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时间:2022-07-12 08:15:34

地理教学中如何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摘 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内部的几对关系,组织合理有效的合作小组。有鉴于此,本文对于如何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做一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合理方法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建合作小组是首要步骤,高质量的合作小组有利于学习团队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一、规模如何确定

小组内成员以多少人为宜,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由于小组间成员的成熟程度不同,小组间成员的合作技能高低不同,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都影响到小组的规模。考虑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学习任务所需时间长短及参与合作需要的人数来定,时间越短,小组规模越小。短时间的讨论可以同桌2人一组,典型的课堂小组讨论通常4人左右为宜,课外的观测,调查活动可以6至8人一组,正反方大辩论,全班同学可分为2个大组。课堂上短期的合作,采用随机分组更方便;周期较长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采用兴趣分组为宜;为使小组内部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深的见解,则可以采取异质分组;课堂辩论可以按观点异同来分组。

二、小组成员如何搭配

哪些类型的人组成学习的共同体――小组呢?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采取自然分组法,根据座次情况随机组合,这种做法省时、省力,但不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在一个地理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角色搭配时,应当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性别。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应考虑性别平衡,以男女生各半为宜,这在课堂学习环境中也是十分科学的。其次是能力。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及综合能力的不同,一般按能力高低混合编组,力争使小组内优差互补,不能出现能力强的过分集中,能力弱的无人过问的一边倒现象。因为有研究表明,在组员能力和背景差别比较大的小组内,组员的思考更深入,组内有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能够激发出更多、更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再次是性格。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不同性格特征,避免同一小组内相似性格的学生过多,出现失衡和扯皮现象。最后还有兴趣爱好。此条也要按差异搭配的原则,尽量使组内成员形成互补格局,此外,还要兼顾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尽可能地使同一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互相吸纳。

三、课堂桌椅如何排列

由于合作学习的需要,开放式的合作学习群体空间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根据合作小组人数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座椅排列方式。主要有田字格式、T型、马蹄型等。例如将班级课桌摆成六个方阵,呈“U”型,构成一种轻松自由、面对面的“聊天”空间。这种形式,既容易形成讨论高潮,也能形成竞争氛围;既能让有才能、有个性的学生突现出来,也能让不善言辞的学生自然地融入热烈的讨论中。接着各合作学习小组,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对下发的合作课题展开讨论。

四、学如何设置

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设置分为两种情况,即有组长或无组长。大多数情况下,合作学习需要设立组长,这样可以有人统一领取资料,协调组间成员关系,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等,但对一些简单明了的学习任务,则在短期的合作过程中不需要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设置组长的情况下,组长人选又可采取固定制和轮换制。在小组组建初期,适宜采用组长固定制,在合作学习成熟期,则可采用轮换制,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并增加成员对组长角色的体验,有助于小组成员默契地完成任务。

五、成员类型如何分配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完毕,接着应该考虑组内成员的各种分工类型。这里的类型是从功能上区分的,以把合作小组当作更有效的组织群体,除了上面所述的组长角色外,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内还应该有三种类型的成员,如图所示:

同时教师要告知每一位学生:(1)小组内要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和学习任务分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但也有倾听的义务,学生之间只有分工的区别而没有能力的差异、性别的歧视;(3)合作学习的结果要进行量化考评,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课前的合作(占20%,其中合作的参与度10%;合作的成果10%);课上的合作(占60%,其中合作的参与度30%;合作小组的成绩30%);课后的合作(分值比例同课前的合作)。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改之路虽然漫漫无边,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以新课程的标准为依据来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的教学,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教改新路。

【参考文献】

[1]赵忠心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张行涛主编.《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 郑隆著.《新思维新方法概论》.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2000年版

上一篇:大学英语语块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提高本科理论力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