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中的“万花筒”现象

时间:2022-10-09 12:19:24

拟态环境中的“万花筒”现象

摘 要:一般在涉及传播学的知识时,“大众传播”会作为一个重点,在描述信息经过拟态环境的环节时,只是简单介绍了信息由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的过程,并没有深入拟态环境内部。本文经过思考并收集资料,深入拟态环境内部,探索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现象,并用“万花筒”形象的比喻这种可能存在的现象,方便读者进行理解。

关键词:传播学 拟态环境 “万花筒”现象

一、文献回溯

(一)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就好像一个原始人坐在山洞里,他的后面有一把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山洞的墙上,原始人通过自己的影子知道了自己的轮廓,但是这个影子并不是原始人的本身。有学者称拟态环境为“似而非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二)拟态环境的作用

它可帮助大众传播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只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甚至带动整个客观环境的变化,人们透过信息来了解、感受环境,易在无意识中错把信息环境直接取代客观环境,因此现实环境不得不越来越信息化,而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三)拟态环境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拟态环境悄无声息地充斥着整个生活环境。柏拉图认为“形式”其实就是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如今被传递的信息也像是某种“形式”的投影,而不是本身,而大部分的受传者却感受不到,例如,名人在拍摄花絮视频后会有专人截取其最完美的信息并结构化,呈现给大众不再是客观真实的信息,而是完美的形象,其本质也体现了传播中存在拟态环境。

二、发现问题

(一)引发思考

我与几位同学报了为期两年的市级三小项目――“选秀节目中的传播及传播效果”的调查,在项目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位普通的选手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争议,使得资料收集时常面临模棱两可的情况,眼花缭乱的花边消息把一位草根选秀选手描述得时而神秘、时而离奇,于是我开始好奇这么多的争议从何而来呢?争议又为整个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什么呢?这种现象又是否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

(二)选秀节目调查

1.中国好声音

所谓人红是非多,《中国好声音》是获得赞扬和质疑最多的选秀节目,其中徐海星是深受争议的选手之一,她早年丧父的事迹博得了在场评委的同情,但随即又有媒体挖掘出了她在私生活中的各种照片,与镜头前清纯的形象相去甚远,这让大部分网友摸不着头脑。在调查过程中一些不热衷于选秀节目的受众更多听到了“中国好声音”以及“徐海星”这两个词,在一个拟态环境出现时如果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第二个拟态环境,有利于潜在受众的产生,而原本的潜在受众就会变成受众。

2.激情唱响

原本一档不温不火的选秀节目《激情唱响》因为爆出选手锺蒙修身份造假而成为热议话题。相关的视频片段中,锺蒙修衣衫褴褛、山东口音,但开口演唱时却技惊四座,评委羽凡甚至感动得落泪。随后,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锺蒙修根本不是什么养鸡农民,而是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另一位名叫钟蒙修的山东农民选手,以一曲《背叛》征服了包括评委、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但就在大家纷纷留言表达感动之时,这个打扮成“山东德州临邑八里庙一个小山村的养鸡农民”,却被“眼尖人”披露曾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六年前就开始参加各种选秀节目。

(三)提出“万花筒”现象存在

由选秀选手的各种争议和多重形象的事例得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真正意义上只传播出一条信息并且被所有受众接受没有异议的情况很少,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设想:传播媒介从现实环境中调取客观信息,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形成宏观拟态环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点强化以后向人们传递存在差异的信息,许多拟态环境纵横交错。就好比把不同媒介捆绑比做一个万花筒,当万花筒瞄准一件事物时,只要转一下万花筒即媒介切入信息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形状”就会被影响,使信息环境五彩缤纷,千变万化,从而产生多个拟态环境同时存在的情况。假设每个媒介只传播一条信息形成一个拟态环境,同一个事物透过不同的媒介,传递出的便不会仅有一种信息,而事实上媒介会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传播,这样呈现在大众面前关于同一个事物地信息就会有多种,信息的主体便会立体起来,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因此本文提出的“万花筒”现象存在的设想,其中“万花筒”的款式为无碎花片万花筒,即只有棱镜的万花筒,用这个比喻的手法,由选秀节目中出现的现象为例,把传播学拟态环境里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命名为“万花筒”现象,方便理解。

三、探索“万花筒现象”

(一)“万花筒”现象形成的猜测

客观环境中的信息通过大众传播进入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中后,根据每个事物的多面性,拟态环境中的传播者会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面传播出不同的信息,大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所谓不同的盲人摸象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同一个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媒介对信息同时传播,大众接受信息时会有各种感受。

拉扎斯菲尔德理论指出受众也是主动的,大众每天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会有选择性地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同的环境能够聚拢相对的人群,甚至能够受到不同人群的关注,促使媒介选择大众喜好或大众所希望看到的信息传播,出现多重拟态环境,“万花筒”现象就会形成。

(二)“万花筒”现象的实质

“万花筒”现象的实质是多重拟态环境纵横交错在整个社会信息体系当中。

1.信息相互交流

有时在多重拟态环境中的信息是互相交流的。在选秀节目中,选手被热炒后,各大媒体争相对其报道,经过一段时间,媒体为了吸引关注度不断挖掘新的信息,对同一个事物的切入点不同会影响受众的直观感受。如果一家媒体对一个选秀新人报道了基本信息后,突然爆出其私人的生活信息会有至少以下三个效果:(1)对这位选秀新人完全不了解的受众听闻其私人生活的状况后对其产生片面印象;(2)帮助对这位选秀新人有点印象的受众立体化其形象;(3)喜欢这位选秀新人的受众因此有了更多信息去挖掘。

上一篇:南屯矿电厂电袋复合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例析地理试题信息的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