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7 11:23:06

高层建筑技术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1.1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混凝土作为高层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施工前需要选好混凝土的等级及配置,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同时还要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试验,确保其符合施工的质量标准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要对水泥、沙石及含水量进行精确的计算,并做到有效的控制,确保高层建筑整体施工的质量。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由于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较大,为了确保浇筑的连续性,需要用泵送混凝土,所以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泵送流程,做好混凝土运输中的各项工作,确保混凝土的质量。1.2桩基础目前在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时,为了确保基础的稳固性,则通常会采取桩基础,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中都有所应用,这两种桩基础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如预制桩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混凝土灌注桩造价低,适应性较强,所以在施工中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及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桩基础,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1.3钢筋结构施工技术要点钢筋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要。一般情况,在高层建筑的钢筋结构施工中,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安装施工。钢筋结构的测控、安装、吊装、拆除、焊接等程序,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较高的建筑,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结构的质量问题,进而通过混凝土浇筑及楼面钢板铺设来加固整体的建筑结构,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外框都是全钢结构的框架,通过核心墙、斜撑及钢梁进行连接。利用钢筋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在施工前对钢筋的抽样试验、安装中技术的规范要求及柱插筋时严格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确保工程的质量。

2现代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2.1预制模板在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2.2逆向施工2.2.1相对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2.2.2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2.2.3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2.2.4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2.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目前高层建筑开始向超高层及复杂化方向发展,其施工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施工工艺要求更为严格,所以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优化,从而使其更好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确保施工优质、高效的完成。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为了更好的适应高空作业的特点,则需要加强新技术的庆用,提高机械化设备的水平,从而打造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提高施工的效率。高层建筑高度越高,则需要基础的稳定性要更为牢固,所以需要对基础和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施工的进度,确保施工的质量。由于高层作业中需要逐层进行,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施工的速度,需要充分的利用好作业的空间和时间,实现交叉的、立体的流水作业,通过各工种和工艺的良好衔接,从而保证施工的效率。

3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施工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所以需要在周密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方案指导下,使各工种有效的衔接起来,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施工的效率,确保工程的质量,使整体工程能够高效、优质的完成。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供暖直连并网供暖直连并网供暖

本技术专门解决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直连供暖问题。高层建筑采暖系统采用本方法后,即可与任一低层建筑直连并网供暖,不再受高、低楼限制,从而大大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费。

一、技术现状

低建筑群中,突然出现了一座高层建筑,通常的供暖方法是为高层建筑设一台专用锅炉(初投资大、运行费高),或设热交换器与低区系统隔绝(有高温水热源才合理)。最为经济的方法是,利用原有低区的低温水系统直连供暖。但问题是,高、低层建筑直连后,运行时,压力低了高楼上不去水,压力高了低楼散热器超压;当建筑更高时,即使不运行,高楼的水静压就足以压破低楼系统的散热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也曾有人试图用减压阀方法的,但都因减压阀减得了动压减不了静压而失败。这是因为,只有水在流动时减压阀才能通过改变流通截面减压,当静止不动时,水静压就将低区散热器压破了。最近,有的厂商号称他们的减压阀既减得了动压也能减静压了。其实,也是是"减"静压,而是"关断"静压,还是采用机械弹簧类判断方式,并未跳出依靠判断阀门进行隔断的老路。实践证明,机械类关断也好,电磁阀类关断也好,都有关闭延迟和重复动作的高可靠性问题。例如:朝阳某邮政大厦,1998年采用上海某阀门公司的新式减压阀直连供暖,结果,原低区住宅散热器爆裂不断,损失惨重。最后被迫拆除,改用了本技术。新晨

二、核心内容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混凝土;绿色建筑

1、中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情况

由于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世界排名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7个在中国,这些超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增添亮点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升。

1.1结构设计日益规范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由经验定值系数确定安全度的设计方法,发展到用概率理论确定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历时30多年。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已由平面分析发展到空间分析,由静力计算发展到动力计算,由人工手算发展至计算机计算。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已经普及,全国已普遍采用三维空间程序分析结构内力,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和特殊重要的建筑还要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内力。

根据高层建筑功能要求,发展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钢管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也在高层建筑中逐步推广。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逐步完善,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若干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包括抗震设计与施工、软土地基与深基础、沉降计算、预应力技术及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等。

1.2机械设备国产化

垂直运输设施为在建筑施工中担负垂直运(输)送材料设备和人员上下的机械设备和设施,它是施工技术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对垂直运输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垂直运输技术已成为建筑施工中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生产出QTP60、QT80A、QTF80等新机型,与此同时,在原建设部组织下,北京、四川、沈阳等地分别引进了法国波坦公司的塔式起重机技术,其主要零件已实现国产化。此后,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已能生产各种适应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需要的自升式塔式起重机。

1.3材料性能不断提升

随着时展,国内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突破,建筑物造型越来越新颖,朝“高”、“大”、“新”、“奇”的趋势发展,这一趋势在给设计带来巨大难度的同时,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逐渐开发出了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板,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件的施工效率和提高建筑结构物的安全性。同时,为了减少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应力,保证焊接质量,设计采减少焊接节点数量的方法来减少节点焊接量,因此在工程复杂部位节点经常采用铸钢节点来解决相应问题。

高强度钢的使用,使构件截面小而薄,然而这必带来局部屈曲和刚度降低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CFT(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填充在钢管中,在受压和受弯共同作用下,混凝土向横向扩散,然而却受到钢管的横向约束。所以,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提高。另外,由于混凝土的填充,钢管的局部屈曲受到了有效抑制。这样,CFT柱可以最充分利用高张力钢的强度。

