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地理试题信息的变换

时间:2022-07-12 02:46:54

例析地理试题信息的变换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其中,有些是直观表示的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有些是有效信息,又有些是干扰信息。尤其是命题者常常在试题的材料、题干、选项里变换信息,让不少考生在这样的题目上“犯晕”。因此,排除干扰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整合,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自如转换,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地理试题信息的变换能力,必须熟知命题者变换地理信息的几个常见“花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变换概念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地理事实的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属性的知识,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否对地理概念作出准确的理解是高考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高考地理试题为增强选项的迷惑性,命题者常常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即命题人将材料(包括图表、文字等)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例一】(2013高考新课标II卷)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读图,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解析】该题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材料给的是“迁移人口比重”信息,选项则偷换成了“迁移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首先在审题获取信息时,要发现到命题者这一“骗人伎俩”,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迁入(迁出)人口数量=迁入(迁出)人口比重×人口总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读图可知,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人口总量四川远多于贵州、广东远多于上海,故A、B项错误。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较低,安徽的经济水平低于天津,故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高于天津。

二、变换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的图例,此种图例只能靠平时记忆来掌握,也可能是设定的新图例,所以要因题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例二】(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判断这一主干知识。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图例变换:变传统的气温曲线为气温柱状图,变传统的降水柱状为降水曲线;二是数值变换:变传统坐标单位一致为单位不一,解题时如在某一方面粗心大意,思路不畅,就会导致解题失误。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气温――柱状图 降水――曲线图”错读为“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三、变换时间

地理环境要素有其空间分布规律,也有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空间差异表现为时间差异,时间差异实际上又是空间差异。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年份等信息。有的试题,材料里是“月份”,问题是“季节”,如下面例三;而有的试题,材料里是“季节”,问题是“月份”,如例四;还有的试题,材料里是“年”,问题却是“季”。诸如此类,如果不加甄别,极易出错。

【例三】(2013高考四川卷)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该图形式较为新颖,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但问题却悄无声息地换成了“季节”。 由图可知5-9月降水较少,12-2月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即冬季是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故选D。

【例四】(2012高考上海卷)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A.1月 B.2月 C.11月 D.12月

【解析】本题材料给的是某河流“春夏秋冬四季”径流分配状况,问题耍了一个花招,变成了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明确了这一点,再调动季节和对应的月份,上图中横坐标自左至右就可转换为12月、1月、2月、3 月――10月、11月,显而易见,该地河流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

【例五】(2010高考新课标卷)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解析】该题出错率很高,原因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试题里“时间”信息的“变换”。题干给的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设问却是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再结合降水量,确定该区域应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关键词是“夏季”,不管甲地是地中海气候还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都是干旱少雨,故答案为A。

四、变换数值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表,正确提取图表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图表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图表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者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例六】(2004年高考江苏卷)2004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 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 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 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 气温较低

【解析】该题给出的是两幅大家非常熟悉的图,不少考生只注意比较了两图降水柱的高低,而忽略了降水量纵坐标的数值不同,从而出现了误判。很多同学误选D,主要是没有看到两气候图纵坐标刻度不一样,只看到图中北京9月降水柱状比雅典8月降水柱状“低”,就认为北京9月降水比雅典8月降水少。脑海中有这样的思维定势:高、长就表示大、多,低、短就表示小、少。因此读坐标时必须看清坐标轴的单位,解读图像表格时不能忽视其中的定量信息。

五、变换范围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与空间范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理事象的空间范围分布、空间范围的演变等在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所以命题者也很注意空间范围信息的变换:有的在垂直方向上变换,有点在水平方向上变换;有的范围可能会变大,有的范围可能会变小。所以,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空间范围信息的变换。

【例七】 (2009年高考上海卷)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逆温定义以及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有定义可知逆温不是一种常态,对比四个选项,A符合题意。审题时注意“近地面逆温”而非整个对流层逆温,找出图中近地面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即可。

由上可见,地理试题信息变换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等,这类试题注重“原创”,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必须学会信息转换。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其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平时做题训练中要认真地加以审读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特别要注意审时间、审空间、审数值、审图例、审概念、审图中隐含条件等,从而提高答题正确率,为在高考中取得满意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拟态环境中的“万花筒”现象 下一篇:“推断式补写”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