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06 06:54:37

地理试题

地理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试题;命制;文艺气息;生活气息;人文气息

一道优秀的地理试题,至少是规范、科学而美观的,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效度,还应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导向功能。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命制的试题,应能保证内容的规范性;取材权威,考查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方法,并能体现时代和生活气息。

一、让地理试题蕴含文艺气息

文艺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活泼,有的还思想深刻,容易和学生群体形成共鸣。其中不乏蕴含大量地理知识的文艺作品,适当创设情境,可以变成富有情趣和思想的地理试题,能大大改变地理试题刻板的印象。

例1:(衢州市2015年高二质量检测)“我的城市,你的城市,都正当雨季……”这是香港已故殿堂级歌手黄家驹的歌曲《关心永远在》中的歌词,世界各地的歌迷都会在每年祭日6月30日举办歌会纪念。读图1回答第(1)~(2)题。

(1)图中举办纪念活动的城市符合歌词写意的数量是: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迈阿密(25°N,80°W)歌迷欲赴上海(30°N,121°E)参加规模更大的纪念活动,关于两地间沿理论最短航线飞行方向正确的是:

A.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B.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命题说明:歌曲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文艺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歌曲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经过提取加工,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起到很好的地理教育作用。借助歌词中雨季的表述,创设情境,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同时考查理论最短航线问题,让一道基础地理题变得饶有趣味。

答案:(1)C (2)B

例2:(2015年衢州二中高三期中测验)2015年我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小说中描述了距离太阳系4光年外的半人马星座存在“三体人”。而在2013年,经过长达36年的飞行,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现已被证实飞离了太阳系(如图2)。据此完成第(3)~(4)题。

(3)关于“三体人”星球,说法正确的是:

A.“三体人”星球属于河外星系

B.“三体人”星球不属于恒星天体系统

C.“三体人”与人类相距遥远,根本无法相互探测

D.若人类与“三体人”联系,收到回复最快需要约8年

(4)关于“旅行者1号”探测器,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人造天体 B.靠太阳能提供动力

C.依次经过木星和火星 D.目前已飞离银河系

命题说明:我国作家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小说中关于宇宙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很多情节都与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笔者创设相应地理情境,命制地理题,既考查地理知识,也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答案:(3)A (4)A

二、让地理试题充满生活气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仅限于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试题也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载体。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典型地理现象、有趣地理问题,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即是有意思的生活化地理试题。

例3:(衢州市2015年高二质量检测)欧洲阿尔卑斯山、俄罗斯高加索山、中国长白山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天然黄金水源地。长期以来,外国品牌垄断了我国高端水市场。近年,国内诸多饮用水品牌进军高端水市场。据此回答第(5)~(6)题。

(5)关于世界黄金水源地说法正确的是:

A.无污染,是人类未来主要水源地

B.阿尔卑斯山水源参与大西洋海陆间水循环

C.长白山垂直带谱最丰富

D.高加索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界处

(6)关于高端水生产分析正确的是:

A.高端水生产属于市场指向型

B.生产具有集聚和转移的现象

C.制约我国高端水生产的因素是技术

D.水源以及品牌对高端水生产至关重要

命题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饮用水品质要求逐渐提高。长期以来,外国品牌垄断了我国高端水市场,近几年“农夫山泉(玻璃瓶)”、“恒大冰泉”等国产高端饮用水加入高端水市场争夺,并取得很好的效益。高端矿泉水生产的区位条件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有必要通过考试让学生关注“新产业”。

答案:(5)A (6)D

例4:(衢州市2016年高三质量检测)藏红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主要药用部分是花丝。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西亚部分国家,我国藏红花90%产自上海崇明岛。藏红花的花朵从开放到凋谢大约只有两三个小时,需要及时人工采摘、剥丝和烘干,否则极易烂掉,失去价值。据此完成第(7)~(8)题。

(7)藏红花产量少的最可能原因是:

A.气候 B.土壤 C.交通 D.技术

(8)藏红花号称世界上最贵的药用植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药用部分产量极小 B.药用价值高,市场需要广

C.劳动力需求多,成本高 D.技术要求高,运输成本高

命题说明:2015年一则新闻“媒体曝不产藏红花,超九成藏红花产自上海崇明岛”。让公众着实吃了一惊,这在生活中看似稀松平常,想当然的事情,背后却有“惊天大秘密”,这些秘密正可从地理角度解读。从地理角度解读生活问题,可让学生获得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答案:(7)A (8)D

三、让地理试题富有人文气息

一道好题提供的信息应该简洁,与试题考查无关信息不应出现,这既是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同时也是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要求。但是,材料与题干若都是干巴的“有效信息”,甚至为迎合考点虚构“有效信息”,这样的试题往往也缺乏血肉。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试题应该有内涵和拓展延伸性,尤其是人文精神的传递。地理试题的人文气息首先体现在对地理环境的真实反映上,用人道精神关心地理环境,用科学精神思考人地和谐之道,最终达到关爱人类自己的思想境界。

例5:(衢州市2015年高二质量检测)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第(9)~(10)题。