2、我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

2.1安全隐患

1)防火设计问题

超高层建筑,尤其是40层(约150m)以上的建筑本身即具有火灾危险性,并伴有人员疏散、火灾扑救困难等特点。就是完全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防火设计,也往往会出现问题,需要在防火设计概念上有所调整。目前,大部分建设、设计企业都将规范要求的15层作为两个避难层的分水岭。笔者认为,避难层的设置既要考虑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又要兼顾消防登高车施救的有效高度,尤其是第一个避难层更应考虑当地消防装备的实际情况。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利用电梯进行辅助疏散已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提了出来,即超高层建筑是否考虑利用电梯进行快速疏散。

2)超高层建筑集中建设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

大量高层建筑的建造对自然地层造成破坏,同时还导致人口集中、过量开采地下水。调查显示,上海近10年建造的建筑数量相当于欧美100年的,导致整个上海每年在以1.5cm的速度下沉,局部地区地面沉降达3cm,而发达国家地面沉降最多才1cm,一般都在几毫米范围内。

3)钢结构的耐火性较差

钢材在700℃的高温下就会丧失承载能力,导致楼体坍塌。“9.11”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为此从安全的角度而言,超高层建筑不宜紧邻政权中心,也不应靠近文物区,更不应靠近军事中心,否则一旦遭到破坏,损失将不可估量。

2.2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构成了建筑群,往往造成对日照、空气流通等的阻碍,使周围低矮建筑的采光受到影响,空气流通不畅,汽车排出的大量废气短时间内散发不出去,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超高建筑的外装饰如果采用玻璃幕墙,则易造成光污染,同时反射太阳光后会使楼群周边气温升高,容易造成“热岛效应”。超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景观的破坏应唤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3、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3.1建筑绿色化

我国绿色建筑的范畴应包含节能建筑、环保建筑和生态建筑。节能建筑是通过提高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自然能源利用等技术措施,使建筑物的能耗降低到规定水平;环保建筑首先应具有自然采光墙体和保温功能,同时选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涂料;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物所在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如阳光、空气、水流),使之适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因素,且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绿色技术在其上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应使绿色技术充分地在超高层建筑上发挥作用,将其打造成绿色超高层建筑。

3.2建筑信息化

21世纪的建筑将向高度信息化、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化建筑方向发展,它将改变单一功能,向用户提供多功能服务。各类电子装置通过分布于建筑内的通信线路,对整座建筑实施管理、保温、防灾、防爆控制监视等。

近年来在中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和应用的BIM技术将是带动整个工程建设产业实现转变和技术飞跃的关键所在。BIM采用数字建模的方式使建筑信息参数化、数字化,从而形成可视化模型,并以此为平台,让业主、设计、施工、物业维护单位等在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共享信息。

3.3建筑智能化

超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系统繁多,确保各系统安全、高效、协调运行是智能化最基本的任务。应从过去侧重于信息处理和设施管理的“高技术型”,向更加重视环境生态和舒适程度的“高情感型”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化提高其舒适性,降低能耗。超高层建筑是时代科技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它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建筑形式的选择与项目的定位、业主及其建筑师的审美、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所在地区经济文化水准、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对超高层建筑的形式也应进行深入研究。

4、结语

目前发展超高层建筑的条件较以往更加充分,人类追求高大雄伟的超高层建筑的愿望依然强烈,社会需求更加迫切,经济技术与工程技术基础日益牢固。因此,世界上尤其是亚洲的高层建筑的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下去,成为高层建筑的新视窗。

参考文献:

[1]王兴锋.新益大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几个抗震问题[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化层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135-02

高层建筑物楼层的上下部位因为各自平面使用功能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结构的类型,并通过该结构类型进行结构(设备)的转换,则把该楼层称作结构(设备)转化层。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化处理,即加设转化层。

从结构功能来说,转化层可分为三类:1.上层和下层结构类型转换。多用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2.上、下层的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的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并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3.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布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改变为框架的同时,柱网轴线与上部楼层的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本文将从施工技术的合理性出发,探究高层建筑转化层的施工质量的措施和方法,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一、高层建筑转化层施工特点

在高层建筑中,包含了很多建筑单元,它们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给人们来了更方便的服务,提供了更好、更多的选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不同群体风格的需要。转化层在高层建筑中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是高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它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施工难度很大,施工单位在进行转化层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它的施工技术特点和难点,提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严格审查、审核实施方案,保证其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以下是高层建筑转化层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难点

(一)荷载大

转化层作为重要的纽带连接作用,它既要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又要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是上部结构的“基础”。因此,也注定了转化层必须具备同一般性建筑基础大致相同的结构设计,那就是高密度、大直径的螺纹钢筋以及高强度、高厚度的混凝土,这些材料把转化层变成了一个重型结构,自身的荷载很大,这就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指定的方案和相关规范施工。

(二)混凝土裂缝

转化层由于结构复杂,其核心部位钢筋相互交叉,纵横交错,钢筋的间距很小,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振动棒很难对混凝土进行深入的振捣,容易造成混凝土振捣不均匀,在温度变化较大,光照强烈的时候,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浇注之前,施工技术人员要制定好相关方案来预防混凝土的水化热,以防新浇筑的混凝土因为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层建筑转化层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选择可靠的支撑体系

