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简析(全国大纲卷)

时间:2022-09-18 02:26:01

高考地理试题简析(全国大纲卷)

2012年的高考已经落幕,分析全国大纲卷文综地理试题可以发现,今年的题型结构与去年相同,试卷难度适中,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想。其特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图像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几乎所有试题都需要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分析有关问题,即使没有图象资料的第6—7题也是“无图考图”,需要进行区域定位。而且所呈现的地理图像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主要有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全卷图文并茂,地理图像的设计都非常新颖,考查问题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学科特色鲜明。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年的文综试卷的综合题中也有充分体现,第36、39题的设问都很开放,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36题的4个小题都属简答题或分析题,试题赋分多,答案开放性强,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用全面、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三、主干知识不回避:试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求章节的高覆盖度(率)。但主干知识并未回避,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图知识、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主干知识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如第1—2题,考查的是能源方面的问题;第6—7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意义;第8—9题则是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第36题考查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既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两者都不能偏废,但是“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所以笔者以为“知识诚可贵,能力价更高”。要把体现地理学基本面貌和主体结构的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五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五大基本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始终做为教学和备考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进行突破。二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关系,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要据教学大纲培养地理基本素养,复习备考要依考试大纲强化地理综合能力。三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不能成为教学和备考的唯一依据,所以,教学也好,备考也好,都必须依据考纲,千万不能抱着课本打滚。四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的关系。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把初中地理的区域作为背景和案例,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

上一篇: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及启示(福建卷) 下一篇:高考新课标卷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