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意人才

时间:2022-07-13 10:20:01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意人才

摘要:国际经验表明,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但创意人才匮乏已成为最大的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创意类专业建设和改革、建立产学结合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职业培训基地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意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带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将创意产业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予以扶持,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以龙头城市为先锋、大中城市为主力、带动中小城市快速崛起的新局面。但我国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意人才匮乏已成为最大的瓶颈。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如何顺应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并输送社会急需的创意类技能型人才,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创意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从人才资源看,我国现有的创意人才尚难以适应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创意人才资源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和整体素质偏低等方面。

1.创意人才总量不足

经考查可知,发达国家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在美国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英国伦敦,该比例是14%;在日本东京,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5%。而在我国,尽管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意人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创意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1398万人,占所有企业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39%。①

2.高端原创人才缺乏

高端原创人才一般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人文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社会洞察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知识和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培养,还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兴起并形成业态的时间仅仅几年,另外,我国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高端创意人才缺少也在情理之中。以动漫业为例,目前全国动漫企业有1万多家,开设动漫专业的高等院校有4400多所,但高质量、实用型动漫人才却严重匮乏。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动漫企业缺少原创作品而沦为“代工”企业,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的动画加工厂。

3.经营管理人才缺少

我国创意产业不仅缺少高端原创人才,更缺少善于促成创意产品市场交换进而实现价值的经营管理人才,诸如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经纪人、制片人等,制约了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培育和价值的挖掘。以设计业为例,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具有潜在的设计服务需求,但由于设计企业缺乏合格的营销人才和可行的营销模式,设计服务供需双方沟通不畅,导致设计产品找不到相应的制造业企业,或制造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设计服务企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高职院校培养创意人才的对策

1.加强创意类专业建设和改革

对已设置的创意类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每个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群所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和行业实践紧密结合。每门课程建设要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大纲,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标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鼓励校内专职教师和行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说教方式,而应侧重于启发,通过案例分析、研讨、经验交流、项目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意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创意产业、创意企业及创意人才市场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创意人才供需状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一些创意类专业,比如会展设计与管理、文化创意活动组织管理、文化创意成果经营、文化经纪人、形象设计等,培养创意企业急需的各类创意人才。

2.建立产学结合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以传统的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和市场的联系紧密,有利于构建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对接创意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创意园区等单位培养创意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制订创意人才培养标准、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型文化创意项目和创意企业,建立一批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意人才。加强项目研发,建设好一批文化创意类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创新团队,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人才供需机制。

3.创建职业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专业与市场需求接轨、“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紧密、注重实习实训等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拥有的科技和智力资源,争取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创建职业培训基地,聘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对创意产业在职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以更新创意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意能力,推动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13-GJ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② 琳.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浅探[J].文学教育,2012(10).

上一篇:多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趣味十足 下一篇: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