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价值浅析

时间:2022-07-11 08:07:11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价值浅析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结果 9例阑尾囊性肿块大体形态呈囊状5例,香肠形3例,球形1例;囊壁薄,轻中度强化,其中5例囊壁点状、弧形钙化。1例合并直肠癌,1例合并结-结型肠套叠,1例合并先天性马蹄肾、输尿管结石,1例合并左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充分显示阑尾病变,对原发性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CT;阑尾;黏液性囊腺瘤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是罕见疾病,大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与急、慢性阑尾炎类似,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肿瘤破裂可引起腹膜假黏液瘤,因此术前正确诊断对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4月~2015年5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黏液性肿瘤9例,术前均做了腹部及盆腔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中1例合并直肠癌,1例合并结-结型肠套叠,1例合并先天性马蹄肾、输尿管结石,1例合并左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纳入研究的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9.8±3.2)岁,其中以腹部疼痛入院8例。本组病例1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漏诊,余病例CT诊断均正确。

1.2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使用GE或Siemens 16层螺旋CT机扫描,其中4例检查前口服温水作肠道阴性对比剂,患者取仰卧位,扫描从膈顶到耻骨联合平面。常规层厚及层距均为5.0mm,螺距为1.75或1.0,均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

1.3诊断方法 原始数据以1.25mm或0.75mm层厚进行重建,将重建的图像数据传至GE ADW4.5或Syngo Acquisition Workplace后处理工作站,直接进行MPR及MIP图像重建,然后由两位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每份病例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的观察分析及记录。

所有患者阑尾肿块均经手术切除,其中1例患者行阑尾肿块及直肠肿块切除术,1例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患者行阑尾肿块及左侧卵巢肿块切除术,余患者均行单纯阑尾肿块切除术。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4年死于腹膜假性黏液瘤,余患者无死亡、复发及转移。

2结果

9例囊性肿块中大体形态呈囊状病变5例(见图2),香肠形病变3例(见图1、图4),球形病变1例(见图3);肿块直径17.2~43.5mm;囊壁厚1.5~3.8mm,呈轻中度强化,其中5例囊壁见点状、弧形钙化灶,囊内不强化液性密度灶CT值15~34Hu,无腹水及肠系膜、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患者合并肠套叠,阑尾囊性肿块位于右中腹部(见图4);1例患者伴发先天性马蹄肾、右侧输尿管壁内段小结石、右肾积水,CT表现为双肾下极肾实质于脊柱前方融合,右侧输尿管壁内段小椭圆形致密结石影,右侧输尿管及右侧肾盂肾盏扩张(见图1);1例患者合并左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表现为左侧子宫附件直径约46.3mm之类圆形单房囊性灶,囊壁菲薄,无强化囊壁结节及肿块;1例患者伴发直肠癌,表现为直肠管壁呈偏心性"C"形增厚(见图3)。

3讨论

3.1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与病理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发病率低,有学者利用手术切除阑尾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大样本统计,结果发现发生率约0.2~0.43%[1]。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女性,患者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3岁,而本组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可能与病例数量较少有关。因肿瘤黏液积聚阻塞管腔,部分患者发生急性阑尾炎。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有时触及右下腹包块,少数发生肿瘤穿孔或肠套叠。黏液性囊腺瘤可出现大量黏液,使阑尾变成香肠形、囊性或球形肿块,常常出现憩室,囊壁钙化常见。阑尾黏液囊肿仅用于大体标本描述,为黏液积聚造成阑尾囊性扩张,绝大部分是由于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引起,偶尔由于囊性纤维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寄生虫等非肿瘤性病变引起,且囊肿直径常小于10mm[2]。黏液性囊腺瘤的黏液外渗可引起腹膜假黏液瘤,因此要避免医源性肿块内黏液破出污染腹膜腔。

