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审视语言的态度

时间:2022-07-04 12:37:07

简论审视语言的态度

摘 要:本文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由Edwin L. Battistella独著的《拙劣的语言:词汇有优劣之分吗?》为述评对象,通过内容解析,肯定了作品审视语言的态度,和用相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语言问题以及倡导的各种语言变体兼容共存而非抵制对立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同时也对作品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拙劣的语言:词汇有优劣之分吗?》 语言 文化 述评

一、 引言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了由Edwin L. Battistella独著的《拙劣的语言:词汇有优劣之分吗?》(Bad Language: Are Some Words Better than Others?)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基于英语,立足美国,集中探讨了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某些语言或言语在人们的眼里显得拙劣或者是偏常异类?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和阐述来改变人们审视语言的态度,提出人们要用相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所谓的“拙劣”或者是“偏常异类”之语。为此,作者在书中倡导一种各种语言变体兼容共存而非抵制对立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这一理念实际上也是我国众多语言学者近年来在关注和研究国内语言生态和谐和变异情况时所积极呼吁的。因此,这里把该书撷来作一述评,以期进一步增进我们的见识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下面首先逐章进行简介。

二、 内容简介

第一章(Bad Language: Realism versus Relativism)开门见山讨论何谓“拙劣的语言”这一问题。针对人们就此产生的各种理解(如等同于咒语、俚语、地域或民族方言、带有外来语口音的语言、不符合语言规则的语言等)作者分别提出了质疑,指出确切界定何谓“拙劣的语言”并非易事。从相对主义的观点来说,这不仅因为语言及其各种变体之间本无优劣之分,而且因为在语言“优劣”的界定上,人们很难找到一种客观的、不带文化偏见的衡量“标准”。

在第二章(Bad Writing),作者开篇介绍了美国民众对现今国内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而大学生写作水平却日趋下降现象的忧虑,指出有关写作教学改革的措施虽然出台了很多,但写作教学的具体操作却仍然难以定格并制度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很难精确定义何谓好的文章。作者指出这其实是由于“好文章”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具体语境和写作目的的不同,不同类别(或文体)的文章在“好”的认定上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在第三章(Bad Grammar),作者开篇即指出:对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对语法类型的评判,即要根据其功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来评判。在本章中,作者通过引证Geroge Phillip Krapp和Krapp 等人的相关论述指出,语言上用法的好坏是由听众和读者决定的,好的语法应该和实际语用相符而不是盲目遵从权威或传统规则。因此,将英语语法标准建立在实际语用之上而非传统规定之上并非意味着有意颠覆标准英语。在本章结尾,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认识标准英语,但这种认识应是批评性的、分析性的,是基于语言的具体历史语境的。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非标准语言形式所具有的规则。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来看待语法的优劣好坏,那么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解放因素――不仅可以通过换用新的语言形式使学习者从不被社会所齿的语用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使人们明了语言和语言行为的全部内涵”。

第四章(Bad Words)主要讨论词汇选择的相对性。该章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章,也是该书副标题有意突显的一章。该章着重探讨了三类词语,即冒犯语(offensive language)、俚语(slang)和政治正确语(political correctness)。

关于冒犯语,作者将之分为辱称语(epithets)、亵渎语(profanity)、粗俗语(vulgarity)和猥亵语(obscenity)四类。它们因有可能颠覆权威、破坏秩序、败坏道德、伤害感情、危及安全而不为人们所齿,甚至不为法律所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之所以得以存在,这是因为它们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一个是否得体的简单问题,它涉及到了说话人的意图、身份和权力。它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人们现实说话的方式,而且为追求真实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语言源泉。

关于俚语,作者指出它是一种有损尊严且又令人费解的拙劣语,然而惠特曼、马克・吐温和桑德堡却将它看成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之源。作者还指出,尽管俚语不同于口头语言、行话、地域方言和新潮用语,目前还尚无区别它的简易办法,因为它与其他词类具有相同的构词方法。在对待俚语的态度上,作者指出,对俚语持批评态度者倾向于把它与身份卑微、性格缺陷、不合礼仪和有损标准相联系;对俚语持包容态度者则强调俚语的创造性、其在维持文体活力和标示文体类型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和其他词类新词在构词方式上的相似性。而相对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和对待冒犯语一样,即实际效力才是衡量语言优劣的尺度。

关于政治正确语,作者指出,它和上述两类词不仅一样难以定义,而且倍受贬抑。作者通过对其起源和变迁进行记述,总结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该类词的不同看法。作者指出,批评者常视其为:1).一种思想控制;2).一种虚无的相对主义;3).有损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精确;4).一种对被称为文化受害者的无谓的迁就;5).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干扰。针对这些批评言论,作者通过实例(如:Black和African-American以及crippled, handicapped, disabled和physically challenged等词用法上的区别)一一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语言选择中的各种变通方式、逻辑关系和影响效果时,我们才能更好的驾驭我们的语言”。

