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探讨

时间:2022-07-13 01:22:16

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筑用地不足的问题。但是高层建筑施工较为复杂,工程量大、工序多、工期较长,安全和质量要求高,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需求。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还结合实例探讨了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技术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新的景观。高层建筑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建筑用地不断减少的矛盾,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复杂、工序多、工程量大,安全和质量要求高,如何圆满地完成高层建筑施工工作,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是摆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特点的分析,讨论了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探讨了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

1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特点

1.1 组织协调管理难度大

高层建筑由于工程量较大,项目涉及的单位多,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往往一边设计、一边准备和一边施工,因而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才能顺利完成施工。同时,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复杂性也为施工技术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精心施工和有效管理[1]。

1.2 安全和技术管理要求高

高层建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础埋置深,另一个是高空作业多。高层建筑为了保证质量和安全,基础埋深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12,即使采用桩基也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15。对于埋深在5m以下,甚至超过20m的深基坑施工,施工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软土地基施工,不仅施工难度大,施工方案的选择对造价和工期都有重要影响。如某公寓建筑,地上26层,层高3m,楼面标高75.0m;楼顶电梯机房上设检修层,检修层顶面标高为82.3m;地下1层,层高4m。由于设计采用静压预制方桩基础,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持力层在圆砾层,层面埋深10.50m~12.00m。容易看出该建筑基础埋深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15。

高层建筑施工时要运输大量的材料、机具、制品和人员上下,管理工作任务很重。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及水电、通讯都要有保障,还要防止物体坠落意外。

1.3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必须持续高效

高层建筑因其复杂和工程量大,造成施工周期长,经常在两年以上。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技术管理工作必须持续高效。为了缩短工期,占用大量施工时间的结构和装饰施工,必须采取高效的施工手段,以便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

以上述公寓建筑为例,由于基础施工是影响进度和工程成本的重要环节,施工前必须充分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才能确保整个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在选择预制静压桩方案时,考虑到周边环境情况,由于压桩过程产生的土层挤密效应,会对场地周围旧建筑物造成影响,所以在确定沉桩顺序时,选择先从临近旧建筑物的开始压桩,然后再向中间部位压桩,从而减少土挤压后在旧建筑物的基础部位起拱。而在沉桩过程按照先深后浅,先密后疏,先长后短的原则,同时考虑施工顺序上的衔接及进度,并以此进行沉桩顺序安排。开挖土方时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合理确定基坑边的放坡系数,分层选用了大小挖掘机进行开挖,承台及其基础梁采用小型挖土机开挖,其余土方采用大型履带式反铲机开挖,先用大型履带式反铲机开挖至-4.4m,再用小型挖土机械开挖承台及基础梁基坑基槽。注意防止机械碰撞工程桩。

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周围旧建筑物所进行的同步沉降观测表明,施工没有对旧建筑物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也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工程成本还比预期节约了2.03万元。说明施工前做好充分的施工技术准备,施工中进行合理技术安排,有效的技术管理带来了高效的施工效果。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2.1 施工管理机制欠缺规范化

受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影响,一般不重视制度和规范化建设,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因而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工作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并导致施工人员习惯性地降低施工要求,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

2.2 原材料管理缺乏科学性

高层建筑由于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多,材料情况比较复杂,按照传统材料管理模式进行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放、使用,不能满足高层建筑材料管理的需要,并且造成材料管理混乱、原材料浪费;许多高层建筑项目存在着原材料不合格、供应不及时、重要原材料丢失等现象,导致工程质量缺陷、工期拖长,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2.3 施工作业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层建筑施工一线人员大多来自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文化水平较低,缺少理论知识,只掌握一些传统的手工作业方法,对现代先进的施工设备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无法保证施工精度和施工效率,造成工程项目质量不合格、返工多、材料浪费多,使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4 安全管理措施跟不上

施工安全负责人,常常有名无实;操作人员安全保护意识差,施工中存在违章作业现象;安全教育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不够;脚手架搭设缺乏组织验收;消防设施形同虚设等。这诸多情况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留下安全隐患,加之环境条件复杂,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影响到工程质量[3]。

3 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形成规范化体系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围绕这五个因素进行组织结构和体系标准的规范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将进入规范化的实际操作层面。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对上述五个因素的有效控制。

规范化体系管理的核心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尤其是要严格执行《建筑法》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从源头上把握好质量关。执行标准规范的要旨是落实责任,责任要落实到岗、到人。

3.2 严格原材料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前提,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把握原材料质量入手。材料的采购、运输、发放和使用都要严格按照原材料管理制度执行。一是原材料要择优选购,严禁采购无质量保证的材料;二是原材料进场要经检验验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能进仓入库;三是加强原材料的存储工作,防止材料受潮、变质和质量下降;四是材料应先进先用,避免材料贮存过期。

3.3 加强施工各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

⒈准备阶段

高层建筑工程复杂、技术难度高,这一特点决定了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工作重要性。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⑴充分准备施工方案。通过周详的施工环境调查,收集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制定囊括施工进度、关键技术运用和质量控制在内的全面的施工准备方案。⑵工程开工前,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明确责任范围并与奖惩挂钩。⑶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未经会审的图纸不能用于施工,没有技术交底不允许盲目开工,确保施工有序、正常地开展[4]。

⒉施工阶段

该阶段是高层建筑工程最重要的阶段,技术管理的核心是:⑴对工程质量相关技术进行管理,管理控制的准则是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每一道工序以及维护保养方面都要严格控制质量,关键部位或重要阶段尤其要控制好。⑵把握好施工进度。一是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施工;二是为突况准备备案,既不可因突发问题耽误工期,也不能为赶工期而罔顾质量。⑶加强核心和关键部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对重要施工阶段和关键部位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疑点和难题。

⒊竣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验收时需完成四项工作:⑴度量,进行测量与测试;⑵比较,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⑶判断是否符合质量标准;⑷处理,决定是否验收和补救。

3.4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高层建筑施工复杂,技术难度大,只有采取先进的工艺设备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例如混凝土振荡捣实、泵送搅拌等操作,如果换成人工操作就难以保证质量;采用自动化的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辅以人工处理,就能取得好的振捣效果。再如钢筋工程,采用人工处理、除锈,难以保证质量,而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处理,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又加快进度。

还以上述公寓楼为例,垂直度和轴线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本工程特点采用内控法,进行分段投测,缩短了测程,减少了风力、温度对测量的干扰,施工精度大为提高。

3.5 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施工技术管理的核心是人,无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人员素质是决定管理成效的关键,因此需要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同时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决定着管理水平的高低。组织者应经常性地对管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的训;组织操作人员操作技能和安全技术的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人员素质。另外,积极引进人才也是施工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举措。

4 结语

高层建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当前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本着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积极对待,并且以人为本、科学组织、严格管理、精心施工,才能建设好高层建筑。“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再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保障工期,并安全地完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立志.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

[2] 王建. 浅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 中国房地产业,2011.

[3] 张西民. 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 科学与财富,2012.

[4] 方刚辉.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策略研究[J]. 城市建设,2009.

上一篇:浅谈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下一篇:试论影响公路工程造价的因素及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