建筑施工的支撑体系以模板为主,施工方法可分为:一次性支模法、荷载传递法以及叠合浇筑法等支撑方法。

1.一次性支模法

转化层底模的支撑要从转化层底支撑到底面或者到地下室的底板,这种方法对模板材料的需求量很大。

2.荷载传递支撑法

转化层的自身荷载和施工荷载要由各层楼板通过支撑体系共同来承担,因此,支撑楼板的层数应经过仔细的计算来确定。

3.叠合浇筑支撑法

叠合浇筑支撑方法可以把转化层的混凝土浇筑分成2次或者3次叠合浇筑成形。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把头一次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的强度体系,用于支撑二次混凝土的自重荷载和施工荷载,并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下一步的混凝土的浇筑。这样一来,支撑系统就只要考虑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时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就可以了,这有利于减少对支撑材料的使用,减轻它们的负荷,也减少了材料周转使用的次数。在进行叠合浇筑支撑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叠合面,保证转化层整体的承载力。此外,要保证好支模材料的质量,在配置和设计支撑体系的时候,要绘出模板的排列图。在模板的施工方案制定出来以后,要对模板的具体支撑和排列以及拆装等施工顺序向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模板等相关的支撑材料在进场的时候要按规格、数量,当面逐次点清检查,严把质量关,对不满足要求的材料要坚决抵制。

(二)选择优质的钢筋

钢筋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特别是转化层,对钢筋的运用量非常大,在转化梁中,钢筋的用量大,主筋要求长,钢筋常常聚集在梁柱交汇的节点区。在钢筋的布置过程中,施工人员常常会颠倒钢筋的摆放顺序,从而造成后期钢筋布置不下,梁柱交汇处钢筋乱叠,给施工造成困扰,延误施工进度。转化层结构中,钢筋的主筋接头要应用闪光对焊连接,或者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而用做两端弯头的钢筋,则采取可调伸螺纹来解决钢筋的旋转问题。在转化梁的转板厚度或转化梁高度过大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钢筋的整体骨架的稳定性。

1.钢筋的安装

转化层钢筋的配置较多,钢筋的直径较大,尤其是梁柱的节点交汇处,钢筋密集交错,使得绑扎难度很大,因此,技术人员在钢筋下料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好转化层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钢筋的绑扎顺序,确保施工的工程质量。

2.控制转化层中预留钢筋的位置

转化层上部构件的尺寸一般都比转化层自身的截面尺寸小,因此,做好预留插筋的定位是保证转化层工程质量的关键。在进行转化层的平面放线时,首先要放出柱的控制线和剪力墙的控制线,还有大梁的控制线,测量员由构件各自的控制线确定预留插筋的位置,按要求布置插筋。预留插筋布置完成后,要通过剪力墙复核,不满足要求的要重新测量定位,再布置。复核完毕无误后,插筋要用电焊与原钢筋相连,连接上以后,要在水平方向设置三道箍筋,并用斜撑固定牢靠,以保持钢筋的整体稳定,不变形。

(三)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混凝土的选择

转化层结构中,由于材料用量较多,尤其是钢筋的运用,在一些梁柱的节点交汇处,钢筋分布密度很大,钢筋的相互间隙很小,这就对混凝土的施工带来不便,施工单位在选择混凝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细骨料的混凝土,选取适合的添加剂,再利用泵车直接泵送到工作面。

2.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除了要选用细骨料,还应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注意对混凝土的振捣,因为在转化层梁柱交汇的节点处,钢筋非常密集,所以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会遇到麻烦,特别是混凝土的振捣。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一定要使混凝土振捣均匀,无漏振现象的发生,但是由于振动棒直径较大,而密集处钢筋间隙较小,可能导致振动棒进入不到梁或柱的钢筋内部,造成钢筋内部混凝土漏振,引发质量事故。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之前,就应提前做好准备,在钢筋密集的地方采用直径较小的振动棒进行振捣,或在密集钢筋处开相应大小的施工预留洞,为后期混凝土的浇筑做好准备工作。

3.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在浇筑后,施工技术人员应指定相应的施工人员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从保湿、保温、抗裂等方面进行养护,并派专人看管,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工程进度。

4.安全技术的保障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员,安全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安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保证,特别是在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充斥着整个施工过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防护。首先,在工程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就要做好安全的技术方案,对涉及安全的脚手架,配电箱,防护栏以及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都要规划好安全路线,预留安全距离。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人员要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结束语:

转化层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结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转化层施工技术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工程质量,使建筑工程安全、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邹立新.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193-193.

[2] 吴林.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模板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8,(12):68-68.

[3] 朱莉.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09,(27):233.

[4] 郑宇亮.高层建筑转换层工程施工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05.

[5] 杨晗菲.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2010,(16):300-301.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16-01

近几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上部是住宅、旅馆,中部为办公用房,下部用作商场、餐馆等,多功能及综合性用途的高层建筑己经愈来愈多。楼层建筑功能的改变,往往需要改变竖向结构型式或改变柱网轴线,甚至两者都改变。这样,在竖向结构体系发生变化的楼层就要设置转换层,转换层也称为过渡层,近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重点,针对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的相关技术与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模板的施工技术

对高层建筑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板施工中,必须设置回顶支撑卸荷,保证上下对齐,并在转换层的承受荷载力后,将其传至下层楼板。为了避免下层楼板受力过大而产生破坏,应在下层楼板设置回顶支撑,以确保转换层下部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卸荷。所有的回顶支撑在转换层中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的70%以上才能拆除。有关支撑板的设计虽然增加了材料的使用量,但是能有效确保高层建筑结果

