模拟招聘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校友作报告等形式。第七,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求职失败,就会非常沮丧和消沉。因此,应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和综合能力,及时调整好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完善高职教育办学的高等性,探索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的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错位”经营。这种“错位”体现在专业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是没有过多的重叠象限。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人力获得综合协调发展或整体和谐发展,在教学理念上,应该坚持智力发展与心力发展协调、操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协调、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协调发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就业教育相协调。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协调的原则,不断创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探索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3、打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平台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在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素质能力的内涵丰富,国内学者任江临的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建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平台,途径包括: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创业教育与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4、采用适当的扶植政策,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签订单和培养方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能顺利就业,而且符合企业需要,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双赢”模式。但是我国的大多企业是小型分散的,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通过税收筹集职业教育基金。用于奖励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或者采取对接受学生实习达到一定数量或时间的企业给予适当税收优惠的办法。可能会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最终使企业和学校双方受益。当然高职院通过产学研的合作,通过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协助企业解决急需的问题,为企业提供适用型人才,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整合师资,打造合理的产研结合队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师资提出了特殊要求,既要精通专业理论,又要了解教育规律,还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高职师资不论来自何处,都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满足教师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一个方面提供教师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深入企业、行业第一线实践的可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把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就业时可以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就业的选择面也相对更广。这样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师资本身具有教高的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和研究水平。

6、建立良好的就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

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氛围来影响人。学校可以利用条幅、广播、广告栏和网络,日积月累地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和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创建一个促进积极就业为主题的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理论创新。搞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才能使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并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才能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Google Earth在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