材料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上游流量丰富,近年来上游地区密集建设了若干水坝。两河下游汇合形成的阿拉伯河,属于感潮河段,即河流流量和流速明显受海洋潮汐的影响。

材料二:巴格达东南部两河流域下游曾经淡水湖泊和沼泽广布,其间生活着称为“沼泽阿拉伯人”的伊拉克民族,他们用芦苇建筑房屋,不用木头和钉子,只需三天就可建好。20世o90年代萨达姆政府排水使沼泽面积锐减了90%。近年,新政府重新引两河向沼泽地注水,计划恢复沼泽,但是困难重重,新恢复的部分沼泽面临盐碱化的危机。

材料三:两河流域地形示意图(如图3)。

(9)比较两河水系特征的异同点,并简析阿拉伯河属于感潮河段的原因。

(10)说出巴格达东南部曾经沼泽广布的条件,并说明新恢复的沼泽面临盐碱化的原因。

(11)分析“沼泽阿拉伯人”建造芦苇屋居住的原因。

命题说明:说到伊拉克,人们很少关注到这个国家的另一面:悠久灿烂的文明。“伊拉克沼泽”是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中东版“威尼斯”,在萨达姆政权期间却由原本的“伊甸园”变成“人间地狱”,生活在其中的沼泽阿拉伯人的命运,令人悲痛。BBC纪录片《伊拉克沼泽的奇迹》正是讲述科学家们冒着战火,克服重重困难,试图修复和挽救这片曾经的绿色天堂。本题特意在材料二中保留了部分看上去“无效”的信息,意在揭示生态破坏的元凶,也试图引发学生对这片区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9)同:下游汇合形成阿拉伯河共同流入波斯湾;流向基本都是西北流向东南。异:底格里斯河流程短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支流多于幼发拉底河。感潮河段原因:河床泥沙淤积,地势低平;流量较小。(10)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来水量大。原因:上游水坝建设和生产生活取水量增加,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汛期缺乏流水冲刷;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累积。(11)沼泽地芦苇广泛生长,建造原料丰富;建造简单方便,成本低;气候高温干旱,降水少,芦苇屋通风透气,适合长时间居住。

地理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95-01

一 试卷呈现形式上的变化

1.试题结构及其变化

2013年文综地理试卷与前两年试卷相比,试题结构及题型大致相当,只是增加了选做题,考生可以从三道题中选择一道更有把握的题来做,这说明试卷在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基础上,稳中求新。注重考查学生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和梳理,也注重对学生学科间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另外,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大致相当,整个试卷没有偏题、怪题,难度适中。

2.试题内容变化

可以说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平时做的习题占用了老师和学生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但是依旧作为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已经弱化了这部分内容的考查。2013年地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考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二 试题特点分析

1.立足于基础知识,强化对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

重在考查能力,虽然题的难度不大,但要想得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本试题将所学知识点、方法及原理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能力立意的题目,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7题,考查降水量少的地区(地势平坦,位于山脉的背风坡);又如选择题9题,某地区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本试卷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主旨的命题思想。

2.以图例为基础,考查考生读图、识图、解图的能力

地理试题考查的图例是多种多样的,在第Ⅰ卷的四个模块中,有两个模块考查区域地形图,一幅是依据经纬网判断某地区年均气温分布图(6、7、8题),一幅是根据S市附近海域图(依据经纬网)回答问题(9、10、11题);第一个模块是一幅人口迁入迁出图,并依据图例回答相关问题(1、2题);只有第二个模块没有图例,主要考查地膜与农业的关系(3、4、5题)。由此可以看出,第Ⅰ卷中有一半的试题是考查区域地形图。

在第Ⅱ卷中,一共四幅图,其中两幅图是关于等值线图,其中一幅是经纬网与等高线相结合,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以及H县城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另外一幅是关于神农架周围地形等高线图(经纬网)。

在第Ⅱ卷必答题中,一幅是树木与地下水位图(37题);选答题是关于太湖及其周围5个泉的示意图;只有43题考查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没有图例。

通过以上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读图、识图、解图的能力,并依据图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区域图与等值线图的识图训练,以提高考生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对今后备考的建议

1.以书本为载体,重基础,并强化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比如第Ⅱ卷37题(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这道题以降水条件来回答,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此题变相考查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这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过程中要依据大纲教材,夯实基础,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并用联系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其他相关知识点,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贯通,并强化对试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2.强化读图、识图、解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载体,重视区域地图识读的训练及了解空间定位,今年的地理试题考查了区域图,这要求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如南北回归线、(90°E、30°N)是哪一地区、40°N经过哪一地区以及台湾岛的经纬线、四川盆地的经纬线以及赤道、0°经线等等,还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比如三大阶梯、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秦岭—淮河等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另外还要重点掌握中国各地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降水、气候、土壤、植被、河流、湖泊等。

3.要把地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学以致用

实施案例教学,使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高考试题越来越趋向于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要立足于教材里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将其落实在实际的地理区域上。比如沙漠化原因,要根据所在区域具体分析,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依据考题信息具体分析。

