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7-12 03:53:00

高职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可以促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重点介绍了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文献传递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51-01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数量已占据全国高校总量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图书馆基础比较薄弱,文献资源较为缺乏,仅凭个馆难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为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提高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

一、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

2009年4月3日,学院图书馆为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内馆外资源的需要,成立了咨询检索室,配备了1名具有馆员中级职称的专职人员,向全院师生尝试开展原文传递和定题服务,需要原文传递服务的教师,到咨询检索室填写原文传递申请单,工作人员为读者索取、传递不能在本馆直接获取的馆外文献全文。因为此时学院图书馆还未正式加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读者检索、传递本馆的资源,传递馆外的文献资源仅限于部分免费资源,少数付费资源也只是个别馆之间的馆际互借。

2009年10月28-30日,图书馆派员参加了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ZADL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培训班,通过了资格考试,获得了培训证书,同时正式加入了ZADL(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成为ZADL温州分中心的成员馆,图书馆接受用户的文献传递申请,工作人员首先在本馆已有的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资源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查找不到则通过文献传递服务网关转发用户提交上来的文献请求,并负责将文献提供馆发送来的文献传递给用户,实际上这是一种中介性的文献传递服务。此后,为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享受到这项服务,图书馆采取了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2010年2月,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学院教师对文献传递的需求,学院图书馆将原来的咨询检索室升格为参考咨询部,又增加了1名具有馆员中级职称的专职工作人员。2010年3月,为了鼓励有更多的学院教师参与到文献传递服务中去,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为了费用结算的方便,我们向学院领导要求在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时,对从馆外获取的部分有偿文献给予经济补贴,很快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批准,我们及时地在学院主页上予以公告。以上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申请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读者人数大幅度地增加。2010年6月,在 “浙江省高职高专图书馆馆长研讨会--暨ZADL服务组宣传推广与服务创新会议”上获悉:我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量达到500篇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2010年9月,为了更加方便读者,图书馆将ZADL“文献传递读者网关”向读者开放,读者可以直接通过网关提交申请,文献提供馆也通过网关直接将文献传递给用户,图书馆只参与服务的后台管理工作,如账号分配、用户验证、经费管理、服务监控,解决问题等。从此由“中介性文献传递”上升为“非中介性文献传递”,由于减少了用户与文献提供馆之间的中间环节,无需工作人员的介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

截至到2014年12月,我馆文献传递量已逾2000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仍然名列前茅。

据统计,迄今为止,我馆馆际互借与传递的文献的数量按种类依次为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其比例分别为44%、21%、18%、5%、4%,据了解,这些文献的传递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晋升职称以及申报科研课题时的需要,已有621人次申请过文献传递服务,依此受益的读者对这项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实践证明,我馆开展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确实起到了支撑的作用,2010年学院教师成功立项教育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共33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二、对今后更好地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思考

1.加强读者培训工作

过去,我馆在开展文献传递的业务中,有些读者提交的文献传递申请经工作人员检索,可在我馆的电子资源中找到全文,或者在互联网中的搜索引擎和免费资源中就可下载,这说明读者对于如何使用文献传递系统和文献数据库不够熟练,也不会运用一定的检索技巧在互联网中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此外,有时读者提交的文献传递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使得工作人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查证,这样既浪费了馆藏电子资源,延迟了处理周期又耽误了读者获取原文的时间。完成提交文献传递申请工作的前提是用户要学会自己使用文献传递系统。因此,要加强读者培训,如在“文献传递读者网关”的“使用说明”中提醒读者申请文献传递服务之前,应先检索本馆的馆藏,在确定本馆中没有所需文献之后,再通过“文献传递读者网关”提出文献传递申请获取所需文献,以避免读者盲目地使用文献传递服务,造成馆藏资源和经费的浪费。

2.加大读者文献传递补贴的力度

起初,为了鼓励更多的读者利用文献传递服务,我馆争取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向读者申请馆外文献传递服务时给予专项经济补贴。当时,因申请这项服务的读者较少,我馆给予每位文献传递申请者全额补贴。随着申请文献传递服务的读者日益增多,由于文献传递专项补贴经费有限,补贴政策改为对每位文献传递申请者补贴70%,另外30%由读者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申请文献传递的积极性,近来我馆的文献传递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现有的补贴政策基础上加大补贴的力度,实际上学院用于文献传递的补贴费用并不多,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对于各文献请求馆的文献传递,按其总费用的70%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各文献请求馆只需承担剩余的30%的费用,这已经大大减轻了各文献请求馆的经济负担。我们要继续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从每年的文献购置经费中只需拿出一小部分作为文献传递的补贴经费即可,投入少,效益大,是完全值得的,争取不久后能够恢复到对每位文献传递申请者给予全额补贴。

3.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使文献传递服务向纵深发展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文献传递服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今后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方向。读者提出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既会有国内外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的原文传递,也会有具体的关于某项课题、某个问题的咨询。要满足读者对所有问题的需求,使文献传递服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利用ZADL温州分中心和省中心这一平台开展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使读者能够通过表单咨询、实时咨询等方式享受到校外专家的咨询服务。

4.建立文献传递档案数据库

以往,我馆在传递文献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同一专业的不同读者重复提交几乎同样的文献传递请求,这样就会造成如果文献传递员审查不严的话,重复发送请求的情况。重复发送不仅给学院或读者在经济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加大了文献传递员的工作量。因此,有必要将历史上传递来的文献登记存档,按专业建立文献传递档案数据库,供学院其他读者参考,尤其是在提交文献传递请求前,先查看这一数据库,这一方面可提高传回文献的利用率,避免因重复传递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可减轻读者和学院的经济负担。

结语

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缓解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困难、弥补馆藏不足的重要策略,是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传递显现出更加迅速、更加高效的优势,成为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流模式。我馆以不多的经费投入,换来了众多的读者从文献传递服务中受益,使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效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实践与思考[J].晋图学刊,2008(2):8-11

[2] 杨薇等.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认识与思考[J]. 情报杂志,第28卷增刊:212-214

[3]杨晓秋.文献传递服务补贴政策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 (8):68-71

[4]陈军.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及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6(2):84-85

[5]李毅博,温怀琴.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初探[J].情报探索,2010(12):116-117

作者简介:罗加(1964-),男,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副研究馆员,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管理。

上一篇:爸爸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下一篇:绩效管理问题在国有企业员工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