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批评”的感悟

时间:2022-07-13 04:05:28

不知不觉间带这个班已两年了,可新生入学时的一幕幕往事还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情景1:新生分班名单还未到班主任手中,可某小学的教导主任与毕业班班主任老师几次来我校为一个因择校未成而进我校的学生来挑选好班主任而想办法奔走的身影使我感慨不已,哪个学生这样好,偏运气不佳,碰上教育局加大力度实施小升初整体划拨,就近入学,严禁择校的浪潮,进不了好学校,退而求其次,要找一个好班主任。

情景2:新生家长会上,有一个家长满腹疑虑的询问我:“老师,若到外校借读还能保留学籍吗?”我记得自己的回答:“好学校也有差学生,一般的学校也有好学生,经过几年的整体划拨,就近入学,学校之间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只要是个爱学习的学生,在哪儿都错不了。”可家长那双充满焦虑、希望、急切的眼神更使我记忆犹新,心中产生一种不安“分到我班的这个学生入校成绩到底如何,真是一块埋到土中的金子吗?”

情景3:开学了,一群天真活泼、热情可爱的孩子来到七年级一班,因分到一般中学及新环境的陌生,使他们有些拘谨,有些沮丧,也有些好奇。这都是很正常的。只有一个皮肤黝黑、眼神机灵的男孩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他一点都没有初来乍到的陌生感,简直就是一个孩子王,看那些围前围后的男生眼神中流露的崇拜与羡慕,使他更显自命不凡――他就是牵动某小学教导主任与毕业班班主任老师的好学生――王克龙。只要是块真金,放在哪儿都会发光。王克龙,他真的就那么好吗?

我实施了班主任教育的第一步:深入了解――王克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掌中宝,聪明、伶俐、热情,班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文笔流畅,曾经在城关区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三等奖,运动场上箭步如飞,为班级、学校争得不少荣誉,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学小有名气、炙手可热,成了同学们,尤其是男孩子的头,这一点无疑在开学伊始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他到底为何一度失利,在十九中提前考录中落选?原来,同龄人中较出色的王克龙受到了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过分关注、爱护,以至于人人看不到他的缺点,只见长处,使王克龙习惯了被宠着的感觉,而一旦稍有不顺,便脆弱不堪,丧失自信。小学五年级时,学校组织夏令营,他因一些原因不能参加,便灰心丧气,放松自己,成绩下滑,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恢复状态,导致了人生路上的一次失利。进到我校,自然心中叫屈,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兴高采烈进了十九中,而他却要和一群远逊于自己的孩子为伍,心中的失落、忧伤难于言表。进十九中是他强烈的愿望,更是他的疼痛。

王克龙的状态使我思来想去,结合自己多年带班的经验教训,深感“过分的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受到残酷的毁灭”。学校、家长“奉致弥富”,学生们“享至愈贫”,“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今“赏识”教育、“夸赞”教育、“零批评”教育,用在那些习惯了批评、歧视的孩子身上可能有用,而到王克龙身上只会适得其反,更使他不安于本校本班,只觉得自己了不起,只有用和小学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从而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己,静心学习,安心于我班,起到带头羊的作用,再下一轮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班主任教育的第二步:我同意同学们的一致推荐,任命王克龙为我班的班长、体育委员,对他轻车熟路的管理,条理清楚、目的明确的行为只是报予赞许的目光,决不轻易表扬,让他无法感受到自己特殊、与众不同,并有意将几个竞争力较强,很多方面表现优于他的学生在适合的情况下含蓄地提提,使王克龙有所感悟。我耐心地等待着第一次月考,而对他找人托人转学借读的言行不闻不问,成绩出来了,三门主科,鲁强整整比王克龙高出70分,郭海洋、何艳、程平等均比他高,我在班上郑重其事的奖励了班级总分前五名,又单独重奖了数学满分获得者鲁强。热烈的掌声本是王克龙的专利,而今却为别人响起,我觉得我初步的想法已实现。

王克龙除具备好学生的潜力外,还具有一些对学习有严重影响的不良习惯――不交作业、自控力差、交友广泛且良莠不分。起初我只是点明、谈心,半学期之后和家长有了几次沟通,赢得信任、支持,经过充分准备找了一次机会,避开众目不留情面批评了王克龙。当头一棒使他惊醒,泪流满面中使他反省,终于,他开始醒过神来,不安分的心开始宁静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他在班上表现出优秀的组织才能及体育特长,成为我得力的助手,学习上也有了较大的起色。八年级统考中,进入全年级前十名,受到学校、班级的双重表彰。而今,面临毕业之即更是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已彻底融入我班,成为我班出色的一员。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教育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性的怒喝,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性的惊醒,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苍白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就如同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白菜一样,学生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和适应是不同的,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和趋同也是各异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只要动机纯真,处方恰当,药量稍微大点,药效就能更持久,就能更利于疾病的快速治愈。当然,溺爱不是爱,那是把学生不需要的爱加给他;专制不是爱,那是对人不尊重。其实学生应该在磕磕碰碰中长大,过分的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永远超过大人的想象,惊涛骇浪的大海上才能培养技艺高超的水手。

上一篇:让校园变成乐园之后 下一篇:刍议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的专业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