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途径

时间:2022-07-12 03:13:43

教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05”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有: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缺少或忽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传授,易于表面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问题?问题。问题?……”的螺旋上升,以“这不是结束,是开始”等,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29

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究由来已久,随着2005新课程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阶段。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信息的高速发展和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以及价值观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出客观的要求。“05”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课程宣讲者和传播者。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反思和审查。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缺少或忽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教育教学过程,同样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有其逻辑和连贯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是教学体系向知识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的过程。“05”新课程方案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用了统一的教材,同时为教师配备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教材,可以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建构基本形成。但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对教材体系“权威”一味的服从,按部就班教材或教学大纲,有“不作为”亦或者“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之嫌,[1]原封不动的把教材体系当成教学体系的全部内容。一味相信权威,服从于权威,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身没有或者说不敢思考,把权威的教材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从而缺少或忽视教师个人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宣讲者和传播者的思索。

1.2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传授,易于表面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是正确的,但这不应该是一个终止阶段。这个过程不但包括教师传授知识,还应该有学生获取知识、把知识内化为信念和道德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成长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学过程的落脚点不能是表面的知识的传授,更深层次的是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内化为学生坚持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对课程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

2 教学反思的主要观点

2.1 教学反思立足于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重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不是对教学情境的简单回忆,而是深入探究教学决策和技术等各层面之中,借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这与“不动脑筋的遵循学习理论或缺乏分析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2]。教学反思之下,教师不是教材的复述者,权威之下的服从者。教师从教材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按照其自身对教材体系的理解,不断改进教师自己教学实践,成为真正的教学实践行动者。

2.2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

“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连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的运动”。[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强调反思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教学反思重于“思考”,更重于“改进”,是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手段等再认和重思,并伴有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3 教学反思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启示

3.1 “问题?问题。问题?……”

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这样一条路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前提之下,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不是机械地对教材或教学大纲或上级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服从,而是教师自身在遵照教材体系基础上构建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系。[4]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教学中,在教学反思支持之下,对其教学或教学相关活动积极、持续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3.2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呈现螺旋式上升式。教师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这不是课程教学反思的结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完成。“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周密、深入的思考,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5]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反思,解决问题之后加之思考,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循环又将开始、持续下去,不断获取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应该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反思,教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和其课程背后所隐含的信念、价值观等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教师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误区及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6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2001:3.

[4]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0):74.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3):44.

[6]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上一篇:《整式加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下一篇:函授生教学质量管理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