此外,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使考生对待问题在基于传统的思考模式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术语的理解,在本套地理试题第Ⅱ卷36题(3)中有了充分的体现,两种观点,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得分。考生不仅要学习地理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考生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地理试题范文第3篇

1.找准时事地理热点与考查内容的衔接点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时事地理热点材料为原创地理试题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有机结合时事地理热点素材命制试题,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与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相一致;又能考查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突出对学生服务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观市面上多如牛毛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不难看出,许多试题背景材料与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为了时事而时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试题给出的材料,往往与答题没有多大关联;试题创设的情景,与试题设问联系不紧密,甚至没有联系。命制这样的试题,其有效性自然就大打折扣。因此巧用时事地理热点材料,找到与所考查内容的衔接点,是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关键。如非选择题第30题(1)、(4)小题。

【例1】30.图1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第16 届亚运会在图中A城市举行,该城市名称是

(4)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首次成为人口总数最多的省份,这主要是因为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影响其人口迁入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1)广州 (4)经济

2.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

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素材是地理原创试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命制试题,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很多命题者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努力创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但是有时创设的情境失真,不合情理;或者设置的问题脱离日常生活。只有真正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选择题第16、19题。

【例2】16.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许多垃圾桶是牛奶包装盒做成的。这有利于减少:

A.废气污染 B.废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D

19.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将于2013年建成,天然气将最终到达广西南宁。有关该工程对南宁居民生活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更多的家庭用上天然气 B.减少了用煤家庭的数量

C.使空气污染加重 D.使城市更加干净

答案:C

3.巧用乡土地理素材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土地理素材丰富多样,巧用本地素材便于创新设计试题。结合教材的主干知识,适当引入湖南本土的地理素材,如家乡的地质、地貌特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独特的风俗民情、灵秀的山川、著名的物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等,使地理试卷显得“湘”味十足,引导学生关注湖南建设,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湖湘人文素养。如选择题第4题,就巧妙引用了“2010年10月18日,在湖南省古丈县,举行寒武系古丈阶层型揭牌仪式”这一乡土地理素材。

【例3】4.地质专家考察我省“古丈金钉子”地层剖面时,在一套完整的灰岩地层中发现了“球接子三叶虫”化石。请问上述灰岩属于: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侵入岩

答案:C

4.挖掘诗词、歌曲等材料中的地理信息

众多的诗词、歌曲等材料中有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原创地理试题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些素材文字优美,富有情感色彩,能很好地叩击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学生的情绪。挖掘诗词、歌曲等材料中的地理信息,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解答地理试题,无疑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如选择题第7~8题,通过分析诗句中对地理事物的描写,考查地理特征。

【例4】诗句“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据此完成7~8题。

7.橘子洲主要是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8.湖南省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B、B

5.充分发挥地图承载地理信息的优势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一些命题人员在命制读图题时,喜欢采用地理简图,即去掉地图中的注记,只是在图中标示一些数字或字母,要求考生写出其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然而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地理简图并不多见,人们常用的地图大多数是有地理注记的,承载有大量的地理信息。可见,这种试题与人们生活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命题者应尽可能采用人们常用的地图,要求考生按照各类图像的判读步骤,利用各种判读技巧,获取图像信息,读图分析、解答问题。将其作为考查学生地理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引导教师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如选择题第5题,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岩层的新老关系,获取与背斜、向斜有关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例5】图2为热带某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图中地层向上隆起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答案:A

6.引入地理数据和数据表格

地理数据表格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以地理数据表格为载体命制地理试题,不仅有利于引导教师加强数据分析能力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培养其通过分析数据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这类试题不仅是学业水平考试,同时也是高考重要题型之一。

地理数据是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其中蕴含的地理信息也是变化而鲜活的。引入地理数据和数据表格作为命题素材时,为避免与其它试题雷同,可以采取变换其中部分或全部数据的做法。如选择题第11~12题,没有使用俄罗斯近几年的数据,而是1995年的数据。

【例6】表1是俄罗斯 1995年 7月人口统计结果,读表完成 11~12题。

表1

11.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高―高”模式 B.“高―高―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12.俄罗斯采取各种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如每生育一个孩于可获得1万美元的政府补贴),从而使得2009年的人口出生率呈现1995年来首次出现增长。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A.人口政策 B.婚俗习惯

C.晚婚晚育 D.

答案:D、A

7.创设综合性强、跨教材章节多的试题

综合性强的试题不容易与他人资料中的试题雷同,是原创试题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征之一,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各内部之间以及两者之间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不提高试题难度的前提下,命制跨教材章节较多的试题,考查地理区域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非选择题第28题。

【例7】28.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材料二:日本福岛核电站先后向太平洋排放上万吨的“低放射性污水”。日方称,这些污水随洋流扩散,可很快被海水稀释到无害程度,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

材料三:图3和图4。

(1)地震属于 (气象、地质、生物)灾害,是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

(2)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处于 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处。

(3)北海道渔场的形成与图中A、B洋流有密切关系,A洋流属于 (暖、寒)流。

(4)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铀矿属于 (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

(5)“低放射性污水”流入海洋后,洋流对它有什么作用?

