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遵循的导入原则

时间:2022-07-12 12:08:59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遵循的导入原则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普遍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好新课导入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设计高效的课堂导入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针对性原则

导入是从学生的已知知识导入到未知知识,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导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环境、不同时间,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和吸引人,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一次听观摩课,一位教师讲的是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在导入时给同学们放了一段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小品看完后,这位老师突然来了一句:“小品展示了一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我们国家也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弄得听课老师不知所措,因为小品和本课教学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学生也还沉浸在小品中,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课堂上。

二、趣味性原则

乐趣是激发学生表现出强烈责任感和旺盛探索精神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设计导入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避免学习时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节课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导入一:复习提问:“”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教师总结: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这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经的转变。

导入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如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等。提出问题: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我们来共同讨论。

很明显,第一种导入方式平铺直叙、理论性强,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而第二种导入方式更富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会更好。

三、简洁性和目的性原则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子和序幕,导入的设计要精悍、简练、概括,而不能庞杂冗长。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既是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一次公开课的内容是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律载大事应会议,三占从二有规矩;不闻会议集众商,股东何尝岁一叙?不闻岁举查帐员,股息多少任所予;调剂私人会办多,职事名目不胜举;不洽舆情无是非,事事输入糜费巨;用非所学弊端多,那得不受外人侮?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

――郑观应《商务叹》

这位教师先是给学生展示了郑观应的这首诗,然后提问“官督商办”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官督商办”理解有困难,对这首诗也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教师不得不花费将近15分钟给学生解释这首诗。而官督商办企业的变化也只是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点,这样导入用时过长,等到讲述教学内容时,剩时已不多,于是只好加快讲课速度,草草收场。这就是一种不成功的导入方式。

另外,导入时不能图热闹、讲形式,而把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内容硬加上去,使导入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那些与教学目的无关、非教学所必需的、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再精彩、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入新课必须“第一锤子要敲在学生心上”。只有这样后边的课才会上得流畅,教学效果才会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认真加强关于导入的理论学习,认真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情,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设计好精彩的导入,使师生的思维同时起步,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C]

上一篇:倾听课堂异样的声音 下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