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时间:2022-09-19 03:51:49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学生在成才的前提下先成人,成人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把学生培养成人,是目前一线思想品德教师迫切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必须对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付出诚心诚意的爱,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坚持以启发诱导为主,对于毛病较重的学生要注意抓时机,不要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更禁止体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赞许,每一句鼓励,每一个亲善的目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力。学生则会在教师对他们最终会成才的暗示中不断产生和增加自尊心、自信心,并努力校正自己的学习和品格行为,自觉地去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要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记得在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曾问到 “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一男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说不出口,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结果他终于勇气十足地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 在说的同时还留下了眼泪,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一女生趴在桌上失声痛哭。这堂课使我和学生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我从中也感悟到: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再者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我不是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地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如果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将会对学习起到推进作用,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将会起到副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记得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外面突然刮去大风,电闪雷鸣,一会就下起了大雨,教室里的同学立刻就骚动起。情绪不能稳定,也不能专心听课了,我没有批评他们,想到孩子们的心理,我就大声宣布:“同学们,我们欣赏雨景吧!”同学们就亮声欢呼。几分钟后,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堂中来。此时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都比原先提高了很多。所以我每次备课,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知识掌握的差异,透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尊重每个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是上有提高。每位学生都看到自己在进步着,所以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三、品德课联系实际,让学生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联系实际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为原则,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们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感,有利于增强品德的说服和感染力。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农村生活的改善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具体表现,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的渗透品德教育。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具有教材的时代性、内容的可变性、思维的抽象性和答案的多元化的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如果单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读死书就是死读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将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成了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现代教学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作用,它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强化了形声教学效果,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同时也能将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隐为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推动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将为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上一篇: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问题 下一篇:多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