(6)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利用飞机迅速获取灾情影像,最主要采用了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地球)。

答案:(1)地质 内(2)亚欧 太平洋(可以互换)(3)暖 (4)非可再生(5)扩散、净化、稀释等(6)遥感技术

作者单位:1.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地理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试卷;设计与命题;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0-1

地理学科知识点多、图表多,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要出好一份好的地理试卷,确实很不容易,它的设计与命题的要求很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突出基础,体现课改理念

地理试题设计要以地理课程主干知识为基础,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地理思维方法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多角度地考查地理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把相关知识进行重组、迁移,挖掘其内在的联系,要求学生根据设问,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现场学习,解决问题,有效评价不同层次的地理能力和思维水平,体现新课改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阅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综合题时,往往是挂一漏万,很难做到答题的全面。比如,请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分析,好多学生不知道“自然”或“经济”究竟有哪些内容,这就表明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型还不够成熟。再如,“请谈谈北冰洋竞争日益激烈的缘由”,很多学生就只知道“资源”一个方面,思维非常狭隘。这里表面上涉及到的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的习惯问题,而实际上正反映了学生的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脆弱不堪,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多少就写多少。从学生的答题中出现的错误,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基础知识的匮乏。所以在地理学科测试的命题时,就必须多进行这些知识的训练,训练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掌握了。我认为一份好的地理试卷要有70%的基础题,学生只有基础题训练多了,才能解决相对难度较大的联系实际的现实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得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得到培养。

二、重视图表,凸显学科特色

图表是地理试卷中常见的载体,图表的判读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地理图表有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图表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进行判断、计算、理论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归纳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揭示其空间变化、空间运动的规律,反应了学生应具备的地理素养,凸显了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命地理图表题时,教师要出一些难度较低的,只要学生认真读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就可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而得分的题目,也要出一些难度稍大点的,从图表中读取信息后还需结合地理基础知识才能做对的题目,这种题目能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强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练习,构建心理地图是一个高中生学好地理的必要素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图表题的训练。一份好的地理试卷,图表题的分值要占到80%以上,图表一般也在20幅以上。地理学科离开了图,就不能称之为地理。学生也只有掌握了读图和析图的能力,也才能算是学好了地理。

三、关注生活,注重联系实际

关注新问题、关注热点问题是地理学科的命题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新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收集,在命题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经济文化建设、全球发展态势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形成新的理念,来判断、分析、阐释、评价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现实存在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探讨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提出创新的见解。当然热点问题很多,而且变化较快,教师要因时而变。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不变的重点、重要问题,如重点自然灾害、重要工程建设、国际矛盾与冲突、重要活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与新课程地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从试卷的设计来看,要处处透露着生活、生产的气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非常有实用性,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题目的设计都要有具体生活和生产背景,这就体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杜绝死读书的现象的要求。当然,所有的生活、生产场景都仅是命题者的切入口,是表面的“虚像”,学生一定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体现出地理学习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四、多人组卷,发挥集体智慧

地理试题范文第5篇

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历年的高考试题多以“提供图文材料紧扣问题的要求审题并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作出判断或组织答案或在提取的信息和调用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有必要精选试题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提高“提取、解读地理信息” 的能力。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所以,审题时要特别关注以下5个方面:

1.图文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时空分布、时空联系)

2.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明确答题语言组织要求)

3.设问中的指向(限定词,设问中已给定答题的角度)

4.图表名称、图例;统计图的单位、刻度;地图中事物、位置、对比信息;表中对比;统计图中“量”及其变化的 解读;统计图中曲线形态变化,分段对比的节点等

5.新概念含义的解读(考查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地理信息的类型

1.根据显示方式不同,地理试题中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一)咬文嚼字

(2012正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对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春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春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又如:“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是我国哪一地区居住景观的写照

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题中信息:“车马”,显示为北方地区,排除C、D;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与“山腰住”不符;得出黄土高原,事实上是黄土高原的窑洞。

(二)细看地图

常见地图中的信息有等高线、 等温线 、 等降雪天数线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河流水系图、交通线走向、车速的变化、湖泊轮廓的变化、降水的突变等。

(三)文表、图文结合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的原因。______。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_______。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

显性信息:经纬度位置;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出西北部地势高、尼罗河谷地的地势最低;石油等矿产资源与城镇的分布概况;公路与铁路的延展走势;甲、乙两地气温与降水的月分配数值等。

隐性信息:城镇分布与海岸线、石油分布与公路等关系;图示区域30°N以北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以南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该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光热资源,而制约性因素是水源,等等。

地理试题范文第6篇

一、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特点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卷结构比较稳定,地理试题组卷与题型的基本模式已形成。地理试题分选择题与综合题(非选择题)两个题型模块,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有图像配置(如图)。选择题是以目题组形式呈现,一个主题图像下设置与拖带多个问题;综合题中的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和学科间综合题各提供一幅或多幅图像,来建构“能力立意”下的区一体化地理试题。

