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飞扬

时间:2022-07-12 02:03:48

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飞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必不可少,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在人文性指导下,需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体系统一起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激情飞扬,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活的课堂。

教师、学生、作品三要素共同构建起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对作品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品为媒介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情感能飞扬于语文课堂至上,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性,作品的解读过程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阵地。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是学生的示范和榜样,课堂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

首先,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的基础。我们一直都提倡尊师,但却忽视了教师要得到尊重是建立在爱生基础上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情感受到压抑,课堂显得沉闷。其实,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靠感情维系的,而师生感情的建立则需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故在语文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让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激发,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或缺。如果一上课,教师就显得萎靡不振,那么,学生也自然会受影响,课堂气氛死寂而没有活力。相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激情飞扬,相信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将情感投入在学习中。由此可见,教师的情绪情感是学生情绪情感的导火线,学《藤野先生》满含爱国之情,学《孔乙己》则是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学《我的叔叔于勒》则发出对资本主义金钱的背景下的冷漠人际关系的哀叹,一旦学生情绪情感受到感染而投入到学习中,更有利于作品的解读,能让阅读更加深入,课堂效率也会更佳。

最后,课堂是学习的课堂,学习过程本身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和谐的,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的过程,同时,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而不是灌输、填鸭过程,只有在学生情感和思维在充分自由自主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师讲生听”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提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在师生合作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师生间相互进步、相互发展,共同成长的快乐天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并不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实施教学的过程,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进行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把握住了这一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才会是在“教”与“学”中成就发展的主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从知识层面讲,学生无法和教师“相提并论”,因此,我们不能总以教师的理解来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此,作文教学如此。如在《雪》的教学中,对“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对“雪”这一意象的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具象的“雪”的层面,而要深入到“雪”的抽象理解中,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就不能太过强求,非得让学生一定要知道、理解、掌握什么。如果从阅读理解的层面上看,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就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而要提倡个性化的理解,形成从个体观点到达成共识的理解观。

其次,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兴趣的支撑,甚至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我们还忽视了一点,只有兴趣尚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要在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让兴趣得到保持的基础上,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源动力,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的课堂,成为活力的课堂。就作文教学为例,在语文教材中,无非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为尊,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的模式让作文写作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种苦恼。为何教师就不能让学生从生活 的点滴说起,从身边的小事说起,让写作成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快乐之事呢?教条主义只会让学生的兴趣被消磨,只会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被磨灭,而个性化的、自主的、基于生活的、活泼的写作才会让学生的兴趣倍增,“我写我快乐”的作文才会更有情,才会更有趣,才会更有创造性。

三、引导探究的解读模式

正如上文所述,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是需在学生自主下进行的主动探究过程,如果教师越俎代庖,那么,就算学生背得了,记住了,也最多算是机械的知识会获得而不能算是能力。而语文教学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对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就要提倡引导探究式的解读方式。

引导探究是建立在以问题为线索,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基本模式至上的作品解读教学方式。它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探究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作品的解读,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向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的。

以《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为例,在预习是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分类、剧本等内容,课堂上在首现了学习目标后以“共话莎士比亚”游戏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1.剧本的大概情节是什么?2.剧本中主人公是哪些?选择你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一个就其特点进行介绍?3.《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主要产生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怎样的社会矛盾?”经过分角色朗读、合作探究后再以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而又充满了个性,阅读更加深入有效。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抓住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语文教学才会是成功的课堂,才会是充满活力和发展的课堂。

上一篇:试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高一数学老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