的安全。为了确保大截面的梁模板刚度与强度能符合要求,梁下端的支撑力杆间距应根据实际受力情况而确定,并使用钢管做好水平拉杆和剪力撑。另外,梁底的承重木枋必须全部经过挑选。对梁侧板安装时,应该在梁的中间位置加设对拉螺栓,间距与排距也许经过受力计算才能确定;然后使用钢管作为侧模的水平杠,其做法与剪力墙的设置基本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截面梁的模版安装要求。另外,模版支撑系统必须横平竖直,确保支撑点的牢固。扣件与螺栓必须拧紧,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对模版的扣件、螺栓、支撑等部位专门检查是否紧固,如存在问题应及时整改。另外,由于大跨度的梁模板支撑受力后,极易产生压缩变形或者混凝土结构变形,为了确保梁截面尺寸准确,在安装梁底板模之前,必须进行起拱,模版安装完毕,用水平仪检测模版的起拱情况,确保其技术达到要求,再开展下一道工序。

二、混凝土浇筑

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在进行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问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 500mm。每层间隔时间1.5~2h。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 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其次,混凝土的铺设,在进行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口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达到其密实度。

(一)混凝土施工的浇筑方式

混凝土浇筑开选择斜面分层布料的施工方法,采取插入式振捣,确保每个混凝土泵有5台插入式振捣棒的配合。主要分以下三道工序:一是布置到出料点,让混凝土呈自然流淌状态;二是布置到坡脚的位置,保证混凝土的下部结构密实;三是布置到斜面中间部分,并在斜面的各点位置严格控制振捣时间与插入深度等,每个浇筑的区域振捣工作应由专人负责,避免产生漏振。另外,还应在混凝土凝固前进行二次振捣,避免出现收缩裂缝。在二次振捣时,要确保浇注接头不明显且浇注要持续进行。当选用振捣棒时,为确保边角的混凝土严密,最好将钢纤维呈纵向条状集束排列,这样便于抵抗板体的收缩应力、温度应力和荷载之间的传递。最后,要抹平振捣好的混凝土表面,把露在外面的钢纤维压到混凝土中以免露出来的纤维发生锈蚀或者刺伤他人。

(二)混凝土的养护手段

在施工中,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早期养护工作,能有效避免混凝土早期尽量减少收缩。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主要是对构件的湿润养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宜对大体积混凝土实施蓄水或者流水养护,一般养护时间为14—28天。对于混凝土体积较大的结构,在施工中需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除了实施适当的降温措施外,还应避免水化热问题的集中出现,减少峰值。当混凝土已浇捣成型后,必须采取蓄水保温措施,如在表面覆盖彩条布、薄膜或湿麻袋等以达到养护作用,避免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别过大而造成裂缝,对于地下结构的混凝土,宜尽早回填,能有效避免裂缝。

(三)混凝土施工的验收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验收主要分为两部分:外观与几何尺寸、内在质量。这两部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缺一不可。在施工完毕后,通过对外观质量的确定基本能够判断内在质量优劣。外观检查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裂缝、麻面、蜂窝、露筋、连接部位错位、空洞等现象,如果发现缺陷,必须及时返工并采取加固处理。几何尺寸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实际测量,检查混凝土构件是否符合使用功能,并对产品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判;内在质量的验收则是最重要的环节,并对整体工程具有否定权,通过对施工记录、原材料检验单等技术资料的检阅,再根据混凝土的检测报告单,科学方法进行强度评定,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能将产品交付使用,避免竣工后返工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尹强.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J].建筑技术,2010(18):188.

[2]王永德.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10,36(2):167-168.

[3]周武进.金桥广场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福建建设科技,1996(3):23-24.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钢筋工程预应力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时代的需求。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日趋大型化、复杂化。随着使用功能的变化,设置转换层己成为传递上部结构荷载的重要手段,而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加,使得转换层的结构尺寸往往较大,这将给施工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

1.转换层结构的概念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构件。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梁、空腹格架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这种因建筑功能需要,下部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接贯通,而通过水平转换构件与下部部分竖向构件连接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2.转换层结构的功能

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转换层所实现的结构转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结构型式的转换。结构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给下部楼层创造了较大的内部空间;柱网、轴线的转换。通过结构转换层,使下层形成大柱网,满足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出口和较大空间的需要; 结构型式和轴线布置同时转换。

3.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厚板转换层工程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对这种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现代预应力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新技术,特别适合厚板转换层这类跨度大、受力复杂、挠度控制和抗冲切问题突出的特殊结构。下面主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厚板转换层施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

3.1 施工工艺流程

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转换层支撑体系及模板安装暗梁、板底钢筋绑扎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处理施工缝养护绑扎板面钢筋浇筑第二层混凝土养护。

3.2 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模板工程施工前, 应编制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钢管脚手架用作模板支撑和满堂脚手架时, 应根据荷载搭设高度、使用面积作出结构、构造设计, 并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在脚手架搭设、验收、使用及拆模等环节中应满足: 安装前应在楼面或地面弹出门架纵、横方向位置线, 并进行抄平;模板高支撑及满堂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使用时应避免产生偏心荷载等。

3.3 转换层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①混凝土的配合比。由于转换厚板一般厚度较大, 根据要求需要分层浇注。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特别是到了第二、三层,水化热较高,因此在原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上需要做研究和分析。通常可以采用掺入矿渣、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 以降低水化热。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做好: 混凝土浇筑必须满足每层整体连续性的要求, 浇筑时采用从转换板中心开始向两侧行进的对称浇筑路线, 保证两侧施工速度一致,使下部脚手架对称受力,防止发生侧向位移;采用斜面分层,薄层浇筑,自然流淌,连续浇筑到顶的方法;慎重选择振捣器; 进行裂缝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泵送,表面水泥浆较厚,浇筑后需作处理。在初凝前1h~2h 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在终凝以前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以闭合收缩裂缝。③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 蓄热保温法。主要需把握两个关键,即在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在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 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升高降低,减少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然后进行蓄水养护。