要正确地解答地理试题,就必须准确地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地理试题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数字信息等。高考地理试题信息构成与相关内容的联系如下图: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出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括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数字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的信息。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片等。如地图类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这些信息也常被称之为图形的基础语言。经多年研究发现,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内容简洁,信息提取比较容易;图像信息类型多,提供的信息直观形象,变异快,信息量大,十分适合考查地理能力,并成为提高地理成绩的“瓶颈”,因此获取地理图像信息十分重要。纵观近几年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图像和所承载的信息看,具有以下特点:1、图像信息为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并以教材之外的图表和处理后的图像为主;2、图像取材基于地理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服务、服从于合理的假设、推理的能力考核目标;3、类型多样,创设试题情境,简练并突出主题,便于阅读;4、图文、图图组合,使题目信息综合性、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

二、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获取方法

解读地理试题图像等信息,有效提取分析处理信息,完成准确作答,有必要了解高考地理试题的构成。如上表。在了解了地理试题的构成后,具体解题时,要按下列步骤进行:

1、看到了什么?将图示内容全面浏览一遍,可在草纸上将看到的地理事物列出;

2、题目在问什么?看到的地理图像与题目的设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想到了什么?看到的和想到的建立联系,信息梳理、归类,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整合信息,确定思路,明确设问要求。

4、所问作答,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提取到的图像信息等信息合理地转化与使用。

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获取过程基本为“三步曲”: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揭示地理内涵。

1、认真审视试题,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更要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

2、分析处理信息,有效提取:通常由题目问题要求人手探寻。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地理信息,或是虽未直接与问题相关,但由其进一步推导出的第二级乃至第三级的与题目问题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均为有效信息。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就把握了解题关键,就有了开启解题之门的“金钥匙”。

3、揭示地理内涵,解决问题:首先要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的信息价值,然后分析、归纳出有效信息之间、有效信息与题目问题之间的联系,最后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则解题自然水到渠成。

地理试题范文第7篇

人文地理试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城市、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图表为支撑,考查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图表、数据解题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人文地理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人文地理试题常以微观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或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2.综合性

地理学研究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中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球表面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着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故人文地理试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3.探索性

地理学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学习地理是奔着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去的,作为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的人文地理试题必然具有探索性的特征。

4.开放性

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家国情怀,拓展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地理实践能力,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放的人文地理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是否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科学合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人文地理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二、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

1.科学建模

人文地理学虽然知识点多、散,但人文地理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可以通过建模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我们在学习鲁尔工业区时,要详细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类型、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兴起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整理出一套有关鲁尔工业区的模型。我们还要将鲁尔工业区模型进行补充、修正,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工业区模型。我们还可针对某类试题,建立答题模型。一个完整的答题模型包括四部分:标题、适用条件、答题要点、备注。

2.精准套模(套用模型),巧妙用模、验模

完成各类问题的建模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要想在人文地理试题上获得高分还得精准地分析背景材料和巧妙地运用模型。

一道人文地理试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图形、设问三部分组成。在做题时,我们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6年高考江苏省地理试卷第28题第(1)题为例(试题略),简述套模、用模方法。

第一步,粗读材料、细审设问。拿到试题时,要快速、粗略地浏览所给材料和图形,知道材料和图形描述的是攀枝花城市转型的地理现象。然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每一个设问,从设问中剥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思考可套用的模型。第(1)题设问有两个。一个是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钢城”顾名思义攀枝花的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中心,故可将设问归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另一个是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中没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该设问可以归为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第二步,依据模型要点细嚼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根据第一步对第(1)题设问的分析可知,本题要用到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要点为位置、交通、市场、能源、钢铁原料、水源、科技、劳动力、政策、产业基础等。第二个模型要点为产业结构单一、钢铁过剩、资源短缺、煤炭地位下降、技术冲击、环境问题突出、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

第三步,整理答题要点,并作修订检查。在整理语言要点时,要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用针对性和专业性强、逻辑性和层次性分明、条理清晰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要点间要相互补充,以形成完整的答案。

第四步,书写答案。要求字迹清楚,分点作答。

以上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实际上就是通过细审设问来套模,第二、三步就是用模、验模的过程。

地理试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卷;特点;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33-02

本文采用2007-2011年这5年的试卷进行分析,旨在把握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变化特点,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试题综合分析

200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全国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其中这五年的第Ⅰ卷的1-11题为地理题,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分值为56分。2007年(全国卷Ⅰ)的第Ⅱ卷的36题、37题、40题的(3)和(4)题为地理题。2008年(全国卷Ⅰ)的第Ⅱ卷的36题、39题的(1)和(3)为地理题。2009年(全国卷Ⅰ)的第Ⅱ卷的36题、39题的(3)和(4)为地理题。2010年(全国卷Ⅰ)的第Ⅱ卷的36题、39题的(2)和(3)为地理题。2011年(全国卷Ⅰ)的第Ⅱ卷的36题、39题的(2)、(3)为地理题。我国高考自从采用了综合试卷后,地理考试试题也不在注重知识点的覆盖率。一般情况下,选择题是以组合体的形式出现,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小,但是却对能力的考查较为看重。地理高考选择题分为读文选择题和读图选择题。而读图选择题的运用逐年提高,说明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我们也可以从以上五年的试题情况看出,选择题的数量基本不变是11个,而非选择题部分,从2007年得两道大题加一道政史地的综合,逐渐变为一道大题和一道综合,也就是说这种出题形式近几年来说是不会再有太大的变化了。

