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中绘画诗\改写诗\仿写诗

时间:2022-07-11 11:30:11

在快乐中绘画诗\改写诗\仿写诗

六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上册课本第六组是“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临近小学毕业的六年级为什么要安排整整一单元学习诗歌呢?很明显,都是在抢占少年儿童这一黄金学习时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勇敢地叩开诗歌的艺术殿堂,品尝精美的诗歌大餐。

一、绘画深读,改写成文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写景诗画意浓,很适合通过绘画。“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习诗歌的要求。画时,让学生就一句诗画一幅画。因为全首诗四句,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所组成。这样,学生嘴里读着诗,脑海里想象着意境,手里拿着画笔,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学习处于最佳状态。然后,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不难懂得:诗中所描述的景象色彩明快,正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一致。杜甫之所以有好心情,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诗人结束了多年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的苦难,能在家乡草堂全家团圆、安居乐业,内心无比高兴。诗言志,才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绘画增进了对诗意的理解,再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那就建造了“诵读”与“作文”比肩腾空的双子楼。改写《绝句》对一般的学生而言还是有困难的。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每句中心词(即:黄鹂白露雪船)进行扩写,这就成功了一大半。时下,教辅资料充盈,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去翻阅,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哪怕问题多多总比抄袭的好。当然,写成后进行对比、修改、增删倒是必要的。在学生的改写完成初稿并相互交流后,教师再出示范文: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上呜叫,一行白鹭展翅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从窗户望去是西岭千秋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的是东吴万里来的航船。学生予以对比,发现已作与范文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想画写文,提炼成诗

学了《绝句》这首诗后,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写这么好的诗?”应本单元“自己动手写写诗”的活动建议,笔者爽快地顺应了学生的要求。写毛笔字尚要描红、临帖,写诗更须参照物。从模仿再到创造,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前面的画诗、写作文活动,理清了《绝句》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现在重要的事情是选材。同学们经过短暂的讨论决定写拔河。诗是情感的宣泄,得有感而发。所以写诗前必须造势,蓄势待发才好。杜甫写《绝句》前脑海里定有四幅画面。我们仿写前,脑海里也应该先产生四幅画面。第一步,把每幅画面的中心词定下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序:

句序 杜诗 仿写

1 黄鹂 队员

2 白鹭 河绳

3 雪 红缨

4 船 观众

第二步,依据中心词构想画面。

第三步,说(写)画面:

两组队员斗志昂扬,意气奋发。一条粗粗的拔河绳子摆在他们面前,看谁能战胜谁。裁判老师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只见红缨忽左忽右,来回移动。两队胜负难分,观众急得不知偏向哪方。

把作文提炼成诗是语言的升华。历经上述三个步骤,以诗的语言表达拔河情景应该说到了火候。一、二句也分别以“两”“一”为首字,加上一、二句的中心词,“两组队员口口口”“一条河绳口口口”两句框架成型。后三个字涉及到押韵的知识,须由教师处理,学生知其然就行。第三、四句有短文为基础也不难提炼。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组队员斗志昂,一条河绳比谁强。红缨左右来回动,观众不知偏哪方。”一首七言诗便呱呱落地了。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一时间还难以消平。在作了上首诗以后,有位学生提出再作一首。笔者当时没有一点准备,但又生怕冷了学生的心。第一句怎么写呢?师生正在深思,忽然有两辆轿车徐徐驶入学校,靠窗的同学触发灵感,脱口而出:“两辆轿车进学校。”(师把“学校”改为“校园”)第二句又为难了,教室里静极了。天助我们师生,天空中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有位学生才思敏捷,打破沉寂念道:“一架飞机响蓝天。”第三句真有些难,只好学杜甫,找“窗”帮忙。让学生围着窗户向外看,“窗含河岸千棵柳”从一位学生的嘴里蹦了出来。第四句僵持了一会儿,只好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楼道远眺,有位学生洋洋得意地高声朗诵:“楼望周边万亩田。”在一片欢呼声中,同学们纷纷回教室,却有一位学生不进去,“老师,我看到下面打乒乓球的,想到了一、二句:两张球桌长又宽,一只小球扣心弦。”第二天,还有学生送来力作。其中有首写早晨到校的,较优秀――“两行雪松对面排,一条干道通旗台。红旗招展迎升日,歌乐甜甜飘入怀。”

我服了这些学生!为平常课堂的呆板乏味感到深深的自责。一切皆有可能,只是难以找到激活的切入点。找到切入点,文思有如泉。只要教师引领得当,借助经典诗词学习作文,叩开诗歌大门,实乃一大乐事!

上一篇:对话,让作文灵性飞扬 下一篇:让作文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