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时间:2022-07-13 01:50:26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98-01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鉴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全国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CEO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虽然各高职院校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进行重新设定,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目标

2.1 改革思路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契机,更好地贯彻新形势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找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及其它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由此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并不断创新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实现的目标

改革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双证并重、三位一体、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并重”是指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是指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组成要素;“四业融合”是指“行业、职业、学业和就业”动态交融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在:突出“行业办学”,瞄准“紧缺职业”,改革“学业设计”,坚持“就业导向”。

“双证并重、三位一体、四业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改变过去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完全书本化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把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做到深度“工学结合”,真正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

3 实施过程与成效

3.1 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设计思路,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其内涵是围绕特定的“项目”开展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后,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职业岗位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条件,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知识技能,我们选择贴近工厂实际工作的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使项目涵盖典型工作任务的各个过程,并遵循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首先设计出能体现该知识点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项目,提出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对项目的剖析(教学与实践)达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目的。

3.2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讲课-实验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探索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我们宏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所有学习项目都按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任务完成的流程,从接受任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进行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观上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演示法、实物教学、讨论式教学、讲授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3 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组成员自编项目化教材、课件、视频、实训项目、网络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

3.4 考核评价模式改革

为使考核模式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相匹配,加强考核引导和过程控制,更好发挥课程考核的评学促教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具体项目为考核单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符合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考核模式。具体是根据考核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评价等多种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关联,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通过进行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以及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的途径,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为群.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J].天津交通职业学院,2008(12).

[2]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下一篇: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结合法在FSAE车队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