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设计对建筑与景观的塑造

时间:2022-07-13 01:19:42

互动设计对建筑与景观的塑造

摘 要:建筑与景观空间的互动设计的发展扩大了空间可变的可能性,可以满足人对空间形态改变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要求,通过将互动思维引入建筑与景观空间的设计上来,使得空间与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解决当下人们对于空间在个性化需求的矛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空间的设计上来,使完成后的空间更具可变性,让空间本身能够与环境和人之间产生互动。

关键词:互动设计;互动装置;建筑与景观

1 人们对于空间在个性化需求的矛盾

不论建筑还是景观,都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的表达,但是终究还是为人服务的,再好看再生态也不能摆脱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目标。

从建筑和景观的属性被定义以来,建筑亦或是景观与人之间一直都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二者与工具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为了给人带来更舒适更方便的生活。然而,我认为建筑和景观与使用者之间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直接的相互联系。建筑和景观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顾及每一个使用者的想法,就像现在市面上的住房被广大消费者使用,广大消费者往往也是在这个空间中匆匆掠过,他们根本不会关心这个空间本身而更关心的是这个地方所带来的空间属性本身。说到与建筑和景观空间“略过”,打个比方,一个人在一个建筑空间内居住或是在一个场所内游玩,他并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在这个空间的外立面是不是有着自己心仪的形态,是不是使用了他所喜欢的颜色,哪怕这个外墙或者路面铺装本身采用了他最不喜欢的布局或颜色,他也不会对此有太多的异议。

他所关心的只是这个房间的空间是否好用,有没有空间浪费,保暖采光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通风防晒是否比较完备;他会关心窗户是不是能再大一点,但并非是从构成的角度来考虑,而是从视野的角度来考虑。往往一个建筑被建造出来,就相当于被永久定型了下来,就算后期用哪种形式再加以修饰,也不可能在本质上改变这个建筑对于使用者内心需求的回应。

这个问题折射出来一个当下建筑与景观行业现状很大的问题,即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来讲,当下的建筑和景观讲究的是批量生产,大多数不会去为使用者定制空间,而更多的采取了一种中和的方法:使用者会被扔在一道选择题前面,选择题内有很多选项(例:不同功能的场所,不同的户型),结果往往是只能从这几个选项中选出较为满意的一个,自己却不可以再补充一个新的选项。所以使用者就变得被动而没有发言权。

2 互动思维下的建筑与景观

互动空间设计的提出是计算机不断地趋向智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筑和景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面对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复杂世界,为了实现空间的互动,以交互设计为基础的互动建筑景观设计则可以更好使空间的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融合,适应了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所以,互动建筑可以解释为交互设计和建筑学科的集合。两个领域的结合将使环境得到一种能力,可以使空间自身进行重新配置以及对物理变化做出自动的回应、反应和适应,也就是互动。在这里设计者意图创造一种空间或事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个人、社会和环境的需求,这就是互动建筑。

从理论上讲,互动建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这些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和概念的层面。其间创造了许多有具体解释的互动建筑术语,例如:“智能环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响应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智能建筑(smart architecture)”和“软空间(soft space)”。在90年代,随着参数化建筑设计手段的大力发展和参数化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建筑和景观设计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将建筑和景观融入动态的环境中,通过分析实验和程序测算来得到所需要的建筑和景观的样式,这个空间在表达环境的同时也逐渐演变成环境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采用新方法计算过的信息处理数据可以控制物理适应反应,在优化性能的前提下开始重新尝试将空间的设计由静态走向动态。从此可以与人和环境进行沟通,像真正的生物体一样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变,自我发展。而在21世纪初,交互设计开始进入各种建筑项目,如建筑外立面工程、购物广场等,但这些是采用数字媒体的方式,而不是机器人技术。现在很多建筑项目主要通过装备有互动装置的Audrino(一个嵌入式系统平台,为单板微控制器而设计,利用输入/输出支持和标准编程语言制作的简单开放式硬件)的装置来演示空间的运动,装置与环境发生互动的工作原理:第一,收集环境信息(人的活动;环境内部自然的变换),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第二,将收集的信息通过内部装置进行计算和分类处理处理。第三,把信息归纳处理后,反映到对应的装置上,通过装置的机械运动从而带动空间整体乃至局部的运动与变化,与外部环境(人的活动;自然的变化)得到互动。

当今全球范围内,对于空间互动装置的运用是建立在对建筑互动装置未来发展趋势上的,这种发展类型主要有3种:第一,对建筑表皮空间的探讨。比如,互动动态显示界面,它能够捕捉人的动作和声音,然后生成新的动作和声音并结合着光影效果对外界进行反馈,形成与人的互动。第二,对建立与人交互沉浸的建筑空间的追求。主要是为营造一个人们可以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当人们在装置形成的空间中漫游时,反馈装置会根据人的动作行为发生类似于人一样的运动,比如呼吸。第三,成为与环境互动的“形式机器”。通过传感等机械装置来反应外部的自然环境比如:声音,光线,风等。

3 互动设计对建筑与景观的塑造

互动建筑与景观本身给予使用者一个选择模式,利用互动建筑与景观的互动性的来提供给使用者无数选择。当使用者有无数个选项的时候,一定概念上就形成了“量变产生质变”。换个角度来说,这时候使用者变成了这个空间的“设计者”。使用者可以根据空间的互动设计来改变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可以通过互动装置的控制来改变空间光线的明暗与运动状态,可以设计环境的冷暖与风速,使用者有了对于空间更多的掌控权。而建筑和景观也因为可以随着使用者的意愿发生改变,于是变成了为使用者定制的空间。

互动建筑与景观的发展扩大了空间可变的可能性,可以满足人对建筑空间形态改变的需求。空间可以以一种形象的方式显示出一个人的情感,也可以显示出一种数据,更可以显示出一种需求。互动建筑与景观在这里还可以解释为是一个双向通道。正如乌斯曼・哈克(Usman Haque)所说,这种系统采用的互动的含义必须是循环的,否则就仅仅是“反应”而不是“互动”。空间真正的互动是一个多回路系统,进入这个系统就像进入了一个对话:可以进行持续不断有建设性的信息交流,当人们与建筑和景观在互动时应可以真正作为“参与者”而不是“使用者”。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A・福克斯.互动建筑将改变一切[J].陈曦,译.装饰,2010(03):44-51.

[2] 贾巍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的互动性[D].天津大学,2008.

[3] 刘洁. 互动式建筑的设计及其建造研究[D].清华大学,2013.

作者简介:危正(1992―),上海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设计。

上一篇: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 下一篇:实施乐化教育,提升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