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时间:2022-07-12 07:42:41

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年12月15日,国务院以*年一号文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具体明确了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重点。在《建议》和《意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认真组织、积极动员、扎实推进、重点投入,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理解和把握新农村的本质、重点、难点、目的和意义,如何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何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安民之举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惠及于民,仍然是我们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了然于胸,植根于思,实践于行的关键。本文就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工作的必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曾经以农业开创了富裕、辉煌盛世,开创并传承了生生不灭,连绵不绝的华夏文明。以史为镜:农业富裕,天下富裕,农村稳定,天下太平,历朝历代“家天下”的起落更迭,无不起之于农,依之于农,收之于农。我们党和政府在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在各个阶段始终依靠着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的工作和斗争,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到解决农民生存问题的土地革命,从理想化共产主义的农业合作社到释放农业生产束缚力的土地承包经营,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林地产权改革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无一不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和大胆创举,无一不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

正在全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是我们党和政府在认真分析了现阶段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农村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形势之后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展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体现。

二、农村的发展既面临严峻形势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村是非洲,城市是欧洲”,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我们现在农村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写照,是中国这厚重土地上,人数不少的人民群众生活的反应,是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付出自己所有的农村的现实。由于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的调控,人多地少的自然生存矛盾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广大农村的发展面临了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人口居高不下、人均土地占有率极低、劳动者素质和受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环境质量相对恶劣、土地质量下降、耕地减少加剧等因素严重困扰着农村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加剧、失地者生活无着、征地安置纠纷等一些矛盾正在成为农村不稳定的新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和制约因素的长期和集中作用,使当今的农村发展和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困难,如何解决和化解这些矛盾和制约因素成了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不可越愈的责任和难题,成了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成了关系我们党和政府生死存亡的关键。

同时我们农村的发展也面临了有利机遇:一是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农村发展的困难和形势,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和思考,下步的工作重点将将逐步转移到农村工作中来;二是经过20多的改革开放,全国的工业正处于一个良性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工业将有更多的实力的反哺农业,工业的旺盛需求也将能更有力地拉动农业发展;三是国家得益于工业的收入将有更多的投资投入农业,投放农村,惠及农民;四是工业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将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自然矛盾。

如何抓住机遇,破解难题,无疑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否成功的发展农村经济,建立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将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无疑也是将载入史册的浓墨重彩。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统领农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自己的执政历史得出的结论。困扰我们发展的因素千差万别,表象形形,但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结果。面对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扣死发展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大力树立和强化发展意识、现在农业意识、市场意识、绿色农业意识、产业意识、特色意思、经济意识,走综合发展道路发展现代农业。改变新农村建设就只是单纯的“政府补助建房、厕所厨房贴磁砖、土房撤建砖房、户户通水泥路、家家有洗澡间”的片面认识,杜绝“扛着锄头进电梯,背着贷款住洋楼”的面子工程,真正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以发展带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以发展的成果引导和带动农民过上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真正实现城乡和谐健康发展。

四、加强教育培训,培养现在农民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一切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人这一个因素,马克思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最根本的决定作用,有多高的生产力就会有多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劳动者素质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而生产水平直接决定着我们广大农村的发展水平。现在的农村严重缺少生产技术型、产品营销型、经营管理型等专业化、专门化人才队伍,很大一部份农村还在从事着从解放以来一直从事的简单化农业生产,温饱型生产,在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我们的一些农村还在如百年以来那样简单的劳作,简单的收获,简单地活着。生产水平和生产意思的低下无疑是我们广大农村如此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大力加强农村人口的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加大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人才输入,培养一支生产专业技术队伍,营销市场队伍,管理经营队伍,造就一支会生产、懂营销、会管理的现在农村农民队伍,才能真正形成农村的发展良好局面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五、加快工业发展,大量转移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如何发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才是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规划》和《意见》只是指出了我们目前和下一步的工作和思路,但就如何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根本最终的解决方案,广大关心和思考农村问题的专家对此还存在许多的争议。目前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探索十分值得借鉴和参考,韩国在1970年提出新乡村建设,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50%,到1990年农村人口比例不到10%,这个比例的背后无疑凝集着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加收入的问题,农产品的市场主要是生产吃的东西,还有少数的棉花等一些工业原料,但最主要的是吃的。这个农业产品消费市场的大小直接决定农业产品的生产空间和利润大小,决定着农业的收入。九亿农民生产与消费,四亿城里人消费,30%不到的城镇化水平,人均二亩不到的耕地,巨大的供需市场比例,几十年来也只能是在艰难地维持农民的生存,在这样的空间中,已根本无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再以农而农,因农就农,就只能是一个死胡同,一个没出路的巷子。

近年来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潮,农民新增加收入的70%来于打工和劳务输出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好说明了我们城乡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发展空间。在现在一个人口剧增,资源奇缺的现实中,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可想象的,要在低水平、小规模的工业中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农村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发展空间和动力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的收入,消除城乡差别,消除体脑力劳动差别,城乡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大工业发展力度,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大量减少农村农民,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比例,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降低农业人口比重,让更多的农民非农化,调整平衡工农比重。政府要在大力发展、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工业化培训,合理引导,公平对待,适度保障,为农民工的大规模非农化创造良好的空间和顺畅的平台,也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大规模的产业工业队伍。

上一篇: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思考 下一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