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兴趣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3 05:28:46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兴趣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机体得到全面发展及提高健康素质。因此,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和培养其良好的健身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与归纳统一等方法,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保障课堂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兴趣;培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53-3

一、学生增强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学习中,体育兴趣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这也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体育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强度和锻炼时间(次数)。同时也可以表明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情感和关注,与具体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时间;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喜欢参与体育训练的主观需求,也是学生能够更主动、积极、自觉参与体育训练的一个表现。

(一)对体育学习和身体训练具备一定的重要影响

体育兴趣一般是针对某一个体育训练项目、内容、措施和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选择训练方式的过程中,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不同喜好表现。

(二)兴趣的存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同时也代表着求知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求“练”意向

如果大学生能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那么会关注及积极选择体育项目,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增强自己训练欲望、表达乐观的情绪、激动的热情和忘我的精力灌注和投入,确保锻炼效果的完美。体育兴趣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一个高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能够养成训练的习惯,能够不知不觉坚持下来、持续保持,积极乐观的开展体育锻炼,这可以为终身参与体育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创新型训练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吸引,并且随着这个吸引和认知力越多越深入,再加上高校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思维锻炼方面存在一定联系

所以,很多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会在进行锻炼和训练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也会增加极强的热情和极大的关注力度去分析、研究和处理体育训练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能够更灵活、有效的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

二、关注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特征

(一)体育兴趣的倾向性

高校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是有所偏好的,能够在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受到个人兴趣倾向性的影响,当然也有一部分高校学生在体育课上参加一些课外锻炼项目,能够在体育老师的引导下,自动追求体育训练,渴望在训练中学到知识,总结训练方式,从而确保终身受益,这也是倾向性的间接表现,不管这种倾向性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可以反映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有一定的积极心理的。而直接兴趣倾向是能够让高校学生更轻松的汇集精力,不过对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来说,会因为个人的兴趣转变受到影响。毕竟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发生一定的波动,因此参与体育训练是无法确保一直情绪高昂的,有些训练可能会让训练者感觉到单一乏味。因此,体育老师要懂得利用高校学生的直接兴趣倾向,不断的将间接兴趣倾向提高上来,从而推动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二)体育兴趣的广泛性

高校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不过这个范围大小每个人的情况有差别,“广泛兴趣可以说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体现,也是能够引导学生向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基础,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在推动体育项目的时候更需要”对体育兴趣存在一定的广泛性,从而确保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更乐观,更积极,能够让自己找到喜爱的项目,刺激积极的情绪,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不过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说,可以真正的让他们在参与体育训练的时候,更积极学习,不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提高体育兴趣的广泛性带来的积极影响力。

(三)体育兴趣的稳定性

通过高校的教学分析和实践理论来看,对于拥有高兴趣的高校学生来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兴趣,不里面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同时也有中心兴趣和广泛兴趣,达到学习兴趣稳定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中积极的培养出稳定的兴趣,真正的拥有终身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高校学生可以在长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中,通过体育教学中老师的不断培训和引导,帮助学生在结束高校生活之后可以在社会上养成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所以,高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懂得培养大学生对体育兴趣的稳定性,而这个前提要让学生的“乐学”持续保持“能源”。一方面需要通过激“趣”、激“情”、激“志”,来提高高校学生再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懂得激“凝”、激“思”、激“智”,增强高校学生的成熟心智。因此,在选择一些体育教材的时候,要懂得运用一些匹配的教学措施,考虑教学任务,以及教育语言的分类等其他的积极性的因此。不然,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时候培养的兴趣,无法真正的与老手的“乐教”融合为一体。

三、影响学生培养兴趣的原因

(一)器材不足

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其行为一般是包括体育训练教学、课外体育训练项目、体育训练场地设施才是学生开展体育项目的物质基础。如果体育训练场地、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教学要求的话,就会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加上当前很多高校不断增加生源及体育经费不足的原因,也会导致体育训练场地及体育器材不足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兴趣降低的一个关键原因。

(二)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

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的,因此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说就可以按照兴趣来确定教学方向。关键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内容新鲜、丰富、确保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的体育课一般是通过老师来进行教学的,根本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所以,只有在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深度是有帮助的。但是实际上课堂知识内容少,知识深度前,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无法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三)体育训练思想观念单一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在训练模式上是比较枯燥的,而且思想理念单一,这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理解。其实体育训练的好处很多,像可以达到高校学生的身心满足、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休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帮助学生改善生活方式等等。不过有一部分学生觉得体育锻炼并没有真正的用途,对体育训练不重视,所以会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聊的进行活动,其实这对于养成有规律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一些学生只看重到图书馆看书、游玩、上网等不规律的活动,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这就需要在教学课本内容上总结体育锻炼的作用及优势,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思想理念进行改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这样可以提高合理运用时间的可能性。如果在体育思维上有一定的限制,那么就会对学习、生活等规律性的细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技术的掌握程度差

参与体育锻炼的技术,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发展,调查发现,如果学生具备的体育训练的技术越好,那么在参与体育训练中得到的乐趣更大,促进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体育锻炼的技术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掌握情况,也影响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的把握等。当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平均水平不高,也发映出当前体育训练技术、设备差的问题,这就导致体育训练的发展力不从心,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五)教师水平差

