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7-12 05:45:31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我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高校体育 隐蔽课程 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健康第一”已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对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明确方向。目前,我省高校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局限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术、技能往往成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各种考试,都把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被忽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果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课更是成了某些学生的负担。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现状已无法满足现今我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及任务的实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只注重了体育显性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体育隐蔽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隐蔽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性课程等。它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学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现代体育课程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的。体育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等理性文化,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和规范等非理性文化。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是构成学校体育系统的重要因子,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本文对我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客观而科学的调查与研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与研究,为我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河北省八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300名,男、女大学生各250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体育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有关体育隐蔽课程的文章;查阅有关学术著作,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调查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对我省八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90%;发放学生问卷5000份,回收5000份,有效问卷4700份,有效回收率94%。③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利用所得数据对影响我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④逻辑分析法: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数据的采集以及课题成果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要素分析。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物质文化要素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地理位置、时间空间等。

①体育场地设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省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有很大欠缺,只有54%的教师、学生认为满足需求,认为不能满足需求、严重不足的竟然达到了46%。体育器材的质量不尽人意:认为很好、较好的只有61%,39%的认为不太好、较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领导不重视,经费短缺;学校可用地紧张等。如何充分利用各自的有限条件,科学地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是我们现如今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体育场馆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认为很好、良好的有64%,还有33%的认为一般、较差。这与学生的素质、学校体育场馆的不规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各高校对体育设施的安全情况比较重视。调查中认为很重视、比较重视的有90%,认为不太重视、不重视的只有10%。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着装问题应引起重视。只有54%的教师上课时总是运动装,基本是运动装的占40%,着便装的有6%;对学生的着装基本没要求的占18%。

②时空要素:时间是学校内部一种无形而重要的物质环境因素。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班容量较大,教师难以进行专门性的辅导。学生对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及学生学习时的队形、方向等都较满意;在学生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体育课学习项目方面,有31%的人回答“否”,有5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班容量过大、体育课项目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我省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要素分析。① 制度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成绩考核制度、课外活动管理制度、运动竞赛制度等,是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成绩考核制度方面:65%的学生认为考核方法、评分标准较为科学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认为不合理的理由是考核方法、评分标准过与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课外活动方面:68%的学生选择了课外活动没有组织,问及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时,有47%选择没合适的场地设施,23%没兴趣,不好意思和缺乏引导的占30%。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课外活动组织不科学、合理是制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竞赛方面:各高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其它单项比赛各有不同。总的看来,河北省各高校运动竞赛的组织次数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②体育传统与风气。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本校还没有形成体育的传统与风气。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少有关;二是与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学校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70%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内没有体育艺术雕像、体育海报,7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宣传栏偶尔有关于体育的内容)。③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体育教育活动与人类其它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开展的,因而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看,河北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好的只占24%,较好的占36%,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体育教师还有打骂学生、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可见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无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想感情的专制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严重阻碍了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④教师的素养、教学作风。通过调查得出,7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有责任心,5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和积极的期望,25%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偶尔或经常有迟到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还有欠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还不够。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构成因素中,物质文化是有形的,看的见的,相对静止的,而精神文化大多是无形的。动态的和静态的多种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两大因素及每一部分的各要素之间都在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总之,体育隐蔽课程是一个要素繁多、结构复杂的体系,它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①我省高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器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锻炼兴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着“量”和“质”的弊端。②学校关于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③我省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人数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设计与实施,还没有提高到体育课程的认识高度。④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⑤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对与学生的交流重视不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议。①加强体育隐蔽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②建立和完善体育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③加大体育隐蔽课中物质文化因素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体育设施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④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挖掘一些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的要素,全面推动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

[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6年度项目“河北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0604027);课题组成员:刘建、赵小林、刘印凡、李敬、张建勇。]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

[3].姚蕾:《对我国三城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4].肖成兵:《试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3。

[5].赵栩博:《广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

刘 建、赵小林、刘印凡:河北经贸大学。

上一篇:浅析肖邦四首谐谑曲 下一篇:简论审视语言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