1.试题的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分析。高中地理课本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选修这几块的内容。必修一涉及的是自然地理知识,必修二为人文知识,必修三为区域自然地理,选修是一些比较热的话题。在这几块内容中,比较难理解,最容易失分的地方是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而在我们的考试题中,一般情况下,所考的知识点一般自然地理分数所占的比重较大。(详见表1)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这5年的考题所考核了的知识点有:地球与地图、地球运动、地方时的计算、晨昏线的判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运动、气候、洋流、气压带风带、河流、地形与地势、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区域、自然灾害。其中气候这一块的内容,每年所占的比重较大。(详见表2)

2.图表题目数量分析。2007-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中,一般有地理题13-14道,在这五套试卷中,图表题占到100%的试卷有3套,占60%,即每道题中都有图表;图表题中占到85%的是2010年这套试题;图表题中占到79%的是2007年试题。因此,近5年的高考试题中,图表题的数量大,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详见表3)

3.地理试题的特点分析。试题分析结果表明,地理高考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且试题重点考查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同时注重考查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结合、读图能力以及运用图表给出的信息的能力。具体特点如下。①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就地理学科的特点而言,自然地理一般比人文地理更难学习掌握。而自然地理一般有三个难点,第一是地球运动,涉及到天文学等内容,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第二是气候。气候的成因纷繁复杂、原理性较强,而且变化莫测,空间差异大。如果结合经纬线等出题的话会较难。第三是洋流。寒暖流的形成机制与气候的形成机制密切先关,洋流分布也比较复杂。在很长时期内,地理试题中的难点都喜欢围绕这三个知识点做文章。②图表题的数量较大,且趋于稳定,图表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原因是由于地理这一学科作为空间科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图表题的出现,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对学生所学知识水平的检测途径。图表题的兼容性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保证试题内容和知识总量增加,尽可能满足覆盖到教材的每一章的基本要求所必然选择的一种方式。所以,图表题已作为地理试题的基本考查方式,且趋势有所增加。③高考命题的立意已经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近些年来的地理试题考查的内容都为基础知识,但是又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考查的不光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以举一反三。

二、基于试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1.变传授式教学为探究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高考从考查知识跨域到以考查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学习观念,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注重绘图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空间思维,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尽量使学生会画地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学习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从图这一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理试题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考试题 分析 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99-02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我有幸第三次参加了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的阅卷工作。结合自己连续三年的高考阅卷亲身经历,本人认为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部分与2012年和2011年相比,总体上变化不大,基本上体现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从整体来说,2013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做简要分析,并谈谈对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 2013年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13年高考大幕已落下,认真研读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整体呈现十分强调基础、主干和能力的特点,题型稳定,与去年相比差距不大,总体感觉试卷难度在比2012年略有上升的基础上依然保持适中,命题不拘泥于教材,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本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命题意图的分析

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路。从考查目标和要求上看,客观题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主观题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体现。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考查内容的分析

客观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和定位、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化及分布、等压线天气形势图的判读;主观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特别是气温的因素及天气特征的描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渔业生产的相互影响;选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三沙市旅游的特性及问题;中国江南丘陵洪灾的成因及措施,中国某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潜在危害及措施等学科主干知识。而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连续多年没有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地球运动会从高考试题中永久消失,只是为了降低难度,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策略,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忽视。

3.试题形式的分析

从考题的呈现方式上看,强调图像信息的判读与运用,

文综地理部分共出现10个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重视区域图、等值线图,全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2012年的试题,从考题的比重上看,自然地理的比重上升,人文地理侧重人口和特色农业的考查。区域定位在选择题里难度较大,而非选择题中难度较小,但试题中区域图却有八幅,所以区域定位仍不能忽视。从考题的设问方式看,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如36题的第3问。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4.成功之处

第一,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确保了命题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查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没有偏题和怪题。

第二,试题难易适中,区分度较好,符合高考的选拔性。

第三,试题体现出探究性(第36题第3问)、应用性(43~44题的第2问都出现了措施类设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四,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干旱的原因、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工业集聚、等值线问题、文化遗产问题、飓风和地震、城市水源问题等。

第五,试题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试题所占分值较多。

第六,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得到明显体现。关注地理现实问题和热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根据三沙市的地理特点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2013年文综地理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学科特点鲜明,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试题设问独特新颖,注重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二 2014年文综地理备考建议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2.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要加强中国各国土整治区域、周边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地理的学习。对这些地区:一要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区域轮廓图、地势剖面图、特征事物)等,熟记重要的经线、纬线经过的沿线地区和重要的国家,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能进行左邻右舍地理事象的空间推断,形成空间逻辑能力;二要把重点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转变为等值线(地形、温度、降水)图进行判读训练;三要加强地理位置的有关应用,推断和概括区域特征,如水文、气候、地形、经济、人文状况等。