3.2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阑尾病变的CT诊断首先是定位诊断,直接征象是病变位于回盲部,根部与盲肠末端延续。回盲部常位于右下腹部,小部分位于盆腔中线区、右上腹部及腹部中线区。在工作站上利用CT扫描薄层数据,从位置固定的直肠开始沿着结肠向上追踪,往往能够找到回盲部,阑尾则与盲肠末端内侧缘相延续。定位诊断的间接征象包括阑尾结构消失、病变的供血动脉为阑尾动脉或与回结肠动脉关系紧密,在阑尾巨大肿块及回盲部位置异常时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右下腹部肿块伴正常阑尾结构消失,则提示肿块来源于阑尾。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凹侧最下方的分支,在多层螺旋CT的增强动脉期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 ,M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ging, VR)图像上较易定位。如果病变由回结肠动脉分支血管供血或与其关系密切,则提示病变位于回盲部;如果能够进一步排除肿块来源于末段回肠、盲肠及升结肠,那么提示肿块来源于阑尾。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主要CT表现:阑尾呈单房囊状扩张,横径大于15mm;囊壁薄而均匀,常见点状、弧形钙化灶,无结节灶及软组织肿块;阑尾周围脂肪清晰,无肿大淋巴结;囊腔破裂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时阑尾周围及腹膜腔见片状、扇贝形液性密度灶。有研究者[3]采用阑尾囊状扩张且横径大于15mm的综合标准诊断黏液性囊腺瘤,诊断率可达90%以上,本组病例横径均大于15mm,与文献报道一致。囊壁点状及弧形钙化是其特征性改变,主要原因是黏液的慢性炎性刺激引起的营养不良。约20%病例有同时或异时发生的结肠腺癌[4],本组病例有1例同时合并直肠腺癌。黏液性囊腺瘤可合并肠套叠,本组有1例因并发结-结肠型肠套叠而急诊入院。本组各有1例合并先天性马蹄肾及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是否与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有关,文献罕有相关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鉴别诊断:①急性阑尾炎横径常小于15mm,腔内常见粪石及气泡,常见阑尾周围脂肪浑浊、邻近腹膜增厚及盆腔积液,常无管壁钙化,而黏液性囊腺瘤横径大于15mm,常无粪石及腔内积气,常无阑尾周围炎及腹水改变,常见点状、弧形管壁钙化;②阑尾黏液性囊腺癌管壁不规则增厚并管壁强化结节灶,或表现为回盲部巨大囊实性肿块伴阑尾结构消失,常见大网膜多发性小结节及肿块,回结肠系膜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黏液性囊腺瘤则管壁薄而光滑,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腹膜及淋巴结转移表现[5];③卵巢囊腺瘤呈类圆形及椭圆形,可呈多房囊性肿块,与子宫角关系紧密,阑尾表现正常,而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可呈香肠形,常为单房囊性肿块,与盲肠末端关系紧密,无正常阑尾显示;④输卵管扩张,表现为蜿蜒蚯蚓状囊性病变,与子宫角关系紧密,邻近子宫角处管腔狭窄或闭塞,常见周围脂肪浑浊及盆腔积液,而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表现为香肠形、类圆形囊性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清晰,无腹膜假性黏液瘤时无盆腔积液征象。

4结论

阑尾原发性黏液性肿瘤发病隐匿,易被临床漏诊,或误诊为阑尾炎。利用多层螺旋CT腹部容积增强扫描,薄层数据重建图像能够充分显示阑尾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周围脂肪间隙、腹膜后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等情况,对阑尾原发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Connor SJ, Hanna GB, Frizelle FA et al. Appendiceal tumors: retrospective clinicalpothologic analysis of appendiceal tumors from7970 appendictomies [J].Dis Colon Rectum,1998,41:75-80.

[2]回允中.外科病理鉴别诊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25-540.

[3]孙屹岩,刘增胜,丁月云,等.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78-80.

[4]Wolff M, Ahmed N:Epithelial neoplasms of the vermiform appendix(exclusive of carcinoid).I. Adenocarcinoma of the appendix[J].Cancer,1976,37:2493.

[5]Hoeffel C, Crema MD, Belkacem A, et al. Multi-detector row CT: spectrum of diseases involving the ileocecal area[J].Radio-Graphics,2006,26(5):1373-1390.编辑/丁一

上一篇:农业企业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下一篇:社区领袖对于社区建设的作用及其培育机制探讨