3.4 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

由于厚板转换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用量非常大,准确翻样和下料,安全可靠地连接以及合理安排钢筋就位顺序对于整个结构的施工质量尤为重要。①钢筋安装顺序。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顺序,钢筋工程安装顺序为:分层铺设暗梁下部纵向钢筋铺放板底双向钢筋搭钢管支架分层吊挂暗梁上部纵向钢筋套箍筋穿腰筋绑扎、固定暗梁就位铺放板面双向钢筋。②钢筋的连接。工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连接:钢筋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套筒冷挤压和锥螺纹连接,另外构造钢筋可以采用绑扎接头。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由钢筋型号决定。直径16~25的柱、墙、梁、板筋采用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和电弧焊,直径28~32的主筋采用套筒冷挤压和锥螺纹连接。钢筋中间部分连接采用锥螺纹连接,梁端头带弯头的钢筋一段采用套筒冷挤压连接。钢筋的绑扎。钢筋支撑架的搭设。在钢筋成型及绑扎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特长,只能在施工现场进行绑扎成型,在绑扎时必须搭设钢筋支撑架,支撑架的搭设是便于钢筋绑扎的关键。钢筋的绑扎。绑扎下部钢筋,按顺序抽走下一排筋支撑面,下落下一排钢筋至梁底部位,并绑扎。放置横向间距1500mm直径20分隔筋;抽走下二排支撑面,下落第二排钢筋至设计要求部位,并绑扎,依此类推,直至所有下部钢筋绑扎完毕。绑扎上部钢筋,首先绑扎上第一排钢筋,完工后,松开并抽走上第一排钢筋支撑面,然后从梁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错开上二排钢筋支撑点。一边松开,一边将钢筋上提至正确位位置,同时隔筋,绑扎固定上二排筋,依此类推,直至上部钢筋绑扎完毕。

3.5 预应力施工技术

转换厚板内通常需要配置双层双向预应力筋。预应力施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波纹管的敷设。波纹管的规格应符合要求,不得有凹痕破裂,接头处均用套管连接,并用防水带裹缠严密。②穿预应力筋。为防止波纹管内漏浆造成封堵事故,一方面采用先穿束法,即在波纹管安装就位后,混凝土浇筑前将预应力筋穿入。另外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不断地轻微拉动钢筋,保障孔道通畅。为了张拉时便于识别,每孔内的每束预应力筋均需在两端对称编号。穿筋结束后,再对波纹管进行外观检查,并进行灌水试验。③预应力筋张拉。张拉时采用从中间向两边顺序两端张拉,张拉采用控制应力和张拉伸长值双重校核。转换板X向、Y向预应力筋应采用多台千斤顶分别从两端同时集束张拉。④孔道灌浆。采用普通42.5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35~0.4,水泥浆的流动度控制在160-180mm之间,采用机械搅拌,挤压泵泵送,从一端的灌浆孔打入浆液,待另一端垫板浆孔冒出浆液后用木塞塞紧,10min 后进行二次压浆,再加压到0.5MPa~0.6MPa停止,并维持压力3min结束,灌浆完毕后割除外露筋并封头。

4.结束语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混凝土;转换层;特点;钢筋;施工技术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文献标识码:A

在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中,其关键在于转换结构临时支撑系统的设置和混凝土施工方案的确定,每一项施工技术都是转换层施工中的崭新课题。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转换层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为确保转换结构的施工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这就要求其施工能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方便地运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快速、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1 转换层的特点

由于转换层承受荷载巨大,导致其截面超出常规,钢材耗用量大、刚度大,重量也较一般楼层显著加大。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转换层通常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部,在它的上面承受着几十层的荷载,受力复杂,它的破坏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设计时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各种形式转换层难以做到精确分析;另一方面是转换层部位地震反应强烈。

高层建筑水平力起控制作用,在地震区,一般要求楼层的质量和刚度均匀变化,不宜有突变,否则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高层建筑在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变化导致该部位地震反应加大。

2 转换层施工的特点

2.1转换层施工荷载大

在结构转换层施工中,自重荷载是施工荷载中最主要的部分,为了做到转换层结构上下变化,克服自重的不利影响,应该保证结构端面自然增大。

2.2转换层支撑难度大

转换层的标高比较高,一般都在20m-30m之间,使得巨大的施工荷载需要多层进行分载;对于转换层的悬挑部分,可利用桁架结构将施工荷载逐步传递到下部结构。

2.3转换层钢筋施工量大

转换层将能够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较大,钢筋含筋量大且排布密集相互穿插。施工时,必须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2.4转换层混凝土强度高,体积大

因为转换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以要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避免混凝土硬化中水化热的发生,并防止各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 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总结于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述几个特点,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设计模板支撑方案

转换层的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3.2做好模板承载力验算

在做好设置模板支撑系统以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的不同,应对转换层及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转换板本身受下部支撑体系的作用或混凝土施工方法的影响,在板中易产生设计时未考虑到的附加内力,故需对转换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做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来抵抗这些附加内力。

3.3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3.4混凝土配筋施工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4 钢筋工程施工

在转换层施工中,所用钢筋量大、型号众多,转换层截面大,梁上下钢筋布置比较复杂,因此准确放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连接和绑扎尤为重要。

4.1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和设计

施工技术人员应该熟悉设计图纸和有关说明,由于梁中主筋众多,在下料时考虑到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保证主筋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施工中,为了确保施工方便,可以对所有的梁主筋按绑扎顺序进行编号;对于梁箍筋下料时,要注意焊接接头的位置,避免焊接头出现在箍筋的弯折处。

