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江苏化工对口单招命题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11:19:50

新课改理念下江苏化工对口单招命题改革的思考

摘要:对口高考拉动了中职教育,推动了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它可以改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模式。本文从往年化工单招命题中的误区入手,分析了2013年命题的导向与无奈,提示未来化工命题的走向与改革,提出职业学校化工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化工;对口单招;命题;改革

江苏省教育厅为了拉动职业教育,标新立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政策倾斜地将普通高考录取名额部分划到职业学校,形成全国独有并逐渐得到承认且在全国推广的对口高考(简称对口单招)。它成为应试教育中中考成绩一般的学生新的希望,从而使职业学校在与普高生源竞争中分到了一杯羹,并形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压力,这有助于构成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竞争态势。

一、化工单招命题特点及影响

1.大纲是教学与命题的依据,对口单招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的指挥棒,其导向除受命题教师的理念影响外,更多受教学大纲的导向与制约。①从技能考核看,大纲要求只有化工分析操作的考核,缺少化工单元操作考核,导致在化工专业建设上注重化工分析仪器设备的投入,而忽略单元操作等设备的添置。从人才培养方向上看,侧重化工实验员的培养,而化工总控工等工程的培养缺失或弱化(化工总控工是化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工种);

②缺少企业对大纲修订的介入,反映不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特点是适应知识体系传授型的大纲,导致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与考试导向,学生失去或弱化了实践操作,失去了与普高学生竞争的优势;③一些专业课,在对口单招理论综合考试中缺失,或过于强调中职生基础差而回避或弱化一些教学内容,致使教学内容缺少联系、弱化运用,不适应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综合,不适应项目设计与项目化教学,致使与企业对接的考试导向失去了专业课间综合的纽带,而导向却没有综合的平台;④大纲制定灵活性不够,成了教师为考而教的选择依据,有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制约因素。

2.基于考试大纲的偏差,命题教师课改理念的制约,化工对口单招的导向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具有机械性、静止性、孤立性等特点,其结果强化了传统的知识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方式,成为制约新课改推进的因素之一。①缺少学科间的综合,形成化学教师孤军奋战、自我奋斗的教科研活动模式。至2012年,江苏化工理论综合考试,未能在五门学科间进行任意学科的综合,学科间的孤立使不同学科教师缺少互动,缺少共同探讨高考规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即便开展教科研活动,也只是走走形式,布置点任务;②虽然对考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但缺少知识间的综合与链接,考核形式为知识的堆积与再现,不能促进中职项目化教学实施,不利于学生合作性与探究性能力的培养;③忽视化学化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失去了促进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导向,不能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生产生活实践;④虽然常识性的内容必不可少,但是过多地考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性而缺少运用或能力培养的知识,失去了单招高效的导向;⑤试题量过大、计算过多、缺失技巧方法考题的导向,使许多学生没有时间完成全卷答题,失去了命题的公平性,也不利于调动教师钻研业务,引进新知识、新方法的教学。

二、2013年化工对口单招考试命题特点

鉴于中职化工专业教学现状及对口单招命题中存在的不足,2013年化工对口单招综合理论命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由于化学与化工原理占综合理论考试的70%,其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全卷的特色,故本文主要从普通化学与化工原理题分析试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的导向性。

(1)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首次将化学、化工分析两门学科进行学科间全方位的综合,同时通过一些小题折射出对未来学科间的综合。

A卷64题与B卷64题的综合分析题为30分,首次将孤立的3个或2个化学与化工分析题通过企业生产的实际运用自然地进行综合,以期促成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与互动。

(2)注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兼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命题,使师生意识到:利用生活常识理解运用知识是必须学会的一种学习方法。

A卷55题的化工原理考题:在图中的固体物料平衡线中标出:自由水、平衡水、结合水与非结合水。

其生活背景描述为:某人在浴室里(暗示?准=100%)洗衣服,从水中取出衣服,滴干后拿到穿衣室(?准=50%)凉干,(如果拿到太阳下暴晒,能否完全干燥),根据以上生活背景与体验,考核自由水、平衡水、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等概念,并可通过称量不同状态下衣服的重量来求其量。通过洗衣者衣服潮湿这一现象,可将干燥与潮解概念结合考查,一方面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理解、运用抽象的知识与概念。

鉴于命题语言规范性、学生理解简捷性、答题的便利性,采用传统的出题形式,其理念可以通过对试卷的解读,对教师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3)实现知识堆积再现到知识理解运用的转变。传统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必须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高分,而过去单招不完美的导向也强化了师生这种意识。本次命题突破这一瓶颈,A、B卷所有化学考点,除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无一能够找到书本的原题原话。化工原理除识图需填写设备名称,其它均转化为知识运用题。化工分析从方法的选择到过程的描述,再到误差分析,通过弱化定量计算,强化定性分析,皆强调这种转变。

