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巧于“突破”离不开课堂引导

时间:2022-07-12 11:24:49

阅读巧于“突破”离不开课堂引导

会不会阅读,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寻找阅读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作者的匠心,透视出文章的内容。独特新颖的,能够亮人眼目;平实质朴的,往往藏巧于拙,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迹”,能够掌控文章的根本所在。无疑,对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也值得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

《甜甜的泥土》,一个“甜甜”,让人们舌底生津,而用以限制泥土,则难免让人生疑,泥土是甜的,是真的吗?怎么回事?《蓝蓝的威尼斯》一个“蓝蓝”,唤起人们美好的想象,一个立体的威尼斯似乎赫然出现,那样神奇,那样富有魅力,让我们悠然为之神往。

《背影》虽然普通,可一个背影藏着一份艰辛,藏着无限温馨,有父子情感的碰撞和交流,看似普通,实则为作者情之所在,意之所在,它是行文的线索,亮点之所在。更不用说《飞红滴翠记黄山》中“飞红滴翠”的夺人眼球,《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人疑虑重重,那《幽径悲剧》《画山绣水》……一样的引领我们去探究,去思索。

由题目入手细加品味,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独可以掌握题目拟制的技巧,题目拟制的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对题目的分析,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题目、品味题目,以便领悟作者的匠心。

二、阅读的“突破”在于“考察”过渡。

文章中有效的过渡可以使文章上下贯通一气,结构上榫眼缝合,借助于过渡,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匠心,方便于我们解读文章的内容,借助对过渡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意识。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虽是简单的一句,“最妙”也是赞语,可我们由此会想到济南的冬天,有阳光下的温情之妙,也有雪后小山的装扮之景。其承接传送的作用是可以看得出的。

三、阅读的“突破”在于“体会”抒情和议论。

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又一焦点,它往往是作者观点的显露之所,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迸发,对这些地方细加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

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分析,例如《白杨礼赞》不仅有“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赞美声声”,更有强化文章主旨的含情的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唯此,文章的主旨得以更高的彰扬,更重的强化。

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文字需要我们去揣摩,去思考,由抒情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脉搏,由议论的话语,我们能够明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主张。引导学生于此用力,可说是阅读的又一条捷径。

四、阅读的“突破”在于“思考”结尾的匠心。

“画龙”还需巧“点睛”,文章的作者往往不仅注意精心打造开头,运筹中间,而且在结尾上也颇为用心,以求得“撞钟”之效,使之余音不绝,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阅读文章,必须注意对结尾的考究,以明确其“匠心”所在。

文章不同,内容不同,其“点睛”的手法当然会有所区别。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尾是这样的简洁,但文章流露的冷漠的态度,孔乙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却无不赫然在目,其让人心酸之况,让人们感同身受。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的结尾张扬出时代的主旋律,基调高昂,情绪饱满,其情如火山般喷涌,给人鼓舞,促人振奋,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个旋律之所以能够如此昂扬,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步步推出的,没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哪里会这样的效果,虽戛然而止,而回声不绝。因而考究“睛”不能也不可忽视“龙身”,因了“龙身”,“睛”才有所依托,才更明更亮,更灵动飞扬。

《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向我们示意:‘课完了……你们走吧。’”之所以能撼动人心,就在于韩麦尔先生的无语,他的痛,他的哀尽在于此,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当我们明确了阅读应该在哪里下功夫,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引导成功,学生必然可以在阅读上得以“突破”,从而让阅读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上一篇:如何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下一篇:善待语文,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