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法医学尸检分析

时间:2022-06-26 04:32:09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法医学尸检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常见死因和法医学尸检鉴定要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太平间存放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尸体42具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性别、年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现场勘查和尸检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勘查和尸检分析鉴定后,死者姿态正常,且面部表情自然;尸体解剖时,以胸大肌呈鲜红色较为明显,42例死者的胃内容物提取中均未检出常规有毒物质;且体内血中HbCO浓度≥50%(致死浓度)的死者只有25例。结论:CO中毒死亡原因复杂多变,且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准确及时检测体内血中HbCO浓度,并结合现场勘查、尸体特征及血中HbCO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法医学临床鉴定上做出科学判断。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现场勘查;尸检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07-01

一氧化碳中毒(CO中毒)死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多数情况下属于意外中度死亡事件。据不完全数据统计[1]:在各类中毒死亡案列中,由CO中毒引起的死亡率已高达33.7%,且近年来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2]:在CO中毒死亡鉴定中,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含量检测是鉴定死者是由CO中毒死亡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结合死亡现场、尸检和分析已定性为CO中毒死者血中HbCO含量和尸斑颜色并不能佐证,为进一步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常见死因和法医学尸检鉴定要点,本研究选取我院太平间存放的42具CO中毒尸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42例CO中毒死亡尸体均来源于我院太平间2015年8月到2015年10月受理法医学检验的尸体,在同期法医学尸检案列中所占比例为33.9%(42/124)。其中,男7例,女35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31.26±6.37)岁,且各年龄段具数:3-10岁5例,11-20岁13例,21-30岁15例,31-40岁12例,40岁以上3例;死亡时间:秋冬季42例,春季5例,夏季1例;死亡原因:煤气31例,炭火取暖15例,汽车内取暖2例,且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42例死者均经全面的现场勘查和系统的尸检分析进行鉴定,并取死者血样测定其血中HbCO含量的浓度,分析并总结其鉴定结果。

2 结果

2.2.1 现场勘查

在42例CO中毒死亡的事发现场中,卧室内29例,浴室内11例,孵化棚6内,汽车内2例。死者事发空间较小,门窗紧闭,且事发地带较为偏僻。在事发现场,可明显发现CO的来源,例如刚使用过的煤气灶,正在燃烧的炭火等;事发现场门窗完好,并无撬痕,也无其他外部可疑人员进入室内的迹象,室内各种物品无翻动;死者姿态正常,且面部表情自然。

2.2.2 尸检分析

在42例CO中毒死亡的尸检结果中,并未发现致命性的机械损伤。死者尸斑呈现鲜红色,且以面部、颈部及大腿上段内侧隐私部位较白处最为明显,其中,睑结膜见小片状出血17例,死者出现呕吐9例,呕吐物以食物残渣为主,少数呈白色泡沫。尸体解剖时,以胸大肌呈鲜红色较为明显,42例死者的胃内容物提取中均未检出常规有毒物质。取死者血样测定血中HbCO含量时,其中血中HbCO含量浓度≥50%的25例,浓度在30%-50%的16例,浓度≤30%的7例,且死者血中HbCO含量浓度最高63.1%,最低20.7%。

经现场勘查和尸检分析,在本研究42例CO中毒死亡事件中,意外中毒死亡者39例,他杀引起CO中毒死亡者3例。

3 讨论

CO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化学气体中的一种有毒气体,也是在含碳化石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由CO气体引起的中毒俗称“煤气中毒”。经研究表明[3]:CO中毒事件多发期在秋冬季节,以城乡结合部地带较为常见,CO中毒死亡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安全意识较弱,经济条件较为拮据,死者事发现场多在卧室内和浴室中。临床上CO中毒机制[4]:空气中的CO经人体呼吸道侵入人体后,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高,解离力较低,90%以上的CO气体与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成血中HbCO,但是血中HbCO无携氧能力,同时抑制氧合蛋白中氧的分离和细胞内CO2的输出,使人体组织器官缺氧而产生CO中毒现象。CO对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均表现有一定的毒性,当人体的大脑组织处于缺氧敏感状态时,也即是人们意识到自身CO中毒时,人的手脚已失去大脑控制,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免于这场死亡灾难。

在CO中毒死亡的法医学尸检时,需要做系统的尸检分析,以死者心血做检验材料最佳,同时毒化分析其胃内容物,判定死者是否为CO中毒死亡,其重要依据是死者体内血中HbCO浓度。然而,在实际事件中,也有可能出现血中HbCO浓度低于致死浓度的现象,这无疑给死者CO中毒死亡的判定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42例CO中毒死者中,体内血中HbCO浓度≥50%的死者只有25例,而CO中毒死亡体内血中HbCO的致死浓度为5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取血时间较晚,取血后血样未密封,检验时血液未充满整个容器,或送检不及时造成血中HbCO解离等这些因素使血中HbCO浓度降低。

综上所述,CO中毒死亡原因复杂多变,且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对死者准确及时检测其体内血中HbCO浓度,并结合现场勘查、尸体特征及血中HbCO浓度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法医学临床鉴定上做出科学判断。

参考文献

[1] 郑南晋,王国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法医学检验分析[J].健康研究(双月刊),2012,32(04):249-250+253.

[2] 蔡博策,步有庆,王晖,等.一氧化碳中毒无樱桃红尸斑2例[J].刑事技术(双月刊),2013,03:38-39.

[3] 金洪年,成明.一氧化碳中毒案件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06):657-658.

[4] 凌光昀,王庆红,杜宏,等.法医命案现场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26(05):65-68.

[5] 祝敏杰,邓海龙.多人一氧化碳中毒反常现场的勘查[J].广东公安科技(季刊),2015,23(02):67-68+75.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变电站二次系统接地方案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