在体育训练课上,老师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老师的水平、技能、体质、态度、知识等好坏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是有影响的。提高体育老师的技术水平,是增强体育锻炼课的基础要求,也是提高训练技能的根本途径。当前,按照实践理论来看,有些老师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比如,对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把握较差、体育训练课的经验传授能力不足、教师素质差、无法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不能确保体育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路径途径

高校学生在个性、性别、体育水平上是不同的,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因为高校学生的个人气质、性格特点和体力素质等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不同的兴趣。体育课在高校教学中是一项特殊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全力培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阶段,应该懂得针对性安排,根据特点安排教学任务,科学、规律地制定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体育素质的高低来制定教学方案,这样才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自觉性,激发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以下是具体培养方法与路径:

(一)加强对体育训练课目的和意义宣传

目前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上,体育课也是很主要内容,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应该重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按照实际案例,根据身体训练的教学内容,总结锻炼的重点。体育锻炼需要参考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内容来进行,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有一个达标的身体素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拥有一个集学习、生活及工作为一体的健康身体,增强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完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和配套设施

对于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来说,是高校基础建设中的基础条件。体育教学需要老师的配合,同时也需要体育教材的帮助,以及教学设备的存在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爱好的第一步。所以要做好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方面的准备,为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大学体育教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锻炼实践项目,高校体育课上对其关注度更好,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式。所以,要遵循国家对体育训练设施、体育设施的安排,增强体育训练场地、器材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从而提高可课外体育训练的活动需求。

(三)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它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严谨的,由此可以反映高校体育课的重视力度。目前,因为我国的教育业刚刚起步,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以研究性和计划性为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上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安排体育锻炼教材;第二,依照学生的性格,针对性教学。教学内容一般需要按照老师、教学、学生等思维、意识、发展状况、素质、技能、爱好、兴趣等进行发展,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来因材施教。一般是针对学生接受体育训练的思维及实践需求问题,老师要针对性的进行维护和引动,确保学生做好每一个体育动作。再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需求,利用一些竞技比赛来提高训练的次数,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是能够真正的达到教学、学生、老师等互动的前提,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对学生态度好、对学生信任、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这能够达到教学要求,更好的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师也要关注自身的教学素质,关注自身的形象建设,才可以进一步的推动教学质量。关键是能够达到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确保体育训练课能够及时完成,真正的完成体育教学课时,如果怕晒怕受伤的话,那么老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往往比较敷衍,不能完全尽力。对于这种应付的态度来说,会影响老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地位。

(五)评价体系因素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可以看出工作是否得到肯定,也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大动力。不过,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估制度都有一定的缺陷,审核措施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人为比例比较大,这就会导致在评价的时候无法做到公平,会影响老师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估要求和审核方案需要改进,这样才可以做到公平化。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过程中的作用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我国社会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与国家对教育政策比较关注。从这样的形势来看,老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负起的社会责任也会增加。老师是人类精神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老师的师德来说才是最关键的。体育老师要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积极的事业心、责任感,高品质、宽容、坚持原则等。能够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抵制和反抗,不要受到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影响,同时也要用自己的高品质去引导和培养周围的每一个学生,利用自己的教学能力来推动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党在新时期教学领域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进行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社会在进步,对于体育老师来说,在未来的教学中,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有关学科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深。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师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体育知识及相关理论知识,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才可以达到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从容。

(三)增强教师收入水平,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的收入标准可以看出一个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力度,假如老师的待遇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的话,那么教育质量就会下滑。所以,政府应该给老师完善的物质条件,确保工作环境提高,真正的让老师在无经济压力的状态下开展教学任务,如果是超额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老师,学校可以给予物质激励,真正的解决老师遇到的困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制度

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真正的激发老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让教师行业健康发展,学校可以推动发展性老师评估,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老师评估标准,需要在双方互相信任为前提进行的,为了能够真正的推动这个评估效果最大化,可以利用自助式的激励措施,按照每个人的成绩多少,来开展评估和激励制度。每个老师可依照学校预定好的成绩衡量标准,自由选择激励措施,也可以自行设计激励措施,这样可以真正的激发老师的主动性,最终确保教学质量优化。

所以,为培养学生拥有稳重、长久的体育兴趣,体育老师就需求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理想教育和目标培训。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需要体育老师的帮助,也要考虑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评估考核方式,真正的提高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确保在兴趣的引导下养成一个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真正的培养大学生参与体系训练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2,25(1):50-55.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251-1252.

[3]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0,(2):20-22.

[4]毛震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32-235.

[5]杨铁黎,孙景立.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教学依据与目标定位[J].体育学刊,2004,(2):77-79.

[6]郁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83-85.

[7]陈天霞.“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90-91.

[8]邵伟德,尚志强.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85-87.

[9]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15-137.

[10]刘大海,庞大庆,宋晖.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9(3):114-116.

作者简介:吴亮(1976-),男,重庆云阳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

上一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浅谈 下一篇:巧妙联系生活,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