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育教育

时间:2022-07-13 12:56:32

谈谈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学校中,不仅可以通过审美教育的特殊途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感情,提高情趣,激发美的创造力,而且对于抵制社会上流行的错误思想作风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定良好的校风、学风,具有重大的作用。

美育,顾名思义,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以及教育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个体在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的感知。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美的肯定和赞赏,对丑的否定和摒弃。从而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做好美育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美呢?这里便涉及了一个审美的问题。

“美”是一个古老的字眼,早在人类初期,当人类刚开始懂得装饰和娱乐的时候,审美观念就随之产生了。高尔基在《审美教育问题》中说:“人,按其本质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随着当代人类审美因素的扩大,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成了人们爱人生、追求人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旋律,成为人们心灵的呼唤。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里缺少绿洲一样枯燥无味,我们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工人劳动,农民春耕秋收,教师在培训桃李中桃灯夜战,学生在书山上勇于登攀,这里体现了人们生产劳动之美;那宏伟壮观的长江大桥,四通八达的公路,则体现了人类创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饱含着美,正如卢梭所说的“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的神采”。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游九华山时,不禁发出“奇峰一见惊魂魄”的感叹,感赞它是“造化的一尤物”。足见自然界的美有着向等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那么艺术形象则是一株长青的“生命之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世界上要是没有艺术灵光的照耀,那么,人类社会将永远为野蛮的黑暗所笼罩。所以说,哪儿有艺术,哪儿就有美!而一切艺术又都是逐渐地由需要和环境产生的,只有与人类关联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任何艺术,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反映人,体现人的精神、智慧和理想等本质力量,将会变得黯然无光,最终为人类所抛弃。人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人们研究美,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美,而美的本质是人类在勇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愿望、智慧、力量等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的体现。概括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美的主观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主观的产物,由个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意识观念决定和派生的;二是美的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质存在于客观事物身上;三是美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只有主客观二者统一才产生美。

达尔文说过,“没有什么动物能够欣赏诸如夜晚的天空,美丽的山水那样的景色,或优美的音乐”。因为审美活动是人对大自然和动物本能的超越,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感及其审美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和能力,这也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加强审美修养的基础。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美,人类的审美趣味具有差异和共同性的特点,由于各人生活环境,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因而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同时,由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为了更好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必须加强审美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修养的民族,在人类的审美实践中,加强审美修养的活动又称之为美育,包括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美育一词出现的比较晚,但人类美育实践活动早就开始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美育活动变得更为成熟和自觉,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主要的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便十分注重审美教育,当时他开设的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教”六艺中,“乐”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审美教育。到了近代,倡导美育的则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认为一个完全的人必须具备真善美之德,从而教育可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部分。而蔡元培,不公从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而且还付诸实践,开办了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开设美学课程,还亲自授课,其美学思想和美育观点,对我国近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具有重大影响。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情感高尚,精神丰富,使人道德纯洁,灵魂高尚,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美育教育。

我们通常把美育教育看成是“情感教育”,它的任务主要是: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审美观应当是与人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审美的客观标准就是看审美对象是否以感性的形式体现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力量。因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首要任务。

(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要欣赏美,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必须培养人高尚的情感,情感能推动人的意志和行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1、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即是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经过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审美客体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审美器官的作用,正象绘画要通过视觉器官来感受一样,画家对图案、色彩的捕捉,都是通过艺术家对审美器官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而产生的结果。

2、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指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及思想意义进行全体把握的审美评价能力。

3、培养对美的鉴别能力。一方面是对美丑的分辨能力,另一方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

4、培养对美的创造能力。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术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美。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艺术和美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五)把审美活动的娱乐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接受到美好的思想和情操的熏陶。

美学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是情感教育。说它是一种形象教育,是因为美离不开形象。作为审美教育,使用的教材就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具体形象的可感形式,同时,美学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说美育教育的教材是一种美的形象的话,那么勾通教材与接受者的中介就是美的情感。一般情况下,美育的实施者先是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美育的接受者,美育不能不考虑美学涉及的是情感领域这一情况。

针对美育教育的上述特点,在美育教育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美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保证美育内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又要考虑美育作为一种美学教育而应有的艺术性。

(二)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审美教育以情感体验为中介,沟通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正象读作家写的书一样,没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既不能感受作者借助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实感。又不能引起兴趣进入物我为一的境界,因此只有情感与思维逻辑二者的统一,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掌握艺术内容与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偏重于内容,而外在美偏重于形式。从人的整体来看,应力求二者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美之所在。

“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教育乃是国家的根本大计,而作为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美育教育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主要地位。这种以情感为实质,以形象为表征的教育,凭借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在育人的过程中,对陶冶人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动员起来,重视美育教育,重视国家的未来!

上一篇:谈初中英语教师的会教与乐教 下一篇:大师们怎么养家糊口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