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02 03:35:56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伴随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的高职教育,已逐渐形成了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文章围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探讨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创新和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数学;基础工具性;能力本位;教学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变动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周期逐渐缩短,对人的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去只学一个专业、拿到一张文凭,就可决定一辈子的生存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人才的规格内涵、职业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笔者就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整合,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以能力训练养成为核心内涵的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即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和轴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类型是应用性,人才专业是职业技术性,人才去向是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技术或管理的“一线性”,人才层次目前以专科为主。高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一线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并全面考虑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以建立“教学模块”为关键环节,以确立课程体系为最终归结。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一线岗位的实际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不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及构建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因此,“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模型

对于能力通常人们认为是智能、技能和体能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在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逐渐形成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过程中,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吸收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将人的能力分为三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见图1的能力模型。其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上的能力;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具有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内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适用性最强、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核心能力和其它能力不同,是其它能力的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核心能力应处在最底层、最宽厚,是承载其它能力的基础。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核心能力试行标准,将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从能力模型可以看出,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所占比例和份额较大,尽管处在最底层,并不显山露水,但对人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深远。

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示范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职数学教学如何在示范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围绕学院提出基础课程职业化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高职数学是否需要利用技术,高职数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改革观,如何正确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工具性”等等,诸如此类,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开展研究。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学校在开展,如开展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层次教学、数学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这些在教学内容上着力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内容往往重技巧、轻思想的倾向,渗透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加强基本数学方法的训练,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但往往都是课外时间在进行的,是小作坊式的,效果好只是少数学生受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面,而忽视作为“工具课”的一面的指导思想。

基于上述存在的现状,转变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就必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为后继课程准备足够的数学知识,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之特点,这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把数学课程定义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基础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数学“工具性”的内涵,这恰恰是制约数学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四、创新数学“基础工具性”课程教学,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教学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显山露水,但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需要正确把握数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如对数学的单元预设能力进行分解,运用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形成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教学内容,见表1任务-项目表。其中任务栏根据单元预设能力设定n个任务,项目栏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初级到高级一组递进的项目。本文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课程中矩阵代数的一个单元教学为例,说明利用数学的“基础工具性”特点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课程单元教学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单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坚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职业活动实际、贴近教师个人实际的基本原则,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围绕单元预设能力和知识点精心设计任务-项目表。笔者在矩阵代数单元教学中,结合专业选择了实现密码体系的关键环节(加密、解密、破译)作为本单元教学任务:任务1是加密、任务2是解密、任务3是破译;项目栏采用加密矩阵:项目1是二阶矩阵、项目2是三阶矩阵、项目3是四阶矩阵。

3.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如本案例中熟悉矩阵知识(矩阵、矩阵运算、逆矩阵等)。

4.合理分配小组。如本案例中每组四人,其中一名数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一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5.按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任务-项目表中的内容。按每个任务的要求,项目递进式进行。如本案例中,三个任务(加密、解密、破译)恰好是矩阵代数单元教学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每个任务,项目1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2由每小组独立完成,项目3由每小组借助于数学工具独立完成。

6.单元教学效果评价。本案例在熟悉矩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1所有的内容,再利用项目2加以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项目3教给学生会用数学工具解决复杂问题。按每个任务采用项目递进式的方式既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教会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这就突出了数学的“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多个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围绕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创新和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二是培养了学生做学并用的能力。数学课程的教学过去都习惯于老师授课为主,有时根据教学内容配备一些习题,学生可做可不做,做对做错无从考量,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将数学中知识点与设计好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做学结合;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学生往往获得不只一个的能力点,本例中的单元教学的设计覆盖职业核心能力的八个大项,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增强了师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发挥了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探讨问题的答案,创新思维方式;五是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通常是数学专业毕业,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在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知识面的拓展甚至科研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开隆.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在市场开发中的价值分析 下一篇: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