4.2分清各种钢筋施工

各个部位钢筋连接中,由于钢筋种类繁多,施工位置各不相同,在施工中要根据各个部位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取合理的连接方式。大梁钢筋绑扎时,应先将主梁上的上部钢筋铺在搭好的钢管架上,再套梁的箍筋,然后穿主梁的下部钢筋和其他钢筋,并在梁四角主筋上画箍筋分隔线,按其分隔线将梁上主筋绑扎牢固,再绑扎其他钢筋。5 施工准备以及要点

5.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5.2混凝土工程在施工中的注意要点

(1)对混凝土的施工,一般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即最高温度小于等于300C时为宜。气温大于300C时,应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的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

(2)混凝土的配制,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起到卸料止,一般应不少于1.5-2min。雨季施工期间,应勤测粗细骨料的含水量,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

(3)搅拌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

6 结束语

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施工中,必须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模板施工可靠严密,钢筋工程施工合格,位置准确,并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施工,采用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达到减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宋博.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2006

[4]徐思.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2008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很多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由于建筑物的各部分使用功能和要求的不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等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实现和适应这种结构形式的变化过渡,很多高层建筑中都设置了转换层。

2 转换层定义

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设转换层。转换层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斜杆桁架式、箱形和板式。

3 结构转换层的分类

按结构功能,转换层可分为三类:

1.上层和下层结构类型转换。多用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

2.上、下层的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的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并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

3.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布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改变为框架的同时,柱网轴线与上部楼层的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

4 转换层关键施工技术应用

4.1模板施工技术

(1)一次性支模: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多采用在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相对较多,且转换层结构标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但需用大量支撑杆件材料,经济性相对较差。

(2)荷载传递法支模: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3)叠合浇筑法支模: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一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4)埋置型钢法支模:在转换层结构梁中埋设相应的型钢模板,用以承载浇筑时的全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可节省大量支撑材料,同时也省去了拆模工序。

4.2混凝土浇注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构件通常体积较大,混凝土应采用泵送输送并一次浇筑成型;按照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进行搅拌,严格控制坍落度,对一些结构搭接相交的特殊部位,还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密振捣,确保转换层结构的浇筑质量。

(2)为减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内外温差过大,应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为降低水泥的水化反应热,通常应掺入相应的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

(3)大截面转换梁构件的内部温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在其内部设置相应的测温点,以便浇筑过程中对梁构件进行温差控制。

(4)在混凝土浇筑时,在表面要留设适当的泌水坡度,并预先在模板上留设排水细孔,以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5)通常先浇筑其结构和墙体。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0~500mm为宜。

5 工程实例

某高层办公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8214m2,主楼19层,附楼8层,其下部均设有3层裙楼。主楼一层大厅局部区域因功能要求需设计成大开间空间,在标高8.41~13.01m高度范围设置了相应的框支梁转换层结构。现就其浇筑施工时采用的脚手架支撑体系设计及搭设方法、混凝土浇筑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5.1碗扣脚手架设计

(1)一层大厅脚手架选用碗扣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采用Ф48×3.5普通Q235焊接钢管。转换梁底模板主龙骨选用16号工字钢,次龙骨选用100mm×200mm木枋搭设。

(2)转换梁下部脚手架从地下二层基础底板开始每层搭设,搭设宽度为转换梁中心线两侧各3m区域,搭设长度为15.4m,大厅其余部位脚手架从一层楼板上开始搭设。

(3)碗扣脚手架搭设参数确定:转换梁处脚手架立杆横、纵距均为0.6m,横向连接杆间距1.2m;其余梁板部位脚手架立杆横、纵距均0.9m,横向连接杆间距1.2m;每隔1排立杆设一道剪刀撑,剪刀撑从底到顶搭设,角度控制为450~600。

5.2搭设方法

(1)工艺流程:根据布架设计间距安放立杆底座安装第一层立杆安装横向连接杆检查调整架体垂直、水平安装第二层立杆安装横向连接杆安装第三层立杆安装横向连接杆安装第四层立杆安装横向连接杆安装剪刀撑铺脚手板安装立杆可调托撑并调平安装工字钢主次龙骨安装次龙骨。

(2)安装碗扣脚手架:从基础筏板顶面开始,每层沿转换梁中心线两侧各3.0m范围内搭设碗扣脚手架,脚手架立杆间距0.60m,横向连接杆步距1.20m;地下两层碗扣脚手架顶部安放立杆可调托撑,上放50mm×100mm方木,调整托撑顶紧顶板;大厅碗扣脚手架搭设高度为8.18m。

(3)工字钢安放:碗扣脚手架搭设到标高后利用立杆可调托撑调水平,然后用塔吊将工字钢按顺序吊装就位并固定好。

3、施工组织计划

(1)大厅转换梁处地下二层及地下一层碗扣脚手架顶部安放可调托撑,上放50mm×100mm方木撑紧顶板,地上部分碗扣脚手架顶部可调托撑上放16号工字钢,工字钢间距600mm。

(2)考虑该转换梁自重大,近170t,故采取分3次浇注方案以减小架体所承受的荷载,从而保证架体的稳定性。第一次浇注高度为0.8m,即浇注到三层楼面,标高为9.21m;第二次浇注高度为3.1m,即浇注到框架梁底;第三次浇注高度0.7m,即浇注到四层楼板。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录

