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理清文本的思想、层次

时间:2022-07-13 02:03:40

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理清文本的思想、层次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治国必先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选自《大学》,有删改)

上面的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治国必先齐家”的观点的?请简要回答。

解析: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这类文言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作者围绕该论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证,表明自己的态度,使观点具有说服力。这则选文的观点是“治国必先齐家”,围绕此观点,作者先谈了“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然后摆明“齐家”的态度,进而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齐家”的重要意义以及“齐家”的好处。这样,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治国必先齐家”的观点的:①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即阐释了“孝”“弟”“慈”的含义。②“齐家”的态度,即“心诚求之”。③“齐家”的重要意义以及“齐家”的具体做法。④“齐家”的好处,即家人和睦了,国家才能和睦。

【阅读指导】

议论性文言文具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特点。因此,阅读此类文言文需要做到:

一、整体阅读,明确信息

整体阅读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如: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名言论据,采用何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等。将这些基本信息弄清之后,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就非常容易了。如上面的选文,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作者用例证法、引证法阐释了“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分析得很透彻,观点很有说服力。

二、分段理清,概括要点

若一篇文言文在篇首即亮明观点,读者在阅读时便不用再下大工夫进行分析,只需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即可。可有些文言文在初读时,很难一下子抓住全篇的中心或主旨。换句话说,有些文言文的中心论点隐含在字里行间,不很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分析才能得知,这就需要采用分段理清、各个击破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先概括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出每一段论述的中心,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看其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何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文章层次。如上面的选文,共分三段,第一自然段主要是亮明观点以及“齐家”与“治国”的关系;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讲“齐家”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做法;第三自然段主要谈的是“齐家”的好处。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后,“齐家”的重要意义便不言自明。

三、抓住关键,分清层次

议论性文言文,一般都有中心句或关键句。因此,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上面的选文,其中心论点就在文章的开头,即“治国必先齐其家”。另外,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议论的思路。因此,理清文章层次,一方面基于每一段的大意,另一方面基于对其内容的分析。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盈 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选自《六韬》)

1.本文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

2.请概述帝尧被文王称为“贤德之君”的原因。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 行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已;董安于之心缓,故弦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之谓明主。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有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圣贤之朴深矣。故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明于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贲、育之不能自胜,以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

(选自《韩非子》)

1.作者是怎样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

2.文章是怎样论述“天下有信数三”的?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国为一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以其冠。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选自《战国策》)

面对韩非的诽谤,姚贾是怎样辩驳从而获得秦王信任的?

答:

上一篇:“镜头推进式”技法 展演宇宙的奥妙 下一篇:假若世界只剩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