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评析

时间:2022-09-02 04:32:19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评析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年高考试题都非常注重对区域地理相关内容的考查,并且主要从区域特征、区域发展、区域差异以及区际联系等方面来考查学生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以及比较的能力。本文以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评析高考区域地理试题。

一、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构成,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等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区域特征时,要注意某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

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

水域滩涂未利

用地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2008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经纬网图为依托,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发展。前两个小题以及第3小题的前半部分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具体考查内容是地形、水文两个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分析以及图示区域土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第3小题后半部分和第4小题考查区域发展问题,这里不作分析。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区域图(结合经纬线)以及区域等高线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区域地理特征(地形、水文)以及分析其成因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分析河流下游(河口)地区堆积作用强烈(多沙洲)的能力。第3小题前半部分考查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归纳、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地点:中国东部某区域。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河流――长江。由经纬网可以判断图示区域是长江入海口。

等高线: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反映了地形的高低及坡度陡缓。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此区域地势为南高北低,也可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形。

图表:1991年和2008年用地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直接读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3)审问题。问题包括: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点。一个区域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有无特殊的地貌等几个方面。地势包括海拔高低(是确定地形类型的依据)、倾斜状况和起伏状况等。地形类型构成从是复杂多样还是以某种地形为主来判断。空间分布状况则是指各类地形在此区域的分布特点。判断特殊地貌则需要分析此区域有没有特殊的力量起作用。

第2小题,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河口的位置已经确定,应从外力作用中的堆积作用角度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特殊的地区(河口)有特殊(海水)的作用。

第3小题,变化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直接读出。

【试题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对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角度不是很清楚,出现漏点的现象。容易漏掉的是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特殊地区的特殊地貌(海岸线状况)。

第2小题,学生觉得答对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会忽略河流的泥沙含量大,以及海岸地区海水的顶托作用。

二、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一个区域的重点内容,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条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有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有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地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学地理的农业区位理论、区域发展等内容。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区域开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地理事物(国有农场)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农业生产(种植优质长绒棉)区位因素分析,包括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商品棉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合理人类活动(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区域图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结合南疆地形图判断、描述国有农场分布规律的能力;依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能力;阅读材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点:许多国有农场;地理事物或现象:引种优质长绒棉;生产特点: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问题:近年来收获季节需大量外地民工前来采摘棉花。从材料中可知,该类农场主要农产品商品率高,劳动力比较缺乏。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该地区是我国的南疆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四周是山脉,河流为时令河,据此可以判断此区域是盆地,且水资源缺乏。

面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结合沙漠分布区域、线状地理事物(山脉)的分布特点能判断沙漠的形成原因以及点状地理事物(国有农场)的分布规律。

(3)审问题。问题包括:分布规律、有利区位条件、距离市场远但商品棉销售好的原因、图示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根据经纬网确定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或根据图例(沙漠)确定此区域是干旱地区;图中国有农场很明显是沿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分布的;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可以侧重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具体包括光、热、水、土等四个方面。

第2小题,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可以从产品(长绒棉)本身适合长途运输和产品(长绒棉)质量优良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3小题,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一方面,据文字材料可知缺乏劳动力(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另一方面,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地是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过度开发最终导致区域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回答该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比如加剧水资源危机、荒漠蔓延、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试题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进行区域定位时易出现问题,不能通过经纬网准确定位;忽视了图中的图例,没有通过图例中的沙漠判断出图示区域是干旱地区。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或忽略了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会大大降低。

第2小题,学生没有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同时也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比如忽略了最后一句“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反映的劳动力缺乏。

第3小题,学生不善于在共性特点中寻找个性特点。学生对农业的区位因素非常熟悉,看到这道题后会一股脑地把自己记忆中的所有区位因素全写出来,而忽略了结合本图、本题提供的一些信息。

第4小题,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会造成对该问题回答不全面。

三、区域比较

认识区域间的差异及某区域典型的地理特征通常要借助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区域间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本质,找出区域间差异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图1图2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原因(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考查内容】本题以两个区域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分布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区域差异,区际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等。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解决资源缺乏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不同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沿线气候的比较,工程线路优缺点的比较,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措施。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水北调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区域气候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评价的能力,根据问题产生原因制订解决措施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结合调水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评价调水线路优缺点的能力;分析调水工程对调入区影响的能力;结合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地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沿线地区;影响: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问题: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措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区域的位置,但该题已经给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经纬线对本题确定位置意义不大,但是可以根据经纬线确定气候类型。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中的输水线路经过了哪些地区(地形区、地势高低),注意输水线路所在区域及其经纬度。

面状地理事物:图2所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并且在南部,据此可以判断南部地区水资源较缺乏。

(3)审问题。

问题包括:气候类型的判断、单位调水量耗能的比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气候特征要从降水量方面来比较;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与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势有关。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借助于经纬网)可以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不同高度,可以确定调水线路沿线地势的高低。

第2小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环境的影响,学生应注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三个方面。

第3小题,节水措施应该是节流方面的措施,应该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节水意识等方面考虑。

【试题答案】(1)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单位调水

量耗能大小小大原因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结合经纬线判断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能力欠缺,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不知道单位调水量耗能与哪个因素有关,或忽略了图中的图例,无法判断地势高低。

第2小题,学生仅仅回答出某一个方面,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要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统一。

第3小题,学生对问题审得不细致,把开源的措施也回答出来了。

四、区际联系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最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际联系势在必行。实现区际联系,首先应研究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并从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然后确立区域间联系的方式并分析区域之间联系的可能性;最后评价实现区际联系的意义或影响。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考查内容】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地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及区际联系。其中第5小题考查区际联系的意义,具体考查“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考查能力】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以及辽河流域的相关资料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区际联系意义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辽河流域相关材料判断区域特征的能力;结合区域环境分析工程建设意义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二审”

(1)审材料。地区:辽河流域;问题:水资源较缺乏;措施: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审问题。问题: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通过调水工程可以缓解辽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影响入手。

【试题答案】(1)略。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答题错因分析】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不十分了解,回答时可能只从某一方面展开。

上一篇:《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指南 下一篇:高三地理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