3.以地理考纲为指导,加强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三的地理能力训练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并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找出与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关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第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要加强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和答题规范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学科语言正确的解读地理图表,辩证地考察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地理表述,准确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要加强概念教学,在地理问题的论证过程中使学生审题、答题伊始就能明确题目的意图,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应当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在论证过程中,能够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将更会体现出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吕凤秀.基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地理备考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2(9)

[2]陈刚.高三地理复习应考中充分发挥地图功能[J].地理教育,2013(2)

地理试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理试题创新;改编题;模仿题;原创题

一、创新地理试题的主要意义

能够设计命制创新试题,有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习考试说明和指导意见;有助于地理知识、地理教材结构等主干知识点的结构构建;有助于熟练掌握word、Photoshop等绘图软件;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师专业素养,成为学者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二、试题创新的主要前期工作

1.熟悉创新试题所在试卷的定位 包括熟悉试卷的命题范围和结构,考试大纲及指导意见对本命题分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各章节所占大致的分值,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指定区分度和难度,列出试题的双向细目表等工作。

2.试题创新素材的搜集 创新素材的搜集工作是地理试题创新的重中之重,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理命题素材来源广泛,包括来自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地理(乡土地理、当地最新发生的和地理相关的素材等)、各专业期刊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资源科学》、《地理学报》等)、电视报道(CCTV2,CCTV9,世界地理频道》等)、专业网站(“黄河水利网”、“振兴东北网”、“中国天气网”等)、最新时事新闻和统计成果(相关政府机构统计部门公报)、各学术型平台(“百度学术”、“知网”、“道客巴巴”等)、地理相关论坛(“台风论坛”、“上帝之眼论坛”等),因此只要平时用心搜集,创新试题的素材还是很丰富的。但在素材的选用上要注意所选素材要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连,符合考试指导意见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为了追求新颖和特色,出现偏、怪素材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

3.相关优秀试题的搜集 全国各地名校和大型区域联考的试题多为命题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老师和命题专家命制,试题的科学性、严谨性、原创度均较高,凝聚了众多优秀地理命题人员的研究成果。对这类质量较高的试题进行搜集要形成常态化,做到分时间(2016年、2017年等)、分区域(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分年级(高一、高二等)、分模块(必修1、必修2等)搜集。通过对众多高质量试卷试题的研究,挖掘相关试卷和优秀试题命题的立意和亮点,学以致用,可为我们创新试题提供大量图片和文字素材,为模仿和改编试题供应了必不可少的养分,在不断地模仿中,自己的命题和研究水平也水涨船高。

4.扎实的命题基本功 命制高质量的试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命题体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扎实的命题基本功主要表现在:①绘图制图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种或以上软件制图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能熟练利用制图软件制图是创新地理试题的必备素养。对于初学者,推荐word制图,易于掌握,使用熟练后制图速度也较快。②效度掌控能力:对试题的研究,试题命制的目的、范围、题量、结构、难度、科学性和严谨性等,是否符合整套试卷的要求。③团队协作能力: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难免会出现纰漏,一套创新卷完成后,需要与其他命题经验丰富的老师取长补短、优化思维、修正材料和答案,从而使试题趋于完美。

三、试题创新的主要途径

根据地理学科试题特点,试题创新可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途径:

1.改编题 改编是利用储备的试题图文材料基本不变,通过改变设问的方式来创新试题的一种方法。改编试题可以通过图表材料形式的互换,设问改编考查知识点,设问改编考查区域,综合题和选择题互换等方式。

在对某一个题目进行改编时,可从以下反问角度思考材料可改编的方向:材料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没有考到?可不可以增加或者修改材料和内容?图文能否经过加工使其转换面目?设问如何修改更能满足试卷整体的需要、更能有亮点出现?

【2016年4月浙江选考试题25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答案:A

【改编题目】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图,读图完成1―2题。

1. ①、②两地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位置 B.海拔高度 C.纬度位置 D.洋流

2.杭州市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③地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答案:1.B 2.C

点评:改编题目基本上保留了原图的信息,删去了具体的气候类型的名称,所考查的内容实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均为考查非洲中南部地区气候区的分布及成因。只是设问方式和考查区域有所区别。通过这种改编试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对“同课异构”类试题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模仿题

模仿题是指从当前的地理题目当中得到创作灵感,通过变化区域或者变化地理事物来重新组织材料进行命题的一种试题创新方式。与改变题相比,模仿题目创作难度更大。

在对一个题目进行模仿创新时,需要从以下角度来考虑模仿方式:根据现有时间或地区材料和图文,我能不能找到其他地区的或时间段相类似的图文材料?如果有非常好的模仿材料但图片非常模糊难以制作怎么办?材料能否更改形式或表示方法更能提现新颖性?在模仿命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问题我注意了没有?

