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的数学课上灵动教学

时间:2022-07-12 11:47:06

在智慧的数学课上灵动教学

如何上好数学课,对于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问题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上的基本都是常态课、日常教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使课堂开放,不沉闷、不枯燥、不呆板,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上好日常的数学课,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确实需要我们对教学精心设计。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设计都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如此了。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是数学课灵动起来的关键所在。

灵动,即数学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乐趣,让学生想思考、爱思考,进而情不自禁地想说、敢说、多说、能说。我把它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执行教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智慧的处理即所谓的灵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做好课前准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我们要勤于并善于研读教材,读透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从而感悟课堂。例如我曾听过三年级张兵老师的《24时计时法》,他在最后设计的创意卡环节,要求学生在钟面上表示出24时记时法。其实这就是一节课内容的完整融合,可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创意不能一一展现,否则每个学生都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给自己和给学生灵动和表现的形式。

我是一名年轻的农村数学教师,上了五年的数学课,每天的课程我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但我从未系统的或者准确一点说,从未想过给自己的数学课有一个理性的定位。然而在一次的学习机会中,一位名师的话给了我启示。他说上好数学课有我上面提的灵动是一个标准之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智慧。

智慧即数学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数学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思维的渗透体现在教师们的教学设计中,对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应时时充斥着数学思维。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导,积极地启发。例如我还听过一位叫季自洲老师的《24时记时法》里面就时刻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比较直观的,季老师就在讲解关于“午夜1200相当于一天的结束,也是第二天的开始”时,用另一个24格的长条和前面24格拼接,直接演示给学生看,直观、清楚、明了。那位张兵老师的课也时时体现着关注学生思维,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张老师在课件上用时间24格上下表示的完整清楚,避免了学生对普通记时法时间名词的不确定,也避免了对于一天两个数字之间转换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些智慧的迸发也是我们在备课时的生成,目的都是在于努力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维。

智慧与灵动的完美结合,也是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的精髓,也是新课改的宗旨所在。其实,就我们现在所有的常态课而言,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课堂。每一节课都在思考着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老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智慧与灵动结合的体现还在于把学生教活。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我觉得这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如分数乘分数,得出结果。画图和笔算两种方法,显然笔算简单,但要让学生自己有这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

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对自己五年的教学有了一个回顾与总结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备课时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明确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课要坚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问题要面面俱到,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既要有巩固性作业,也要有须通过积极思考才能做出的作业;考试测验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智慧在数学课上灵动,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从新知出发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下一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