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22-07-13 01:24:32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摘 要: 本文提出应通过创设良好氛围,孕育创新意识;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诱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发的创造动机、意向或愿望,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前提。小学生往往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及求异思维,已经萌发出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且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设良好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推断和思考,那么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2.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比赛、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3.把鼓励带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功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行“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质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在如下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机会:(1)揭题质疑,即提出课题后便可以问学生:“关于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自学质疑,即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直线、线段和射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讨论质疑,即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后,学生再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4)总结质疑,即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并在课内解决。

三、诱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这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前奏,推断则是产生“创新产品”的工具。诱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两次猜想,第一次猜想,安排在复习引入阶段,在复习用数方格求长方形面积的前提下,出示一长方形,请学生们互相讨论猜想一下怎样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猜想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猜想安排在新授阶段,首先让学生完成苏教版第六册第96页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此时,诱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随后引导学生按97页的内容,再一次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猜想――推断――总结,这样不仅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填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怎样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学生很快完成下面的折法(如图1)。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看谁能找出其他的折法,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尝试后,又提出了下面的折法(如图2)。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而当一名学生给出另一种折法后(见图3),全体学生都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其发散思维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若过早止步于第一种方法,则将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猜想推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火花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伟编写.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3]刘国荣主编.解读新课程.镇江市教育局组织出版.

上一篇:对两种体育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