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

时间:2022-07-11 10:09:30

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

摘要:在高职院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之举。充分利用教学主客体特点,正确选择授课内容,使用恰当的授课语言,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及不可或缺的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是获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专科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各类学校展开双语教学之际,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职业挂钩的双语课程,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困难:生源不够优秀,效果不够理想。以高职层次学生为对象的双语教学研究,是目前着力推进的重要课题。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在新闻专业设置了双语新闻初阶,它是一门创新课程,计3个学分,共36学时,其中50%为实践课。该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收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此为个案对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内容选择及有效教学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双语学习主客体特点

1.学习客体的特点

双语新闻课的“双语”指汉英双语,“新闻”指用英语语言报道的消息、通讯、人物专访、名人演讲等作品。

学习客体语言障碍大,但新闻语言通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唯有以通俗的语言吸引并服务于受众才能产生传播效果。为了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听懂内容,新闻语言带有明显的通俗化口语特点。新闻记者力图把稿件写得通俗易懂,通讯社强调新闻要写得简洁,主张用俗词熟语,短句子、短小的段落。如美联社自创办开始就主张:报纸上的文字要能让只念过八、九年书的普通美国人都能看懂。[1]英语新闻教材亦多指出:新闻语言结构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所用词汇都是深入浅出,多用常用词,句型也简明扼要,以简单的陈述句为主。[2]因此在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并非“难”不可及。

但是所谓通俗易懂是对英美受众而言的,由于缺乏对英美社会的感性认识,双语新闻对中国学生来说仍有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掌握新闻语言与文体特点。

2.学习主体的特点

学习主体是高职学生,外语水平较低、求知欲不强,教学障碍大。但他们和本科生年龄层次相同,好奇心强,爱赶潮流;数字化学习技术好,具备搜寻海量、即时信息的素养。双语课程若能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其兴趣,丰富操练方式,足可跨越学习主客体的障碍。

新闻姓“新”,具有时效性,媒体每日的都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件,绝大多数都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关注的新闻引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配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双语新闻这“树上的苹果”,学生们踮起脚跳一跳也够得着了。

子曰“因材施教”,对适用性予以研究才能建设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当学习客体散发出浓郁的刺激,吸引学习主体的关注,激发其探究的主观愿望时,(配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双语新闻教学就不再困难重重。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语言选择

1.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二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层次。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具有行业领域色彩的双语课程,不是单纯强化大学英语,也不能是专业教材的外文翻译,它和学生将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选择与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的教学内容,既是双语教学要求更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其次,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难易程度的内容。不可一开双语课就用原版教材,“双语新闻初阶”之命名即考虑到了学习者起点不高。学习内容以新闻作品为主,辅以外媒机构和新闻专业术语介绍。该课程设在大一下学期,与中学英语尽早衔接,与大学英语同轨,前修与并修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专业必修课。高年级再开程度较高的双语课,增加传播学的中英文术语和理论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能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内容。富有新闻学科知识的教师,从选择并讲解新闻作品,到将现成的音视频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课堂,再到设计听新闻音频测试听力,设计模拟播音,以及升入新闻语言、文体结构特点的概括等高度,无不从提高学生专业与外语水平的角度备课。

语言学习是全面的,最理想的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但撰写英语新闻文稿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一味强求,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低年级的双语新闻课,我们侧重用英语听新闻、(阅)读新闻、播报新闻,以及采访新闻使用的话语。

2.师资及授课语言

双语新闻初阶由具有一定英语水平(最好是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新闻专业教师讲授。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能在备课时准确选择讲授内容,能在课堂上驾驭外语。另外,英语专业教师扮演双语课教师的语言顾问与语言指导角色,在课前审核其教案中所用的英语。

选用汉英语并行授课,而不选择使用100%的英语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讲授,包括完全使用原版教材,于高职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学习坚韧力不足,易失去学习兴趣,反而不能获得教学效果。

新闻专业知识与术语,如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倒金字塔、The Chronological时间顺序,Subhead小标题等,教师先用汉语传授,再用英语翻译。新闻作品,教师应先出示英语文本和音频,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以指导,困难处教师译作汉语;然后再出示词语解释、文意翻译。课堂用语则全部使用英语。