高层建筑的出现是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当前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它施工难度大,在施工中相对要求更高,高层建筑的发展带动了建筑工程中一系列相关联的技术,土建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尤其是高层建筑中发挥这相当大的作用,是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也是高层建筑技术所发展的方向之一。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高层建筑由于工程量较大,往往其项目施工进度较慢,周期较长,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增多,不可预测性问题增加等等,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都变得较为复杂。

1、结构设计不合理

由于目前高层建筑的施工工程较多,其结构设计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与成本,会选择套用以往的设计图纸或者是类似建筑物的图纸,从而导致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合理。

2、施工不合理

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尤其是施工所用的原材料,其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的质量。另外,为了加快进度与节约成本,施工企业在施工技术上随意改变施工工艺,减少工序,也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3、高层建筑内部受力分析存在偏差

高层建筑与一般的建筑物相比较,其内部受力情况复杂,所以受力分析对于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工程最为关键。如果分析错误,高层建筑物的受力不匀就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性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技术

1、地基方面的施工技术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是整个建筑的起点和支撑点,对建筑物的质量、防震性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出台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中就有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15左右。据相关研究显示,地基的牢固程度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的寿命和高层建筑工程能否进行后续施工的前提条件。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发展较为早的地基处理方式是使用地基桩基技术。这种技术不仅适应性强可以适合各种地质,而且还能根据荷载选择施工级别。因此地基桩基技术能够普及到各种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其中,现浇灌注桩的整体荷载力已经可以达到10000kN以上,以为其适应性高,已经得到普及,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地基桩之一。现场灌注时要在管口顶上的管帽密封,以防落入异物和水。高层建筑的地基基坑深度要比一般的建筑深,施工难度大,所以支护施工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基础技术之一。在我国建筑行业研发的基坑支护技术目前主要有作拱墙和土钉墙,高层建筑的支护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合成,系统化高,集挡土、支护、防水、监测于一体。这两种支护技术的价格都低于以往传统的支护技术的价格,这更加有利于地基基坑支护技术的普及。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与地基等基础施工相关的技术。分别是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确保建筑质量的基础性技术,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影响混凝土的抗压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检测,严格控制水灰比,确保水泥的质量合格,切勿使用劣质的水泥。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今年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抗压性强、重量小等特点,除此之外,钢结构施工技术节能环保、难度小、具有很好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中,这几种技术的应用十分的普遍,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性技术,更现实出关键性。

2、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技术选用

高层建筑的不同高度结构应为受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建施工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不尽相同。高层建筑的上部楼体受力较小,但风力对楼体的力比较大,下层结构楼体受力很大受风力影响较小。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当使建筑下层结构的刚度大,承重墙、承重柱较多,而在对高层建筑的上层减少墙体和承重柱的数量,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建筑的空间。建筑功能和建筑结构往往是相矛盾的,现实中往往是要求建筑下部空间大,上部建筑空间小,这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转换的楼层合理设置一定功能的转换层以满足正常的要求。带有转换层的上层建筑剪刀墙结构和带转换层的下层简体结构中转换层的高度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3、斜爬模技术和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的立面有两种, 垂直和斜面。对于垂直状态,电动脚手和模板系统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在斜面的时候,这种系统就不能很好适用了,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施工地点位于人流密集的闹市区时,由于施工场地小,需要适用系数高的模板和脚手。通过先关的研究和试验表明,可分离的斜爬模式能够很好的适用闹市区的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安全性高, 系统性能高,所以很受施工单位的青睐,在进行核心施工时得到广泛的应用。最近研发出来的整体提升钢平台系统, 能够有效解决核芯筒形状变化较大时技术难以应用的难题。这种系统的原理主要是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核心筒的剪力墙进行了平台的搭建,使用提升机把整个钢平台随着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做提升。随着施工的进行,部分内脚手要做拆除,或者在拆除钢梁时,要在剪力墙适当的增加悬毛脚手进行过渡, 确保拆除过程的安全, 然后再跟着楼层高度进行逐层补缺。这样才能很好的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安全性,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4、高层建筑土建的绿色环保技术

高层建筑的施工地点一般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 施工容易如何缓解建筑施工与环境的矛盾是一个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高层建筑有一个特点,建成的部分就开始商业运营, 没有建成的部分也会继续修建。运营的部分常常会形成较为密集的人流和车流, 高空作业若是有高空坠物的物体, 必定会对地层的人流和车流造成无法预计的伤害,造成施工事故,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就要做重点防护。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前期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分析安全需求,确定高危部位,施工时进行重点防护。

高层建筑在进行建设时, 容易产生噪声污染。大面积的玻璃材料也会造成光污染。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使用专门的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做到绿色环保。可以使用立体场布的设计,在空中转运材料,立体的存放建筑材料。在施工地附近建立污水池,集中处理施工产生的污水,然后再集中排放。在建筑物周围设立隔音墙,吸收施工产生的噪音,减少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在减少光污染方面,需要得到开发商的配合,建议选择反光性低的新型材料,既不影响建筑物的观赏性, 也能减少光污染。

结束语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产物,土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并不能适应高层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为了保持我国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严格规范土建施工相关技术,对其中的技术难题加快研究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耿勇.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3(01)

[2]张家明.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建筑施工,2011(11)

[3]姚树太.浅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广东建材,2012(05)

[4]丁成龙.浅析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的实用[J].科技咨询,2013(08)

高层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转换板,一般厚度较大,而且体积较大,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除了必须满足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外,主要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变形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并设法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减小其内外温差。而温度应力的大小,又涉及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厚度、约束条件、含钢量、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的特性等多种因素。所以,必须采取温度差和温度应力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一、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部分竖向构件在转换层处被打断,使竖向力的传递被迫发生转折,而转换层就是实现转折功能的大型水平构件。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是一受力复杂、不利抗震的结构体系,该结构及其支撑系统有自身的特点。