仍以【2016年浙江选考试题25题】为例,该题目可模仿为:

1.下图中同一阴影区域气候类型相同,而不同的阴影区域气候类型也有可能相同。由图中信息可知

A. ①③气候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B.②⑦气候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C. ④⑤气候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D.⑤⑥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答案:A

点评:此题为【2016年浙江选考试题25题】的模仿题目,改编题目材料基本不变,而模仿题目考查区域由非洲变为了南美洲,考查内容和知识点基本没有变化。此题隐藏了气候类型的名称信息,并且图中同一气候类型在不同区域表示的阴影形状不同,相对于母题难度要大,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更高。并且还可以通过该图命制南美洲地区关于气候特征及成因、洋流、水循环等题目。通过这种模仿题目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地理学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6年10月浙江选考试题20、21题】下表为2014年全及四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完成20、21题。

稻谷 玉米 大豆 油菜籽

全国 3031.0 3712.3 917.9 758.8

黑龙江 320.6 544.0 262.2 0

吉林 74.6 360.7 33.2 0

河南 65.0 328.4 45.4 0.5

湖南 412.1 34.6 17.0 129.8

20.从全国看,表中四省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油菜籽 B.大豆 C.玉米 D.稻谷

21.黑龙江和吉林油菜籽播种面积为0,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市场 D.交通

答案:20.B 21.A

【模仿题】

读我国黑龙江省1985年与2000年某农作物在当地农作物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农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玉米 C.甜菜 D.小麦

2.图示区域是该农作物同纬度地区种植的最北界线,主要得益于( )

A.科技培育良种 B.暖流增温增湿

C.夏季水热条件优越 D.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1.A 2.C

点评:此题创作的灵感来自表格中的黑龙江的稻谷种植面积,通过表格可以看到:黑龙江稻谷种植面积在全国位居前列,而十几年前黑龙江稻谷在我国地位还是较低。结合这一地理背景,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黑龙江省1985年和2000年稻谷在当地农作物的比重变化图,用word画图工具绘图,根据材料设问完成了该题目的创新。模仿后的题目相对于原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形式上接近创新试题的最高境界――原创题了。

3:原创题

原创题主要指教师结合生活情境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图文素材,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结合考纲和命卷需要,创造性地命制地理试题。原创试题的命制难度要明显大于改编和模仿地理试题,是地理创新试题的最高境界。前文中已经提到,适合地理学科命制原创试题的素材很多,关键是如何组织命题材料进行试题命制,使试题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创试题命制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材料选取、设问、难度是否符合相关试卷的要求?有没有超纲、超范围?材料是否言简意赅,有无科学性问题?图表是否清晰易制作?辛苦命制的试题如果评价不高,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原创试题举例:

下面为以《中国国家地理》一则报道为创作灵感,命制的符合浙江省选考地理加试题的原创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夏菜又称冷凉蔬菜或错季蔬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25℃,因多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上,因此被称作高原夏菜。

榆中县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在外乡人眼里总是和贫瘠、荒凉联系在一起,但凭借其西北高原干冷的气候条件,在高海拔地区生产优质的高原夏菜,2015年榆中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4万亩,蔬菜总产值达14亿元。榆中县通过“农户+合作社+经销商+冷链(冷库)+信息平台+品牌+推介”为一体的模式,依托国家鲜活农产品公路“绿色免费通道”,蔬菜产品销往杭州、广州、深圳等40个南方沿海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左图为榆中县周边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兰州市和榆中县6-8月降水量和海拔比较图。

材料二: 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兰州城区,市区南北群山怀抱,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谷”带状盆地地形特征,兰州市与榆中县距离虽然很近,但两地区冬季空气污染程度差异很大。

(1)指出榆中县蔬菜运往我国南方地区最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2)分析榆中县发展高原夏菜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我国南方地区酷暑季节蔬菜供应较为紧缺的原因。

(4)兰州市冬季空气污染程度要____(重于/轻于)榆中县,说明判断原因。

答案:(1)交通运输方式:高速公路 原因:行驶速度较快,效率高;机动灵活,可以从蔬菜基地直接到达消费市场;“绿色通道”的政策优势,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2)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夏季气候干冷,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相对较丰富,利于高原夏菜的生长;空气清新,病虫害少,蔬菜品质好;濒临黄河,灌溉条件较好。

(3)酷暑季节南方气候炎热,蔬菜生长受到气温的抑制;受台风和暴雨影响较大,南方本地蔬菜供应严重不足。

(4)重于理由:兰州地处河谷地区,对流较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兰州城区内人口和工业集中,排放污染物多,冬季集中燃煤取暖加剧污染程度。

点评:材料背景主要来自于2016年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菜南运―兰州高原夏菜下南国”,该文讲述了每年夏季,当高温笼罩着南方城市时,来自兰州高原(榆中县)的高原夏菜源源不断的运往南方市场的故事。本题主要考查的必考要求中的农业区位条件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加试要求中的大气污染等知识点。符合我省新课改考试试题的命题风格。地图绘制采用百度搜索榆中县的行政交通图,然后用word绘制而成,主要考察了学生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能力要求较高。

创新试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磨练、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命题水平和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北菜南运---兰州高原夏菜下南国,《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第8期。

[3]高中新课程地理高考试题命题趋势研究,网络转载。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