(4)强调知识的连贯、延展与运用,有利于项目化设计与项目化的教学,意在推动中职新一轮课改。

B卷52题:围绕Cl2与水这一可逆反应,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对Cl2的性质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各题干互相联系、互相提示、互相支撑,可作为一个项目设计教学。

(5)源不可忘,流不可断;顺流而行,逆流循源。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追根问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以这门课程中的可靠性中常用的概率分布、可靠度计算、寿命试验等与节能LED灯具的加速寿命试验相结合为例,来说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积极作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互补性,我校在可靠性理论和寿命试验方面具有较深的基础,而企业具有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双方共同搭建了节能LED灯具加速寿命试验测试系统,见图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而且推动了机械学科建设。我校教师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瓶颈的攻关,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实践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调动了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产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发散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理论知识并不是为了学会而学习,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更深层的目标是将学习掌握的知识与科研探索相结合,在理论与方法上有所创新。然而,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个普遍问题:理论知识虽然都已经熟练掌握,但所学知识点与科研存在断层,导致了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没有被建立。因此,在机械可靠性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体现电力特色的同时要充分结合最新的科研进展,使研究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近年来的实际应用情况,让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结合科研项目的实施,激发科研热忱,发散科研思维。

在机械可靠性工程这门课程中,概率分布、分布参数的估计、机械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等知识点都与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内容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将可靠性设计方法与海上风力机叶片气弹耦合作用下动力稳定性的研究项目相结合,将不同的分布参数估计与VFD加速寿命试验项目相结合,将材料力学特性参数与储能钠硫电池保温箱的设计与研发项目相结合,每个结合点都以两学分的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在科研领域的实际应用要点,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与VFD加速寿命试验项目相结合为例,来说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必要性。我校通过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以VFD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组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并用威布尔函数描述VFD寿命分布,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威布尔参数,完成了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其数据统计曲线见图2。[4]通过讲解这种来源于课本并应用于科研项目的知识点,启发了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项目中以解决企业技术瓶颈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逐步建立了科研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的潜力。

四、建立考核方式的创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上课模式大多限于教师课堂的授课,学生以听为主,师生交流并不多,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考核模式是以最后的考试成绩定高低,这使很多学生本身并没有掌握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只为了考试而学习。机械可靠性工程作为我校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的研究生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学生开拓思维去解决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如何提出本课程新颖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方法之一。本课程通过采用完成课后习题、课堂讲解专题、完成大型作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分值分别占20%、30%和50%来计算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侥幸获得高分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于课后习题的考核,每章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课后习题。习题不仅覆盖了传统的题型,而且涵盖了具有电力特色且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开放性题型,需要学生自己去调研,这样既可巧妙地运用相关知识点,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讲解专题的考核,学生会被安排上讲台讲解利用本课程的知识点结合电力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背景的专题。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其中,完成一个实例分析的专题报告。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教师的指点,不仅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习能力与科研应用能力。

对于期末的大型作业考核,给学生布置20道有关电力行业可靠性工程方面的题目,通过自行选题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报告,学生可结合课程知识点并通过文献调研,以及所在课题组科研项目来完成。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书本的理论知识,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同时提高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使研究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结合我校电力特色的背景,按照教学大纲介绍重点章节的同时,讲解了如何将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知识点应用到电力和节能可靠性领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习到的知识更加实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生产实践问题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要点丰富了课堂教学;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科研实际问题,而且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应用能力,发散了科研思维;④本课程采用课后习题、课堂专题、大型作业的创新模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不仅使总评成绩客观地看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且实际地反映出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志锋,姚云峰.机械可靠性工程研究体系及发展方向[J].河北工业科技,2013,30(4).

[2]张建平,等.动力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8).

[3]郝静如.机械可靠性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张建平,王睿韬.威布尔分布下VFD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与统计分析[J].液晶与显示,2010,25(2).

B卷56题(4分)为化工原理题:已知在总压为101.3KPa下,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和湿球温度tw,在T-H图上找出湿空气相应的其它状态参数,绘出求解过程示意图。

在该题设计中,对于是否给出框架图进行了一些争论与辨析,提出了关于源与流的辩论,它是一些概念的汇总,关系的纽带,知识运用的桥梁,没有它,其它知识皆为孤立的死记硬背的内容,所展示的题目常会因为书上没有而判定为超纲。所以宁可牺牲这4分,也要让中职师生“长点记性”学会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此图的基础上很容易体会与理解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及过程,且运用到生活现象的解释中。如露点的概念为:将不饱和湿空气(H、t、?准≠0,如图中A点)等湿冷却(图中水平向左)至饱和状态(?准=100%,此时由气体变成露珠)时的温度(故称为露点),由此过程可以解释“雨”的形成。利用此图,很容易推理出B卷19题、38题的答案。

19.空气的干球温度为t、湿球温度为tw、露点为td,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准=98%时,则下列正确的答案是____。

A.t=tw=td B.t>tw>td C.t

答案为B。如果将空气相对湿度改为?准=100%时(饱和状态下)则答案为A。

如果将此题变为不同状态下(如t1、H1,t2、H2,且?准≠100%时。当t1>t2、H1=H2时,当t1=t2、H1>H2时)的湿球温度、露点的大小比较呢?

