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种体育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8-05 07:14:54

对两种体育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 要: 本文以《体育统计》、《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教材为例,指出了两套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具体实际应用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 体育类教材 高教版 体院版 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类教材根据学校所划分的性质决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总体上分为2种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简称高教版)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简称体院版)。2种版本针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内容上注意适应专业目录调整以后专业面拓宽的需要,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需要,力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尽量吸收国内外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为不同性质的学生从不同方面提供丰富的教材知识。其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各自的编写特点,突出体院特色和高师特色。但在不同版本教材使用中却出现一定的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广大体育读者参考,同时希望不同版本的编者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1.体育类教材版本不同,相同题型解答公式不同

体院版《体育统计》117页例题:某教师根据资料与经验得知学生体育学科的及格率为0.92,他通过250名学生增加本校传统项目在教材中的比例后及格率为0.96,问此方法对提高及格率的作用如何?

高教版《体育统计》121页例题:已知某省在校大学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0.75,现随机抽测了省属一高校750名在校生的达标情况,有589名学生达标,达标率为0.785,问该校学生达标情况与全省水平有无差异?

相同的题形,计算的公式却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对使用条件的把握。作为样本统计量的样本率P也存在抽样误差。在一个总体率为π的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抽取含量为n的k个样本,得出k个样本率(P ,P ,P ,…,P ),这些样本率Pi不会恰巧等于总体率π,而是在总体率π左右摆动。样本率的标准误为:σp=π(1-π)÷n。由于π为总体率,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得不到,故常用样本率P来代替,从而计算出样本率的标准误的估计值Sp。其公式为:S =p(1-p)÷n。

2.体育类教材版本不同,相同内容解答错误

使用公式不同,只要工作者纠正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但有些知识却相互不一样,不是工作者、读者、学生能正确注意就可以很好解决的。如:

体院版《运动生物化学》关于脂肪酸氧化的生成ATP的计算公式:[(Cn÷2)-1]×5ATP+(Cn÷2)×12ATP-1ATP。

高教版《运动生物化学》关于脂肪酸氧化的生成ATP的计算公式:[(Cn÷2)-1]×5ATP+(Cn÷2)×12ATP-2ATP。

根据各自公式计算1分子硬脂酸氧化生成ATP数量:体院版为147分子,而高教版为146分子。分歧点在于:脂肪酸的活化所消耗的ATP数量究竟是1个还是2个?两个公式必有一个错误,究竟采用哪种版本的计算公式为宜呢?这让广大的读者、学生产生很大的疑问。希望编者能统一正确公式,解决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或者是注解:在生物体内不同的部位所消耗的ATP不一样,有的是1个,有的是2个。这样可以消除读者误区。

3.体育类教材知识内容与常识存在差异

近年来,数理统计被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在体育这门学科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统计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整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人体科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加之人体运动的复杂性、体育现象的多重性等,这给理想化的统计方法的合理应用带来了困难。从研究者本身来讲,有些研究者在使用统计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对统计理论理解不深,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全面,忽视了一些大前提,对于设计思想、实验条件及结论的实际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并未进行认真推敲,致使统计方法运用生搬硬套。

例:某教师为了比较2种不同的短跑教法效果,拟采用对照实验,以50m跑作为实验指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已知实验组23人、对照组25人,实验前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实验组8.5±0.855,对照组8.9±0.866。为了考察两组各项指标在实验前是否齐同,采用假设检验方法,结论:两组50m跑成绩差异不显著。据此可以进行教学实验。

联系实际认真推敲一下,50m跑平均成绩相差达0.4s,能认为两组水平相等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假设检验方法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过理论分析,但仍有研究者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错误,其原因是对此检验方法的使用条件和教学实验目的不明确。从数理统计理论的角度来看,t统计量是依据两样本特征数来推断两样本所在的总体的特征数,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样本T检验。从教学方法比较的实验本身来看,教学实验是要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是对同一群体而言,在实验设计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该来自同一总体,两组方差应具有齐同性,个体之间差异大小不应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作用效果不同,如果两组内个体差异不同(正负效应相互抵消),很难判断哪种教学方法较优。实验目的是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应在实验设计中尽量保证两组在实验前条件齐同,增加实验后的可比性。

4.体育类教材内部之间内容上重复性较大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章“评价的基本理论”中的第三节“评价量表”(标准分量表、百分位数量表、回归量表、累进量表)和第四节“常用的评价方法”(离差法、百分位数法、相关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与《体育统计》第五章“正态分布”中的第三节“正态分布理论在体育中的应用”有较大的重复性。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点有重复,这是正常的,但反映在教材中并有一定比例的介绍,给读者造成知识上的重复。

5.建议与对策

(1)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实验设计。(2)清楚假设检验统计量的应用条件。(3)合理充分利用样本的特征数(信息)。(4)完善同一体育类教材知识。不同版本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各学科教材应具有自身编写与知识体系上的特点、内容,而不是相互之间整个章节全搬、重复。(5)加强体育类教材的出版审定工作。(6)建立完善的读者反馈、修改、再版机制,而不仅仅是一本书出版后反复印刷而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职政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下一篇: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