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

时间:2022-07-12 08:55:44

死亡的艺术

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中,不乏死者从容超脱、安详离去的静穆场景:“小林大悟表情庄重、动作轻柔舒缓、一丝不苟地给死者擦拭、换衣、化妆,抬进精致的棺材,让亲人为之送别之后,再轻轻盖上……而死者的亲属在一旁低头肃穆,或释怀、或悲伤、或怀念、或眷恋……”与一般阴郁黑暗的死亡描写相比,这部影片以淡淡的忧伤,又不失美感和艺术气息的氛围,表达了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的独特阐释――这是一种美丽而高贵的艺术。在这里,艺术是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体现着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

死亡作为人生命的终极,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一直以来被视为人类最高的精神课题,让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苦苦思考及探索。既有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又有卢梭、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对死亡的正视,他们认为死是人虚无最强烈的现象,对于思索存在,并思索人的人来说,不能不思索死。除去哲学的理性探索,人类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精神运动――艺术在面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课题时,也将其引为最高层次的表现对象之一。雄伟的金字塔与神秘的狮身人面像、深埋黄土层下的威武的兵马俑便是人类早期艺术表现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辉煌纪录。不仅如此,在文学、绘画等艺术表现中,也不乏对死亡的种种探索与感悟。例如,斯蒂芬・金的《黑暗的另一半》、川端康成的《雪国》、莎翁的各种剧作、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萨尔瓦多・达利的《耶稣受难》、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大卫的《马拉之死》等。在经历了“肯定死亡”的理性思维创造和“否定死亡”的情感意志创造后,出现了众多试图“超越死亡”的思辨。“超越死亡”更多来自艺术家一种想象性的审美精神,来自艺术对于现实的提升和逾越的气度,他们所营造的死亡意象在其外在形式上不是简单地将其表现为“死”或“不死”,而是瞩目于对死亡价值和死亡意蕴的追问。

如果说古典艺术表现“超越死亡”是出于执着的信仰和情感,那现代艺术更多是出于机巧的理智态度,为死亡的意象注入了现代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观念。英国艺术家Rozanna Hawksey便是其中之一,她的死亡艺术是透过纺织品等工艺媒介表现人类面对死亡的脆弱性和不道德战争的残酷性。作为战后遗孤的她在创作时,将抽象的死亡具体化到每个细节,在作品中融入了失去、孤立和战争等情感,展现出让人屏息的现实,也道出了她对死亡的祭奠。

《Pate Armistice,1991》是Rozanna Hawksiey最有名的作品,繁多的白色手套相互缠绕组成花圈,Rozanna希望通过这种安静的融合表现面对死亡时不惧怕的团结力量。除了纺织品,Rozanna Hawksley还会通过圣母塑像、亚瑟王的圆桌武士、图书、吊袜带等其他载体,分别叙述情感、损失、孤立、战争等主题,表达她对人类现状以及死亡的观点。

不同于Rozanna Hawksley的创作载体,澳大利亚籍的艺术家Rieky Swallow以木质雕塑表达了他对死亡的看法。他用木材雕塑头骨、骨骼、心脏等作品,探究生命与死亡、现在与过去、死亡与不朽。Rlcky Swallow的手工雕刻作品看起来像荷兰画派的静物或17世纪的绘画作品,这些细致逼真的雕塑也让人惊讶于在Ricky Swallowd手里的木质材料的塑造力。

名为《Younger than Yesterday》的作品是Ricky Swallow将空虚和死亡融合表现在一具骷髅头盖骨的主题尝试。虽然骷髅头盖骨在艺术作品中并不少见,不过,RickySwallow用木材将每一块头骨精心雕刻后再拼接起来,其精确的细节让作品更具真实感。这代表了原始自然的人类头颅,也暴露了人类脆弱的缺陷。而日本的艺术家、摄影师伊岛熏则用摄影镜头展现他的“尸体之美”。这组摄影作品来源于伊岛在为自己出版的杂志《Zyappu》安排摄影时产生的灵感:“为何尸体不能变得充满美感?”之后,他从1993年开始创作假想的暴力和恐怖情景,这期间,他邀请很多演员和模特表现其对完美死亡的假想。

在逐渐远去的环境中,似乎消失于其中的尸体,受害者惊恐的眼神,交织着周围的一切,这是伊岛此系列作品的惯用结构,其作品所刻画的凶杀或自然死亡的场景,充满着寂静般的死亡气息,画面中面色苍白的女模特身着奢侈品牌服装,呈现着不同的死亡状态。虽然这些死亡不是真的,只是一些表象、暗示和演绎,但是极具故事感的画面吸引观者想象着各种情节。伊岛正是用这种迷人的、残忍的、诗意的画面,追求着他认为庄严而强烈的美学化死亡。

上一篇:洛杉矶大屠杀博物馆 下一篇:笑侃低碳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