第五章(Bad Citizens)和第六章(Bad Accents)两章在宏观层面上详尽讨论了那些不说社会主流语和那些听起来不像是说标准的主流语的人的相关社会问题。首先在第五章,作者通过追述历史、分析案例和考察美国的双语教学状况重点探讨了语言的同化问题。指出语言同化思想根源有三:1).它出于这样一种信念:语言上的统一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必要;2).它出于这样一种设想:若语言得以统一,将有助于社会差异的消除和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相互理解;3).它出于这样一种担心:语言多样化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和暴力冲突的发生。作者指出,在美国,由于上述根源,外来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曾一度受到丑化、打压,被看成是难以解决的问而不是应开发的资源。虽然近年来美国本土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保护,但“对外来语的认识至1917年罗斯福总统把语言称颂为民族统一的标志以来却似乎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作者强调,虽然人们在语言上有“融入”主流的需要,但语言多样性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接受。

在第六章,作者通过分析地域方言和美国黑人英语指出,它们都是具有自身语言规则的独特系统,或则如拉波夫所说的结构高度完善的体系,它们和标准英语一样在各自适宜的语境中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语言学上被认为是平等的。然而作者也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地位却并非平等,许多操地域、社会或民族方言的人和许多操外来语的人都感到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去更改他们的口音。也就是说,虽然主流意识对语言变异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主导观点仍主张它们向理想中的标准英语进行同化而不是主流话语与方言话语兼容。因此,作者在本章结尾再次强调:非标准的语言变体都是系统的而且在很多语境下都是有其独特社会作用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要分解民族文化或放弃教授主流语言的努力,相反它是通过认真对待方言变异,以期以一种更有效、更真诚、更现实的方式来教授和分析语言。

在第七章(Images and Engagement),作者首先对针对所谓拙劣语言的常见异议进行了重新回顾和梳理,接着对有关语言的几种主要意象进行了归纳,然后突出介绍了几个把现代语言学思想引进学校和社团,意在增进人们对不同语言变体的规则性和整体性了解的事例。在这一章中,作者明确建议语言政策的制定要以历史和调研为基础,摈弃过于简单化的语言优劣思维模式,在维护传统和促进创新中寻求制衡。

三、简评

纵观全书内容,我们发现,该书虽无意于著论立说,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该书却触及到了社会语言和语言社会中不容忽视的许多现实问题,如语言的优劣和雅俗、语言的变异和同化、语言的规范和创新、语言的平等与效力、语言的一体化和多样性,以及语言的意象和隐语表述等。应该说,内容触及面广,思想启迪性强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除此之外,本书作为作者多年来就语言中的许多佯谬现象殚精竭虑思考的凝结,还具有另外两大优点:一是全书的阐述是点面结合,且无论是抽象“面”上的语言思想探讨,还是具体“点”上语言现象分析,始终有一个统一的认知视角,即相对主义语言认知观;二是全书引证材料丰富翔实。书中的分析讨论基于英语,立足美国,理性阐述与感性实例相结合,从而使该书读起来既少了纯理说教式语言学书籍的晦涩,又少了玄奥例解式语言学书籍的乏味。因此,该书不仅对那些对社会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还是对那些在此领域不甚了解但对语言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不失为一本给人教益的诱人读物。

纵然如此,我们却对作者书中的个别说法心存疑虑。譬如作者第五章中关于美国“不存在遭受语言分裂主义威胁”的说法,我们认为在考虑到现今美国民族人口和移民趋势的情况下该说法显得有点令人费解。尽管他引用一位社会学家的话说:“通过对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讲英语和听懂英语是公民资格得以认可和获取经济成功的必需”,他却忽略了那些讲西班牙语人数较多的城市的具体情况。例如:迈阿密就是一个经济因素增强西班牙语活力的大都市,并且“操双语的职业人员的平均收入要超出那些单操英语职业人员将近7000美元”。Huntington也认为随着国内西班牙语影响的加深,美国将来很可能出现其它类似的城市情形,从而促使美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加速双元化。假如贝提斯特拉在驳斥美国英语正遭受来自西班牙语的威胁一说时,能够把当前这些鲜明趋势考虑在内的话,或许他的论述将会更加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杨光:《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中国语言文字网, 2004.7.26。

[2].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 .2。

[3].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1。

[4].戴庆夏:《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2。

[5]. Battistella, Edwin L. Bad Language: Are Some Words Better than Other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赵文超: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 下一篇:抗战时期防护团组织结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