38.对不饱和空气进行加热,使温度由t1升至t2,此时其湿球温度 增加 ,相对湿度 降低 ,露点 不变 ,温度 不变 。(干燥能力 增强 )

据此,你能体会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吗?你能以此设计成一个项目教学,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吗?

2.坚持公平性。

(1)注重考点对大纲要求掌握的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覆盖,即便是重点要点也不能单独命题,要通过小题的创新来完成主要环节的强调。

如通过燃烧反应与规律确定有机物的结构是化学计算与物质确定的常见题型,在有限卷面下,以填空的形式考核计算题型的关键。

B卷26题:充分燃烧等物质量的乙炔、苯、乙醛,耗氧量相同的是________,生成CO2与H2O的物质量之比相同的是________。

(2)以大纲为准,无偏题、怪题、走题。所有考题均依据大纲要求命题,对于有争议的概念,参照省规定的教材进行规范、解释、提示等来处理与命题,所有考点均是大家熟悉却又经过改造需要有所思考才能解答的。

3.有效区分度与选拨性。

(1)注重题目的梯度,以利于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关注题目间的相互关系、提示设计,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所收获,并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

A卷64题为综合分析题(30分)。从化学角度看,可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职学生熟悉且反复练习考试的经典考点部分:一元醇、醛、羧酸、酯间的变化,学生可以游刃有余,90%的学生可以掌握。第二部分则通过提示:有机反应多发生在官能团上,考核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能力与理解程度,通过模仿写出二元的醇、醛、羧酸、酯间的物质判断与变化,可以拉开优差生的差距,估计约60%的学生能够回答。第三部分则基于学生能力与卷面分值限制的考虑,在此卷未能展示,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背景:若将H(为HOOC-COOH)与F(为HO-CH2-CH2-OH)发生缩聚反应,则是聚酯行业生产塑料拉膜(先生产塑料,再切片热熔、拉膜成各种包装塑料薄膜)的重要工艺,对酸度的控制、乙二醇含水量的控制,决定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及产物的形式与链长,是重要的生产控制条件。基于这样生产背景的考核,将化学与化工分析结合更具有实用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它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对接。这部分命题的设计将仅有20%的学生能够回答。

(2)时间就是能力,就是分数。命题中注意一题多解,有保守的解法,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所收获,同时有技巧性解题方法,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技巧,赢得时间。许多学生考完后的体会是题目不难,就是题量大没有时间做,要是时间充足的话会考得更好,岂不知差别就在于技巧,在于运用的熟练程度。事实上,今年的化工试卷尽管题量没变,但基础好的学生做完整个试卷仍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检查,而往年的试卷即便是基础好的学生,也很难答完整个试卷。

A卷58题与B卷58题的化学计算题,中职学校约95%的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求解,估计在熟练掌握下需要七八分钟的时间答题,而根据原子守恒解题,则仅需一两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原子守恒法,可以理顺各种关系,拓展命题的深度与广度,本题意在导向。

(3)关注一题多种答案的命题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否定的意识。

A卷综合分析题的64题中第(5)小题:_____为C(判定为CH3COOH)的同分异构体,加入_____可区别两种物质,其现象为_____,它是利用_____(性质)来区别它们。

两物质为CH3COOH、HCOOCH3,可根据两者的溶解性、酸性、氧化性、气味等方面的差异来区别它们。如果再添加“如何分离两者混合物”,则又可将化学与化工原理结合起来考,而成为开放型的试题。

4.稳定性与局限性。为了保证试卷不同年份间的相对稳定,命题中虽然做了一些导向,但基于教学大纲的局限、学科间的孤立、学生思维的定势、为考而考与生产生活运用的脱节,基于命题的稳定性与局限性的考虑,命题过程中A卷出题较为保守,B卷比A卷难度稍大的情况下更能体现课改的理念与导向。

三、化工对口单招命题导向的启示

1.教学大纲的补充与完善。

(1)从化学实验员、化工总控工等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出发,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综合考试设计,促进化工专业建设均衡投入,保证化工专业健康、持续、均衡地发展。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教师,“和谐高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