学生的语言:朗读新闻作品、回答教师提问、复述报道内容、模拟播音等课堂练习应全部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解释性解答,允许说汉语;但鼓励多用英语少说汉语,尽管出错多。不做要求撰写英语新闻,但操练新闻采访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拟写开场白、向被采访人提的问题、串词等。

三、有效教学及效果评价

1.选择刺激,激发兴趣

开拓双语教学的思想须正确,若仅为开设双语课而开设双语课,那么学生则“被双语”而已,丝毫达不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语教学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以2008网络流行语“做人别太CNN”作为课程导入。播放网络歌手慕容萱的《做人别太CNN》歌曲视频,启发学生评点该媒体事件并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了解CNN等外媒的报道内容,怎会知道他们颠倒黑白?又怎能愤而反击?!学生从中明了跨入双语新闻领域的重要性。

网络与手机载体实现即时新闻的滚动播出,授课内容保鲜、更新已非难事,教师善加利用,便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结合专业,优化教学手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环境下实践“情景化”教学,使课程适合于高职层次的学生。

学校为双语新闻课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结合,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于一体,经老师整理的新闻作品,难度适中而形式活泼,教学效果好。例如,新华网配有英语短消息的图片新闻《Expo hostesses trained for Shandong pavilion》,在教授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结合其并修的新闻摄影摄像课,学习为图片配写文本,突出摄影新闻图文并茂的特色,掌握英语阐释的内容。

3.实践课配套,分层操练

高职课程按规定配有实训环节,双语新闻初阶也不例外,占总课时50%的实践课是效果保障之一。我校教学规程规定,与理论课配套的练习课须分组进行,文科每组不超过25人,实践课上小班教学得以实现。双语新闻初阶有18节实践课,若一个新闻班有40人,实践课分组,教师实际可使用36学时。于语言课程教学而言,这无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操练机会。实践课还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程度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于教于学皆有利。实践课内容为:温习理论课上的例文及知识点,听力测试、听写训练,模拟播音,虚拟采访等。

除了规定的课堂教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课外采访。如本学期采访了来中国多年、现任教于扬州中学的美国教师Randell Jackson先生,出发前学生们拟写好问题,采访时携带摄影、摄像机,采访中虽显稚嫩,但“煞有介事”地做到了整个过程用英语作为新闻工作语言。而今的城市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鼓励学生实践英语采访,在旅游季节走入景区更为容易实现。

4.全盘控制、效果评价

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中外新闻作品,针对高职学生的弱点,双语课教师还必须承担鞭策学生的工作,实施全程监督: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及时考核、考后评点,各个步骤缀成整体,以保证教学效果。规律性的检查考核既是敦促和鞭策,也是回顾与收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放任其自学,必然导致双语课形同虚设。

课程结束时教师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3.3%的学生对双语课感兴趣,理由分别为“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有帮助”,“培养了国际新闻意识,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培养了新闻专业能力”,“了解了外国新闻的用词遣句特色”,“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了解相关专业词汇”。100%认为对英语水平提高有益,实践课听、说机会多,比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好。90%认为预习和复习充分与否对课堂效率影响最大,半数学生感到学习自觉性不够。

四、课程完善

扬州职业大学新闻、秘书、涉外旅游、旅游日语等专业皆开设双语课,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外语,初步具有双语服务的职业技能,不同学科间可交流教学经验。广电新闻双语课具有学科特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时毕竟有限,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双语课的最终目的。新闻专业双语课有待于从以下方面优化:

1.课程网络建设

课程网站应形成“课上线上”与“线上课上”一体[3]。应利用网上交互平台在线提交作业、答疑。网络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控制力度,增添反馈频度,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

2.实验室演练

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创造虚拟环境,学生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等专业课习得的技能演练双语,例如,自编自播自录制作双语新闻节目,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络展示。

3.赏析与评论

在浅显的基础上,尝试较高层次的新闻作品赏析与评析,如欣赏分析知名外媒新闻、新闻评论及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等,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有价值。还可推行同学相互赏析自制作品,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主体身份的转化,理解学习客体承载的内涵,达到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舒平.新闻英语入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潘培忠等.BBC新闻听力教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3] 谢毅.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2002,(6).

上一篇: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