(1)结构尺寸大,楼面支撑荷载重

带转换层体系内力的改向是通过引发截面内力来实现的,结构内力分布比较复杂,同时为保证上部结构水平剪力顺利传往下部,对转换层楼面水平刚度有严格要求(规范一般要求楼板厚度不小于200),故一般转换层的结构构件尺寸较大、楼面荷载较重。

(2)分层浇筑,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大,截面弯曲时水平纤维相对错动不可忽略,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一般呈现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采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对叠和构件进行仔细分析,考虑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的影响,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配合,进行一次设计,确保一次叠浇构件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3)结合下部结构,灵活布置支撑系统

为减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转换层上下层发生刚度突变和剪力突变,设计不落地支撑系统时可以结合下部结构进行灵活合理的布置。

(4)通过下部竖向构件卸荷

根据转换层设计时“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原则,结构设计加强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上部结构刚度,转换层结构在由地震荷载参加组合的工况下,下部竖向构件轴压比限值有严格的控制,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这使转换层下部竖向构件在施工阶段比一般竖向构件具备更大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可以利用下部承载力富余的竖向构件作为支撑的传力构件。

(5)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

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二、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

技术部门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并按设计回复意见对相关部门做好交底。施工过程中发现疑问及时与设计做好沟通,及时处理。施工前由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内容及现场施工情况,制定混凝土施工顺序,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试验人员全面负责混凝土的试验、资料的整理移交等工作。召开现场技术交底会议,就模板及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对现场施工及检部门交底并划分相应职责范围,使其施工前作好充分准备。对特殊工作作业人员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取证后方可上岗。对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前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混凝土施工前,项目部技术人员向预拌混凝土厂家、施工单位、项目部工程管理人员、试验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底,起到技术预控的作用。对劳务队伍全体人员进行进场前安全文明施工教育及管理宣传。

三、模板及支架的施工要点分析

(1)斜撑的施工要点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度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1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

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3)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

用中Φ48×3.5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再把小中48×3.5钢管安放在可调支托上,碗扣式钢管立柱承受的是轴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载特别大,用钢管碗扣脚手架做支撑最关键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否则损失和影响极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维间距均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仍须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证措施。利用转换结构区域的边缘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卸失一部分荷载。中间部分用纲管与柱子锁紧。

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的相关要求。

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公司的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四、钢筋的连接和绑扎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钢筋用量大、型号多转换梁截面大,梁上下钢筋布置错综复杂。准确放样与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连接和绑扎尤为重要。

(1)钢筋翻样与下料

转换大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上下共有儿十层上百根主筋在此“相聚”,加上腰筋、柱筋等,主筋还须弯起锚固,众筋“抢位”现象十分突出。任何一根主筋的就位错误,均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因此,准确地翻样和下料是钢筋顺利施工的前提。

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要结合实际并考虑方便施工。一般设计转换大梁的主筋在柱节点区均弯起锚固,施工难度大。可与设计单位协商解决,如:大梁的最上一排面筋向下弯并锚固至底筋以上;底筋的最下一排主筋尽量靠柱边上弯25d,其余主筋全部取销弯锚,负筋亦不起弯,均伸至弯起筋即可(柱截面大,锚固长度满足要求)。这样一来增大了节点空间,为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捣提供了条件。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要求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要求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由于梁内主筋多,主筋下料时,必须考虑并调整好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以保证主筋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方便钢筋的安装就位,满足上述规范要求,必须对所有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梁箍筋大,下料时要注意对焊接头位置,避免接头出现在箍筋的弯折处。

(2)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钢筋受力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位应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五、混凝土浇筑技术交流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采用自拌泵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中掺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和WG-HEA高效抗裂减水剂,混凝土坍落度140-180mm,现场设1台混凝土输送泵,因试配时已考虑了避免混凝土离析的措施,故布料采用泵管直接下料,为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均衡受载,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混凝土采用从中部开始,逐渐向两边扩展的方式进行浇筑。

(1)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并洒水湿润,第2次浇筑混凝土前,应剔除表面的浮浆并冲洗干净,再浇上10-15mm厚的水泥浆。

(2)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根据设计要求两次浇筑完毕,为防止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或者施工缝,要严格事先确定的浇筑线路进行浇筑。

(3)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左右,每层间隔时间1.5-2.0小时(初凝时间8小时),以前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后一层为原则,在钢筋密集处用钢钎配合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

(4)混凝土表面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绑扎质量,按设计控制好钢筋骨架的标高;混凝土浇筑前,放线抄平,在预留插筋上弹出500mm标高控制线;由于转换层面积较大,为确保整个转换层的表面平整度,混凝土收面时要拉通线收面,以控制其表面平整度。

六、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应采用从原材料、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制、浇筑等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工程实际中一般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1)为防止温度裂缝,在混凝土中加外加剂和优质磨细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2)为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在梁柱、梁梁相交的核心区域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1.5h后在初凝前,用直径35mm的振动棒二次振捣,加强混凝土密实度,提高其抗裂性,表层混凝土应收光,以避免水分大量蒸发而引起收缩裂缝。

(3)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施工中要求,施工中要求在在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基础上尽量用小值,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18cm。

(4)控制入模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温度裂缝。

参考文献:

[1]赵挺生.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陈洽阳,许桂森.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建筑施工.2002.

[3]赵世新,向军.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山西建筑.2008.

上一篇:节能降耗管理范文 下一篇: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